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戏剧技巧应用研究

2022-05-25 12:40马潇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拍摄

马潇

摘要:电视纪录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用拍摄影片的方式来叙述非虚构故事的电影。也正因如此,电视纪录片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分类标准。对此,人们以拍摄的题材对纪录片进行了一个初步分类,大致来讲分为以下几类一科教类:主要以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大众科学素养为主,比如《生命成长》《宇宙时空之旅》《人与自然》等;文献类:大多是通过对考古发掘、文献资料的取材,反映历史或人物的纪录片,比如《大国崛起》《探秘历史》《中国通史》等;政论类:有比较鲜明的政治理论观点,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为主,比如《法治中国》《中国建设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自然类:是从自然本身、人與自然等角度出发的纪录片,比如《生命》《植物之歌》《地球脉动》等;新闻类:这一类是围绕一些热点题材,连续推出多期相关内容的纪录片,比如《太空的见证》《人间世》《武汉战疫记》等;人文类:是对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人物、群体进行记录的纪录片,比如《新疆味道》《河西走廊》《这里是北京》等。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戏剧技巧;拍摄

常规来讲,纪录片是一种真实性与纪实性并行的创作,因此,严谨、科学、理性成为了其主要的代名词,简单地讲就是更趋向于逻辑化的表现形式,而戏剧侧不然,其更需要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种更加明显的对立冲突手法来表现。

乍一看,纪录片与戏剧两者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却又紧密地结合起来,至于是为什么,将会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问题。

纪录片溯源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但在今天的评判来看,这也是纪录片的开端。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电影业开始出现不同流派、不同思想,这也给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生长土壤,只不过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时代的纪录片大多以大银幕的形式播放,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电影纪录片”时代。

而随着二十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技术生产力从战争需求向生活需求转变后,得益于技术进步,纪录片也在此时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就是任远先生在《世界纪录片史略》一书中所提到的“新生贵族一电视纪录片”,自此,纪录片进入了多元时代。

央视六套被称为电影频道,而其所运营的网站:m1905.com,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m1905即movie1905,指的就是《定军山》这部1905年的电影,它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纪录片,而后续的分析中,也将以国内的电视纪录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纪录片的戏剧化转变

前文我们讲到了纪录片的起源,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纪录片的戏剧化。

我们都知道,纪录片是严谨、科学、理性等一系列更注重逻辑化内容的代名词,与戏剧是两个很难相容的概念,那么,为什么纪录片会戏剧化呢?

究其原因,是电视纪录片的收视率被故事片超越所导致的。这是受制于题材的不可抗因素。发展到现在,纪录片带给人们的印象已经比较固化:带给人们一些视野、思维、行为.上的冲击,展现一些鲜有人知的画面,可以说,纪录片更多地承接了人们所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就因如此,纪录片的节奏是缓慢的,甚至是沉重的,也就间接导致了收视率的下降。

因此,纪录片的创作者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在强调纪录片的真实、客观的同时,将戏剧创作的一些手法带入到了纪录片之中,如:配乐、剪辑、运镜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舌尖上的中国》《地球脉动》。

戏剧化元素的提炼

简单来讲,戏剧的特色无非有以下几点:

制造悬念:戏剧故事的叙述逻辑是层层铺垫的,如洋葱一般,要看到最里面那一层,需要一层一层剥开,通过制造悬念,引起人的极大好奇心,观看欲望才会增长。

艺术渲染:戏剧创作中会运用多种手法让其达到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效果,简单来说就是画面感更强。

引发冲突:如果制造悬念、铺垫悬念是为了引起人的观看欲望,那么在叙事过程中制造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则会增加戏剧的故事性,使其内容更加饱满、更具观赏性。

意识思维的引导:我们常说艺术是生活更纯粹的缩影,所以,戏剧创作还给人们带来更多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不一样的思想碰撞。

总体来说就是戏剧创作的主观性更强,所以其表现手法、特点也不一而足。

纪录片的艺术手法与特性

众所周知,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基于现实的影像资料,电视纪录片就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电视节目。电视纪录片具有真实性、人文性以及主题性等特性。

