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波普艺术探究消费社会下被物化的女性形象

2022-05-25 17:02刘婧怡胡灵露
美与时代·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物化女性

刘婧怡 胡灵露

摘  要: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被物化的情况不断发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波普主义伴随着消费社会商品文化的背景下诞生,波普主义的大众性、普遍性也暗示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英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波普艺术作品中被物化的女性题材和一些形象的隐喻,揭示作品背后女性不断被占有和消费的的现象,传达艺术家们对女性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波普主义;消费社会;物化;女性

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半个多世纪里,不少艺术家作品中的社会性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重新审视。波普主义作为诞生于消费社会中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一些波普艺术家通过描绘被物化的女性形象来揭示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通过分析波普主义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关联到同处消费时代的当今社会中女性被物化的现象。研究波普艺术作品可以发现,女性被物化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但这些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很少引起巨大关注,也很难引发观众对背后深义的探析。如今廣大女性的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地位早已与男性无异,她们同样作为这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被社会差别对待。女性不应是欲望和凝视的对象,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女性也不断在寻找和发现自我。在此背景下,研究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对女性找寻自身价值与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刚经历过二战后的整个欧洲满目疮痍,经济颓败,政治混乱。英国在实施诸多调整措施和政策以及受到美国的帮助后,经济逐渐复苏,新的艺术形式也慢慢发展起来,波普艺术就在此背景下诞生。而同时期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二战巨大的毁灭性并未给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创伤,反而使其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及廉价的石油带来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财富得到显著增加,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伴随着物质的狂轰乱炸,大众沉溺于物质的海洋中无法自拔,消费已成为这个年代的代名词。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许多新的艺术思潮开始不断涌现,这也促使了波普艺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曾经说过:“文化不可能在没有社会基础,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发展。”波普艺术虽然发起于英国却在美国找到了更为清晰的表达方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由于波普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消费文化的社会环境,波普艺术植根于消费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无法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而独立发展。因此,美国在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兴盛的娱乐产业的推动下,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波普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希望通过新的创作形式和题材内容跨越艺术与生活的鸿沟,创造出所有人都能欣赏的大众艺术,创造能够表现现代生活的当代视觉语言。

一、早期波普艺术中的女性形象

爱德华多·保罗齐的拼贴作品《我是一个富人的玩物》(如图1)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和刻板印象。在这幅拼贴画中,一本名为《私密告白》的杂志封面占了全幅的四分之三。画中的性感女郎一头浓密卷翘的黑发,低胸红色连衣裙、黑丝袜、高跟鞋,坐在蓝色丝绒坐垫上,娇憨地笑着,风情尽显。而在图像的右侧附有一段文字:我是一个富人的玩物,我坦白,是前情人,如果这就是街头有罪的女人,罪恶之女。这幅作品画面基调放肆高调,充满性暗示,女子足边的樱桃象征女人的生殖器;指向女子脸部的手枪则带有明显的阴茎崇拜色彩,手枪排放出的白色烟雾更加明确了这一点,而握着手枪的手显然是属于一名男性。烟雾中的“POP”一词则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第一个标准载体。从这幅作品中观者可以强烈感受到,女性的身体是消费文化符号,她们沦为男性的玩物,缺乏自我认知、丧失独立人格,已然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社会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把商品性强加到女性身上,把女性塑造成符合男性审美要求的“商品”。

二、中期波普艺术中的女性形象

作为波普主义的核心人物——安迪·沃霍尔,他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如图2)反映了在男性凝视下,男人对女人的玩弄和物化,深刻揭示了消费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玛丽莲·梦露作为美国好莱坞的当红女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凭借性感风情的形象红遍美国,性感早已成为她的符号。梦露凭借自身优异的外形条件能够精准吸引到男性的注意目光,这也成为她迅速走红的原因。然而这种方式的成名只会加剧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女性似乎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男性的目光下生成的。女性被看作是消费环境下的商品,供男性挑选,成为男性的玩物。现实生活中梦露本人的身体和个人生活也由于卷入肯尼迪及其家族的黑幕成为了政治争斗的牺牲品,最终自杀身亡。

作品选用的是玛丽莲·梦露1953年主演的电影《尼加拉瀑布》的剧照,安迪·沃霍尔通过绘画和丝网印刷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将梦露的头像重复且平均地布满整个画面,每个头像看似相同却又存在色彩上的差别,用色鲜艳且对比强烈。平面且亮丽的色彩再配合梦露万种风情的脸庞,能够给观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男性群体。艺术家通过重复的行为来降低主题的尖锐性,但同时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加强视觉上的冲击性。沃霍尔以艳俗的色彩和粗糙的印刷墨迹使得本来光鲜亮丽、性感迷人的梦露头像变得俗气不已。整幅作品就像工业流水线上的作业,梦露极具魅力的脸被多次重复后显得苍白又无力,鲜艳的色彩并不能弱化她神情的空洞,梦露僵硬的笑容反而给人毛骨悚然的观感。画中这位性感女星的脸已然成为一种艺术符号,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企图用精美的包装吸引顾客的注意最后被成功购买。梦露的形象似乎也被固化了,永远地性感艳俗,所有的一切都被展露在镜头下,无人想去探索她的真实面貌,大众只爱她最明艳动人的模样,崇拜名人的外在形象,却对她本人毫不关心。艺术家通过这幅作品真实还原了消费社会里女性被物化的境况,女性可以被挑选、被购买、被舍弃,甚至是被毁坏。沃霍尔在玛丽莲梦露自杀后创作该作品,正是想向我们揭示美国社会对待女性的方式,向我们呈现消费环境下女性早已被异化成商品形象,梦露的遭遇背后隐含着全体女性的命运。这幅光鲜亮丽的作品看似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大众审美,实则是对消费社会物化女性行为的讽刺和批判。消费社会的艺术语境让我们看到,女性早已与商品划上等号。

