传承手工艺实现脱贫致富
——以胶东编结技艺为例

2022-05-24 19:15王海涛
河北画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柳编草编胶东

王海涛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在我国扶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直接资助型的扶贫策略能快速、有效的帮助贫困民众提高生活水平,但却具备短暂性、表面性的特点,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达成脱贫致富的目的。古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地政府在落实扶贫助困政策时,可深入了解并分析各地所保留的传统手工艺,并与生产销售有机结合创新扶贫策略,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有效提高贫困地区的就业活力,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目的。在我国胶东地区,其传承手工艺主要以编结技艺为主,如草编、柳编等。在政府扶持下,艺术的传承与生产可拓展新的发展渠道,快速获得经济效益并实现富裕生活。

一、传承手工艺与脱贫致富之间的关联性

脱贫致富的本质在于推动贫困民众的就业发展,熟练掌握并有效应用某种技能提升自身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的创业就业活动。在开展扶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当地政府应深入研究并分析贫困区域的主导因素、产业特点与经济特征,结合实况出台振兴发展政策,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等打造特色品牌,以就业为核心提升贫困人群的就业技能,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另外,我国在落实扶贫攻坚工程中,其扶助模式已从资金扶助逐渐发展为能力扶持,从贫困个体或贫困家庭逐渐革新为传承手工艺等产业扶持,从农业性质不断向产业化建设发展。在扶贫助困的实施过程中,维护并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手工艺为贫困民众实现脱贫致富目的拓展了新兴发展渠道,将传统文化技艺、扶贫政策、就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有效激活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发扬民族特色工艺技术,达成脱贫致富目标。从理论方面分析,相关政府可通过传统手工艺拓展发展渠道,革新发展模式,如打造品牌产业、成立合作社、建立生产工厂等,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传统手工技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深入落实脱贫攻坚政策,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胶东编织技艺的相关概述

在我国胶东地区,传统编结技艺是烟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见的编结形式为柳编与草编。

(一)柳编

柳编工艺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是农耕时代最为常见的编结技艺,其生活作品一般为编篓、编筐等。柳编的主要编制材料不局限于柳枝,民众还常运用细滑度较高、韧性较强的荆条、桑条、紫槐条等,经过泡制、设计后进行物品编制,从而编织出美观耐用、物美价廉、朴实自然的生活生产用品。在运用柳编工艺技术编制作品时,其所运用到的辅助工具多种农多样,如锥子、镰刀、麻绳、锤等。另外柳编工艺的编制方法又包括为纹编,一般用于细柳、蒲草、桑条等材料的编织;平编,一般用于平面的席箔类,如草席等物品的编织;砌编,一般用于饭篓、墩子等用品的编织;勒编,常用于柳条包、箩筐、簸箕等用品的编织;缠编通常用来编织屏风、家具等的衔接处与包边。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柳编已不再作为民众常见的家居用品与劳作工具,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创编,从而迎合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与物质追求,有些柳编新品工艺已逐步向全球各国推广发展。

(二)草编

在胶东编织技艺中常见优秀的编织工艺还包含草编,其作为非遗文化技艺存在历史悠远,以独特风格、精美工艺、特色浓厚的乡土韵味以及美观实用的价值特点闻名中外,受国内外民众的喜爱与追求。以莱州草编为例,具数据分析莱州草编工艺品曾荣获9项国家级奖以及15项省级奖,同时还以特色品牌“玉宇”为核心畅销发展。另外,胶东草编工艺的编织材料成本低廉且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如玉米皮、蒲草、麦秸、茅草、勒丝草以及三箭草等,其在编织过程中需进行蒸熏与染色工艺,从而保证工艺品色泽柔和且明暗分布适宜。在运用草编技艺编制作品使一般可运用平编、编辫、网翻、缠扣等工艺技法,从而确保制品的精美外观,使其凹凸有致犹如精美浮雕。草编常见产品一般主要为提篮类、垫品类、地毯类、杂品类、观赏类等,并随着时尚发展不断加以图案绘制,如瓜果、船帆、波浪、海鸥等,或配以各式各样的金属扣件,如圆环、扣子、链条等,即提高美感又加强作品协调性。