真实性:纪录片的特质是非虚构性,也就是真实性,其拍摄资料都应当来源于真实的自然、社会以及语言。而这也要求创作者深入到拍摄主题本身去了解、还原。

人文性: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纪录片的创作者是“人”,拍摄初衷是“为了人”,创作的理念是“引导人”,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与“人”产生共鸣,这就是人文性所体现的本质。

主题性:亦称“题材性”。纪录片的拍摄都是带着主题的,而这一主题或是对于某个时代的再现,或是创作人的主观感受,或是对于某一事件的记录评论,总之,所有的展开都是围绕着一个点所展开。

而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我们通常会讲到四种创作结构:绘圆法、中线设定法、文理逻辑法以及阶梯递进法。

绘圆法:是将数学中的“绘圆”理论借鉴到纪录片的创作之中,而圆心与半径的确立就是绘圆法的关键。一部纪录片的“圆心”,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即创作者的初衷;而“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的主要活动区域。使用绘圆法则需要在开篇就提示出主要“圆心”,同时对“半径”作出合理描述。

中线设定法:就是在素材过多的情况下,依据创作意图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通过各种各样的线路将繁杂的内容串联起来。运用“中心线设定法”,不仅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还能为后期编辑理出头绪,提供便利。

文理逻辑法:一种会无视素材时间、空间顺序以及叙事功能的方法,是依据创作者主观文理逻辑进行编辑、阐述个人主观观念的结构方式。运用这种结构法的纪录片,不仅需要解说词观点新颖,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也需要用形象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阐释客观画面中的观点。

阶梯递进法:就是引导观众“上台阶”,在每个台阶都设置一个悬念,使观众在上台阶的过程中解开一个个悬念,当台阶上完,谜底全部解开,故事结束。可以说这种结构法改变了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为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

戏剧技巧的形式与种类

戏剧性就是指演员通过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进行表演,通过这种表演如果能使大部分观看者都发生兴趣、出现共情,那就可以说这段表演是有戏剧性的。戏剧性作为戏剧的特征,应用于戏剧表演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能够使剧场内部一般观众提起兴趣、引发共鸣的创作技巧。从宏观角度来看,戏剧具有影响戏剧结构构造的结构技巧、决定戏剧叙述模式的叙事技巧以及支撑戏剧语言表述的语言技巧。从编写戏剧剧本技巧的微观角度来看,戏剧的技巧可以分为悬念、冲突、重复、发现、误会、巧合、反讽以及乖讹、夸张和戏中戏等。通过在戏剧剧本编写以及戏剧剧场表演中应用相应的戏剧技巧,可以使戏剧故事更加波折和真切,从而可以有效地提起观看者的兴趣和共鸣。并且,戏剧剧本的编写和表演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通过在剧本编写和戏剧表演的环节中融入具有一定主观意识的戏刷技巧,可以使表演更加深入人心。

戏剧技巧应用于纪录片制作的策略及意义

戏剧具有悬念、冲突、重复、发现、误会、巧合、反讽以及乖讹、夸张和戏中戏等编写技巧,戏剧编写过程中戏剧技巧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戏剧演绎的效果。当下,电视纪录片已经具有了商业性、市場化和频道化的特点。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具有节目的时间、空间以及风格的要求。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我们应该学习和吸取戏剧编写和表演中的戏剧技巧,并在后期的剪辑以及制作环节将这些技巧融入其中,就可以使关键的情节被突显出来,使纪录片结构更加多样,纪录片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从而可以更加贴近观众的内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戏剧技巧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悬念、重复、发现三种技巧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纪录片的制作中。通过对这三种戏刷技巧的应用,可以使纪录片更具有情节性、社会性和真实性。下面,将为大家阐述这三种戏剧技巧在纪录片中应用的策略及意义:

其一,悬念。悬念是戏剧制作中较为核心的一类戏剧技巧,编写者可以通过对剧情悬念的设置,从而“钩”住观看者内心,提高观看者的兴趣,为后期剧情发展打好基础。比如,在纪录片《拿破仑死亡之迷》的开篇,制作者就以念白的方式讲述了关于拿破仑之死的众多猜想,最后抛出问题,设置了悬念,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观看者的兴趣。通过在纪录片中应用悬念的戏剧技巧,可以使纪录片的叙事不再平淡。通过对悬念的设置,可以使纪录片的叙事更加生动,从而实现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社会性。除此之外,纪录片悬念的设置也可以为纪录片的后期宣传提供素材。

其二,重复。顾名思义,重复的戏剧技巧就是指在戏据剧演出中,一个场景或情节重复出现,从而加深观看者的印象,突出戏剧的主题。应用于纪录片中,可以通过在一期纪录片结尾重复出现本期纪录片中各个故事环节来表现,从而通过总结和重复,突出纪录片的主题,加深观者印象,引导观者进行思考。比如,在《风味人间》纪录片中,制作者就采用了在每期纪录片的最后通过对前面故事的重复展开,对纪录片的主题进行总结和深化。通过这种重复,可以极大程度上使纪录片的头尾衔接更流畅,主题贯彻更深化,从而更好地加深观者印象,引发观者思考。

其三,发现。不同于戏剧中仅仅应用于人物关系的发现技巧,在纪录片中,发现技巧的应用更多的是对片中人物以及制作者的人物情感以及自我认知的外界感悟的发现和阐述。纪录片不应该仅仅只是对故事的叙述,更应该加入发现的戏剧技巧,将人物和制作者的情感以及价值理念也传达出来。通过纪录片中对情感和认知的发现和阐述,从而可以更好地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进一步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内涵。

各题材纪录片的戏剧化表现形式

前文已经讲了很多关于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以及戏剧的表现形式,现在回归到现有的纪录片题材本身。我们已经讲过,纪录片之所以会产生戏剧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表现形式上不具备吸引更多人群的能力,因此,通过创作人的戏剧化加工,又使其充满了活力,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盘点一下,现有的纪录片题材是如何运用戏刷技巧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悬念的制造。能够运用到这一手法的纪录片类型,多数以科教类与文献类纪录片最常用,其中科教类最甚。曾经有一档名为《走近科学》的科教类节目,可以说将悬念设置这一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如“飞棍疑云”“谁在背我飞行”等等系列,至今在网络上仍有很高的话题度,同时,其中的不少文案写作手法也对后续的一些网络用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艺术渲染方面,更多地出现在一些自然类和人文类的纪录片中。单纯的自然类纪录片会让人感觉到一丝单薄,所以通常都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或者是拟人化的创作,这样会让这一类纪录片内容显得更丰富一些,再或者就是运用一些镜头表现手法,通过镜头快慢的转换、滤镜的着色,再配以合宜的文案,辅以合适的节奏旋律,从而达到同样的效果。

接着是引发矛盾冲突类,主要体现在文献类纪录片中,这类纪录片大多是既定的史实或事实,因此,在此类纪录片中,创作者会将其中更具有矛盾冲突性的内容拿出来作为重点着色的对象,从而丰富了纪录片的做事性,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去寻找一些具有巧合性的内容,这就再一次丰富了此类纪录片的看点。

最后便是思维引导类,或者说是思想共鸣类,这类常见于新闻类、人文类的纪录片。这类型的纪录片应该算是集合了纪录片戏剧化的所有技巧,创作者会优先放出自已对此事的主观感受,然后一步步设置铺垫,穿插矛盾对立双方的讨论,最后去引导观看者自我的思想碰撞。到这一刻,基本上来说纪录片不单单是严谨、科学、理性的说教式载体,更是充满了人文情怀和感性思维的艺术品。

时代发展至今,电视纪录片作为电影纪录片的延伸,从所谓的“精英阶层”走向平民大众再到分众创作,看似是在不断向下沉,但实际上是在走上坡路。下沉的是在不断拓宽自身潜力,只有足够深,所汲取的“养分”才能使“枝叶”繁茂,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现在看来,纪录片由原本的记录载体走向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如果不能够自我成长,最终不免会被时代所淘汰。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拍摄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VR拍摄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虚拟现实电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
微电影《失恋狂想曲》的拍摄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