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雕塑专业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2-05-24 19:15王凯利
河北画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雕塑思政育人

王凯利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当前,高校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目标,逐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学生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特点,注重系统培养、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完善培养机制,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用相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一方面国家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各类专业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成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新文科建设需要教育教学要加大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融入力度,加强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也突出了专业教学向多学科融合方向开始发展的重要性。

一、现状

新疆高校的雕塑专业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作为新疆唯一一个具备雕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高校,雕塑教学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为艺术教育提质升效奠定了基础。学校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整合了课程实习、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构建了课内外、校内外融汇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地合作协同的育人机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展演、交流研讨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近年来,各个学校都结合一流大学建设开始向高质量和内涵发展,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来应对课程思政和“四新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定位与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还不够贴合。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雕塑课程授课内容主要以人体写生为主,突出对人体解剖等生理知识的研习,学生更多的关注技能的训练,对理论学习和实践创作重视不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显得有些乏力。一方面,解剖知识和技法训练仅仅是创作的基础,如果缺少实践操作训练,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对项目设计还是会显得无从下手,课程的市场应用性不够明显。另一方面,纯粹的技法训练导致教师挖掘学科专业思政元素的力度不够,缺少引导学生研习传统雕塑、培养学生进行主旋律创作的思考与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相对分离。再者,课堂教学围绕技法训练进行,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才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很少在课前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课后的延伸讲解也缺少针对性,导致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动性,全过程育人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是专业建设与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不够贴合。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不仅仅包括知识复合、同样包含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方面。高等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发展,决定高校的专业教育既要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也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更要求学生具有不断变革思维的创造力。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仅仅涉及艺术理论学习和雕塑技法研究的教育已经逐渐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专业发展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要求还不够贴合。5G通信技术、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论快速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个人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科技的进步给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方向,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构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下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为了应对危机使用的教学方式有哪些经验,暴露出什么样的短板,都需要总结和反思。据联合国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及以后的教育政策简报》表明,疫情大流行已经影响到全球超过191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近16亿学生受到影响,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高达99%。教育作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进行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的相融合的教育机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乃至全球高校的一个研究课题。

二、建设思路

1.以课程思政育人要求为基础,加强雕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育人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教育育人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时代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是高校的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高校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将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美术学学科“美育”育人的学科特点使得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雕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解艺术规律,把雕塑艺术研究和辩证唯物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要把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改革的基础,要把研究国内外优秀浮雕作品作为基本的手段,把培养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作为最终目的,可以采用传统雕塑艺术的研究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润、研究红色主题雕塑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和引导学生进行主旋律创作训练等方式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入角度,通过雕塑艺术形式的学习,把握雕塑发展脉络,继而带动雕塑创作实践。

2.聚焦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推进雕塑教学同科技进步相融合的力度,探索文理结合的雕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文科”建设的第一个要求是多元化,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不同,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门类作为传统的“文科”范畴,决定了“新文科” 建设内容十分丰富,人文社会学科既是事实科学,追求客观真理,又是价值科学,追求具有主观标准的美和善,是客观和主观、事实和价值、真理和规范相统一的科学,具有科学认识和意识形态双重功能,决定新文科建设还有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属性的要求。雕塑专业作为传统艺术教育中“纯艺术”的教育认知架构之下的专业,以往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理论和熟练的绘画技巧,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满足传统美术工作的需要,在新文科强调创新的建设要求下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同时,在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雕塑专业如何增开并开好人工智能和软件课程,把技术课程与传统雕塑研究,石窟造像研究等传统文化课程有机融合,优化调整课程结构与课程形式,也是雕塑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

3.以一流专业培育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创新的力度。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 ,提到“五个一流”在其中,一流的教师队伍排在第一位,足以证明教师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育人既需要教师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也需要教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一方面,年轻教师从作为学生参加招聘到应聘成功进入教师队伍,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的培养和实践的锻炼。另一方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习惯于按照经验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思维和教育模式,面对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手法不足。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结合新老教师的特点把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学习新课程的要求,既致力于开发适应新专业新方向的专业课程,也要改造传统课程适应教育育人的新模式。同时还要尝试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线上线下结合课程,对雕塑教学的理念、内容、手段、评价体系等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切实提高教育育人的质量。