(三)编织技艺的应用价值

胶东编结技艺是在悠远历史的沉淀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而成的工艺技术,其与当代民众的生活与生产紧密结合,直观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明发展与民间艺术情况。胶东编结技艺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价值。第一,文化价值。编结技艺作为非遗文化蕴含着当代人民群众的民俗习惯、记忆传承、造物思想以及生活愿景,是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传承符号。第二,美学价值。在胶东编结工艺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草编、柳编等,其作为非遗艺术品在色彩选用、材料处理、造型编制、创造思想等方面都深刻体现了美学元素,如造型上讲究新颖性或对称性,如各式各样的动物造型、特色对称的立体福字、时尚潮流的冰墩墩等;在编织工艺上,体现材料美如光洁细腻,展现着色美如色泽温和或清新素养,呈现纹理美如特色花边和花纹等。第三,社会价值。胶东编结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逐步被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与经济发展规划中,形成新型产业链,提高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显著提升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民众的生活水平。一方面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传统技艺断层问题,有效保护并发扬我国传统特色文化。

三、运用传承手工艺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有效保护传承手工技艺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已逐渐显露断层趋势,我国中央部门曾印发相关意见并明确指出各地政府应鼓励并支持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发展,从而带动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对此,各地政府应以脱贫致富为目的,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途径,以传统手工艺为着力点,结合时代发展有效转变传承手工艺人以及贫困民众的思想意识,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产品营销、市场扩张以及产业发展,树立贫困民众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思想意识,从而为传统手工艺发展夯实基础。另外,政府应积极宣传胶东编织技艺及其所蕴含的生活习俗、历史内涵与地方文化,提高社会群体对胶东编织技艺的有效认知,增强社会群体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意识与保护思想,并提升其对编织作品的生活需求与精神追求,进一步加快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目的。

(二)积极创新编织工艺造型

胶东编结在造型方面具备丰富多样的特点,但常见的工艺作品一般延续以往作品样式,缺乏新颖性与创新性。不同民众的兴趣爱好是各不相同的,为有效满足当代民众的造型追求,合理拓展客户资源,应积极顺应时尚潮流与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产品造型的优化与创新。第一,可从旅游产品方面进行编织创新。山东省位于沿海地区,具备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中部泰山、青州宋城、青岛崂山、济南千佛山等,胶东编织工艺可深入分析旅游资源的风情特征,并将其地域文化融入编织工艺进行造型创新,如山峦编织造型、古建筑编织造型、啤酒瓶造型、佛家造型等,同时还可结合民众的生活需求进行创编,如家居用品中各式各样的编织笔筒、灯罩等。同时还可在编织作品上绘制地方特色风景图画,从而提高工艺造型的美感与实用性,有效吸引客户,带动旅游业与编制产业的发展。第二,可创新编织包装。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应有效减少塑料袋等包装的使用与污染,采用纯天然、绿色可降解的编织工艺袋进行包装。为满足社会需求,应积极创编各类包装尤其是产品包装,如糕点、白酒、榴叶茶及其他商品等,可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的创新编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其成本低廉、造型独特。第三,创新工艺装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对空间装饰的也不断提出更高层次需求。作为非遗文化中的一项传统手工艺,胶东编结技艺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生活气息。编织工艺品具备多种特点,如素雅、温馨、清新、鲜亮等,可从日常灯具、垫品、地毯、凉席、挂饰等方面进行造型创新,满足不同民众人文需求的同时营造舒适、绿色的空间环境。从多层面出发推动编织工艺的造型创新,大幅度满足社会与民众需求,从而促进编织事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收入水平。