三、晚期波普艺术中的女性形象

英国波普艺术家艾伦·琼斯几十年创作生涯始终围绕“女性”这一母题展开。女性的一些性感体征以及胸罩、丁字裤、吊带袜、高跟鞋等性感元素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充满色情意味的女性母题实则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精神。在那个看似社会繁荣发展的年代,吸毒、暴力、滥交、种族骚乱、死亡等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琼斯的艺术风格深受当时英美两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他著名的雕塑作品《帽架》《桌子》和《椅子》(如图3)在1969年横空出世,随即引发巨大轰动。艺术家以身着皮质性感内衣的半裸女人仿真裸体作为家具的基本骨架进行创作,作品中体态丰腴的女性模特以性感撩人的姿势分别化作桌椅和帽架,作品充满了艳俗、色情的色彩以及性暗示。作品中的女性没有独立人格,被迫沦为家具物件,发挥她们的“实用功能”。该系列作品讽刺了在父权意识形态下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物化,观看作品的人也不难联想到在消费社会中,女性总是被视为商品用来挑选和消费。当该系列作品被展出时,琼斯本人也立即受到女权主义分子的抗议和批评,他们认为琼斯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男性沙文主义,但琼斯本人声称这是出于对女性母体的崇拜,并且他希望借此反思男人是如何看待和思考女人的。

四、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群体

波普主义诞生在充满消费和欲望的社会背景下并深受其影响,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波普艺术家在探索艺术与生活之间联系的同时,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来揭露基于消费文化图景中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从而来表达艺术家们对当下社会的人文关怀。波普主义在题材选择和创作手段上的自由性大大削弱了传统艺术的严肃性,但对艺术形象的选择及隐含的道德责任问题仍然存在,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会为观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文三位艺术家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虽然采用的材料技法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体现消费现象导致的女性形象的物化。物化女性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正是向我们揭露消费环境下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边缘化以及悲惨的命运。

从当今社会中流行的审美趋势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女性经常处于寻求他人认同的怪圈中,网上爆红的“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一系列畸形的审美标准都体现了女性身体被看作物品的现象。包括香奈儿、CK等国际大牌也会使用全裸女模特进行广告拍摄,由此来吸引消费者眼球,迎合大众审美趣味。即使是马奈、马蒂斯、毕加索一类的大艺术家,往往也将女性置于被观赏的客体位置,将她们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大量美术作品题材选择女性裸体,其根源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凝视欲望和感官享受。女性的裸体成为了男性获取愉悦感的途径,女性身体在被不断商品化,她们主体意识逐渐被这种现象所吞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社会中的“他者”,去服从作为“主体”的男性的需求。在如今的消费文化语境下,这些所谓的标准物化了女性的身体,腐化了大众的思想,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使得女性身体的消费现象愈演愈烈。女性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的蒙太奇作品《你的凝视打在我的侧脸》中的女性古典雕像的侧脸位于正中间,代表着男性凝视的图像衬托,让人感受到难以抗拒的无形压力,标题的文字似乎也成了这尊女性雕像的内心语言。女性一直在被凝视,这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潜意识。克鲁格的这件作品正是打破物化的最佳写照,女性应正确拥有主体意识,即使在面临商品文化的大背景时,也应勇敢突破被桎梏的枷锁。

纵使女权主义运动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但父权社会的性别意识形态始终存在并影响深远。女性形象仍然在不断的被商品化、符号化,长久以来一直作为被“观赏”的客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断促使女性自我的缺失。女性被物化的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而在如今消费主义文化的催化下此现象更是难以彻底消失,但不断涌现的艺术家仍然在努力改善此状况。女性的身体从来不是作为商品用来消费的,女性需要正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促使自我意识觉醒,这样才可能实现对自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詹森.詹森艺术史[M].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052-1054.

[2]格林伯格.前衛艺术与庸俗文化[J].沅柳,译.世界美术,1993(2):2-7.

[3]刘向锐.社交媒介中女性身体物化与消费现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4]王海慧.安迪·沃霍尔作品——金色的玛丽莲·梦露赏析[D].成都:四川美术学院,2017.

[5]闫心一,闫承恂.重复的艺术——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特征研究[J].美术文献,2020(3):58-59.

[6]刘双.探析波普艺术的发展[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5.

[7]马雅丽,吴卫.英国波普艺术大师艾伦·琼斯作品简析[J].设计,2018(5):100-102.

作者简介:

刘婧怡,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灵露,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物化女性
身体消费、超现实欲望与内爆都市:《金钱——绝命书》中的物化书写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