4.以评价机制改革为导向,大力构建全过程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绝大多数的高校开始通过使用慕课,雨课堂等线上课程教学平台来进行教学。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原有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逐渐显得方式有些单一,无法充分反映大数据时代线上线下课程的特点,也无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评价要求。近年来,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教师创新大赛中,明确要求课程的考评与反馈要以促进学生进步为出发点设计多元的评价方式,要积极创作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机会,教学评价方式的变化已经明确成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主要内容

1.在专业建设方面,设置工作室制度,一二年级为雕塑专业学生的“基础部”,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兴趣课程。三四年级为专业方向工作室,综合考虑育人目标、学生特点和市场需要,设置传统文化与雕塑创作工作室,主要针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塑造能力的培养。设置雕塑材料与实验艺术工作室,围绕雕塑材料的应用和公共艺术开展教学实践。设置软件应用与雕塑产品工作室,训练学生针对市场需求应用软件和3d打印等方式设计制作文创产品。

2.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基本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艺术理论课程外,增加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性课程,调整史论课程为专业技能教师教材讲解+创作思想+线上资源+作品设计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用理论学习为基础指导雕塑创作。专业技能课程尝试跨专业相互融合,在“素描”“泥塑二分之一人体”等传统“纯艺术”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公共艺术、工艺美术等“设计”类的课程和3D、ZBrush等软件类课程。整合现有的城市雕塑设计、综合材料技法等课程,增加陶瓷、玉、木雕等传统材料课程。在创作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实践教学和创作教学,突出创作导向和项目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创作促进学习,以项目带动创作。突出实践教学,结合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践学期增强课程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课堂教学与市场进行融合,逐步推动项目教学的建设力度。

3.在课堂教学过程方面,聚焦当前课程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创作实践、课程育人脱节的痛点,以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和创作能力培养的相互融合为建设方向、以传统浮雕艺术浸润、红色雕塑熏陶和主旋律创作为思政融入角度,使用雨课堂和中国传统文化视频等线上资源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相互融合。构建全过程教学体系,课前选用优秀的线上资源作为主要知识点的导入,采用问题链教学,设定启发式的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实践技能部分,采用案例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方式,通过红色雕塑创作研究引导课程思政和技能训练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课堂中尤其是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把思政育人贯穿到专业知识讲授中,把正能量的塑造融合到学生的创作思想中。

4.在评价方式改革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加大评价方式的改革力度,注重建设多种多样多形式的评价体系,优先使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合理利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引入线上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课堂学习的互动性评价和课后研究的发展性评价分值。通过逐步使用课前知识获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课中技能研究注重探索性讲解和学生互评,课后评价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机制架构全过程的育人评价体系,全方位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学习情况。

5.在教材建设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开发新教材,增加新内容,同时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学内容中去,大力推动线上资源的共享力度,推进跨校合作和跨行业合作,引入其他高校优秀的线上资源为我所用,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开放共享,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构建新形态教材教法。

6.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构建教学团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团队合作,注重因材施教,加强教学方法的研讨和创新力度。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引导教师通过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技能课程教师参与理论课程教授,在讲授艺术理论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创作把实践技法代入进去,推动教师的创作成果反哺教学。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尤其是注重师资队伍信息技术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教法、老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利用新技术适应新教法,切实增强教师团队的育人能力。

高校教育是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不仅仅要训练学生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能力,更要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塑造学生的品格。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要聚焦“育人”的教育目标,重构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内容,挖掘雕塑专业的“德育”资源,突出思政育人的教学要求,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配置高校教学课程,打破传统雕塑教育的边界,来适应新文科对艺术教育和专业教师带来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雕塑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巨型雕塑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的破烂雕塑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