(三)合理创新编织材质

在传统工艺品编织过程中,手工艺人多采用单一材料进行编织,这就导致编织品从样式、色泽方面都具有单一化特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单一材料编织而成的工艺品已无法满足当代民众的实际需求。并且编织技艺的原材料多种多样,每种材料都具备独特特征,可将各类材料进行组合创新,混合编织工艺品,从而实现质感的碰撞,显著提升编织工艺品的视觉感受与产品性能,如将草编材料与金属材料相结合,确保自然环保的同时提升其时尚美感等。另外,在包装方面,还应以产品基本特性为依据定位包装特点并有机结合不同材料,如草编材料、柳编材料、金属材质、玻璃材质、陶瓷材质等,丰富工艺品的色泽、样式、造型与视觉效果。以白酒为例,在设计产品包装的过程中,可将草编工艺与绘画艺术、陶瓷工艺等相结合,创编丰富多样的酒箱、酒篓等,其中草编技艺可大幅度提升包装的素雅与美感,同时草编材质较柔软可在运输过程中有效缓冲压力,其凹凸有致的编织层次可起到防滑效果,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为有效推动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当地政府应加强与传统手工艺品相关的供销社、电商企业、生产厂家以及设计企业等的密切结合,有效打造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品为主的地方特色品牌。第一,以非遗文化如胶东编织的草编、柳编等为契机建立传承特色品牌,并借助互联网、新闻、电视、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品牌。第二,将地域文化或传统手工艺等与当地旅游业密切结合,创新申报旅游新项目,有效推动“旅游+文化+地方特色”的工艺产业链发展。第三,特色品牌的建立可打破传统手工艺品的局限性,如零售化与低层次性,转变其传统形式与销售方法,使编织手工艺作品可作为独立特色品牌进入高端市场。第四,地方特色品牌的建立可有效推动当地的就业发展,为贫困民众提供手工艺培训与就业机会,从而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双赢目的。

(五)有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并融入多个行业领域中,推动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同时,还可大幅度拓展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第一,当地政府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编织技艺的培训教育,有效带动贫困人群的远程在线学习,打破时空限制提高贫困人群的编织技艺水平。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可运用信息技术形成传统手工艺产业链的联动体系,从而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益。第三,积极拓宽网络渠道,建立以编织工艺商品为主的特色品牌网店。为贫困民众提供就业编织机会的同时,还应注重编织工艺品的观赏价值、实用功能以及艺术体现,有效提升工艺商品附加值。第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胶东编织技艺的文化宣传,如电视广告、抖音、微博、公众号等,推动社会群体对编织工艺品的生活追求。

(六)政府加大扶贫力度

在部分贫困落后或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影响其地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当地政府。为推动乡村振兴,带领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应深入研究并分析地域文化特征,以传统手工艺如胶东编织技艺为发展方向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手工艺专项扶持资金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同时通过多元化扶贫形式提升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一,政策上鼓励当地企业开展“扶贫救困”公益活动,为贫困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略高于市场标价收购编织产品,提高贫困人群的实际收入。第二,免费技艺培训,政府定期开展传统手工艺的技术培训活动,如草编技艺、柳编技艺、竹编技艺等,为贫困人群提供技能学习机会,有效带动贫困人群开展灵活就业,从而利用传统手工艺提升收入。第三,创业扶贫,政府可带动有能力的贫困民众进行创业,如建立传统手工艺店铺等,同时向贫困家庭提供多种编制材料,定期收购编织产品,并依照地方特色品牌进行店铺线下销售以及网店线上销售等。通过创业扶贫形式带动多数贫困人群的编织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带动贫困人群实现脱贫致富目的,各地政府可从传统手工艺如胶东编织技艺入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采取有效发展策略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及贫困人群的就业发展,从能力上扶持贫困群体从而提高其经济收入,最终实现致富目的。

猜你喜欢
柳编草编胶东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新时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研究
——以胶东文化为例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小柳条”编出“大财富”
非遗柳编展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