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川《针灸逢源》有关肿瘤类病症的论述浅析*

2022-05-25 06:37邓德厚包文龙邹善林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瘿瘤李氏病证

卢 超 邓德厚 包文龙 王 琰 邹善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针灸逢源》为清代著名医家李学川所著,该书总结了历代针灸名家观点,并加入作者临证经验,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笔者研读本书,感书中所描述的“积聚、瘤赘、痞块、瘿瘤、癥瘕、痃癖”等病症与当今“肿瘤”病症相似,根据书中所叙,试析其治疗肿瘤的学术特色,总结如下。

1 《针灸逢源》对肿瘤的认识

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肿瘤一词,可将其归属于“积聚”“痞积”“瘿瘤”“瘤”“岩”等范畴,两千多年前的《周礼》将肿瘤称之为“肿疡”,《针灸逢源》所述“积聚、瘤赘、痞块、瘿瘤、癥瘕、痃癖”均可对应肿瘤病症。书中《卷五·积聚门》云“痞块,气壅塞为痞”“凡人饮食无节……结成痞块”。《卷五·瘤赘》载“腠理津沫,偶有所滞,聚而不散,渐以成瘤”,同时引用薛己“五瘤”概念(见表1),认为瘤是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可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经络气机郁结、气血乖违等所致。

表1 《针灸逢源·卷五·瘤赘》中的“五瘤”论述

《针灸逢源·卷六·积聚》篇引用了《难经》“五脏生五积”的理论(见表2),“积者,五脏所生,痛处固定;聚者,六腑所成,痛无定处”。李学川认为“积聚亦名癥瘕”,“癥”多坚硬,常固定在腹内,或胃肠之间,推之不动,而“瘕”多结聚浮假而痛,位置不固定,推移可动。另有“痃癖”,“痃”在腹内,近脐左右各一条,筋脉急痛,“癖”在两肋之间,时而痛;若在小腹,痛牵引腰肋者,为疝瘕。癥证类似于积证,属实证,痛有定处;而瘕证聚散不定,痛无定处。根据书中所述,积聚主要由阴阳不合,脏腑虚弱,而又感受外邪所致。

表2 《针灸逢源·卷六·积聚》对“积聚”的论述

2 《针灸逢源》论治肿瘤类病症的特色

2.1 因证考穴,按穴施治:李学川治疗肿瘤恪守“因证以考穴,按穴以施治”的原则[1]。书中卷五和卷六多处提到肿瘤类病证的治疗,笔者将其整理归纳,总结出其相应取穴法(表3)。李氏注重在肿瘤局部取穴,而对于肋下积气,李氏推崇按经取穴,如肺积取尺泽,肝积取行间;对于凡诸类痞块,皆可取脾俞、梁门及痞根穴。文中指出“治痞须灸痞根”,痞根穴[2]位于腰部,当十三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属经外奇穴,是治疗腹部胀满、痞块的重要穴位。

表3 肿瘤病症对应选穴

《针灸逢源·卷五·徐氏八法证治》为引用徐凤《针灸大全》中篇章,论述了多种常见“肿瘤”类病证的取穴(见表4)。文中指出,对肿瘤类病证的治疗均以“治病先取内关为主,次取各穴应之”,该论述内容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也有详细记载,对指导当今临床治疗仍有重要意义。

表4 常见肿瘤类病症的取穴

2.2 重用灸法,治瘤求本:对于肿瘤类病症,李氏认为,以治其肿块为治其本,宜重用灸法。《针灸逢源·卷五·积聚门》篇指出“痞块……宜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积块在上腹部,宜灸上脘、中脘、通谷、期门;积块在下腹部,宜灸肾俞、天枢、气海、关元、中极;而凡是诸痞块,均宜灸脾俞、梁门及痞根穴。对于施灸顺序及灸量也有讲究,“凡灸宜先上而后下,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多灸为妙”。然而也有不适用于灸上述穴位的情况,此时须辨别痞块,找到痞块最坚硬部位,察其脉络所由,而后灸之。《针灸逢源·卷五·瘤赘》描述一案例:“一人于手臂上生一瘤,渐大如龙眼,其人用小艾于瘤上灸七壮,竟而渐消不长。”然而运用灸法治痞块,有时并非一次即能奏效,此时可多灸重灸,如文中言“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务须或彼或此,择其要者,至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李氏指出,取风池灸百壮可治“瘿瘤”,灸天突可治“一切瘿瘤初起”,对于男性瘿瘤患者,可灸左肩髃十八壮,右肩髃十七壮,女性瘿瘤患者,可灸右肩髃十八壮,左肩髃十七壮。目前研究也表明,重用艾灸能有效防治肿瘤相关病证,如艾灸能提高癌症患者身体抵抗力[3],缓解癌因性疲乏[4],减轻多种放化疗不良反应[5],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意义。

此外,李氏认为可灸“痞根穴”治肿块,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均可取效。文中还引用古代良医针积块癥瘕法:“先于块中针之,甚者,又于块头一针,块尾一针,讫以艾灸之,立应”。并指出需灸块头二七壮,块中三七壮,块尾七壮。李氏重用灸法以治肿块之根,遵循“治病求本”原则,在肿块局部运用艾灸法,疏通瘀滞,消积化癥,直接祛除病源,从而达到驱邪扶正的目的。

2.3 巧用刺血,灸药并用:李氏认为“筋病宜灸,血病宜刺”,对于病邪入血之瘤赘者,可用刺血之法。《卷五·瘤赘》有一则医案:“一人于眼皮下沿生一小瘤……用钻针三四枚,翻转眼皮刺其膜,少少出血,如此二三次,其瘤日缩,竟得渐消”。现代也有医家采用刺血疗法治疗肿瘤患者,赵伟鹏等[6]报道指出采用背俞穴刺血拔罐,可治疗直肠癌术后完全性肠梗阻、肺癌患者肺部感染所致的憋喘等危急重症。此外,书中载对于浅表的肿块,可用隔蒜灸或以莱菔子、南星、相硝之类敷而治之。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肿瘤相关的并发症,在目前临床也有广泛应用[7,8]。

3 小结

李学川的《针灸逢源》指出,肿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人体正气亏虚是发病主要原因,外邪侵袭为致病的重要因素。针灸治疗需据证取穴,按穴施治,可根据病情采用灸法、刺血法或灸药并用,以治其瘤为治其本。现代采用针灸直接治疗肿瘤的研究越来越少,对于上述肿瘤相关病证的治疗,《针灸逢源》中均有相应对症取穴,对当今临床治疗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瘿瘤李氏病证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Intra-set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edical records of thyroid cancer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ZHOU Zhongying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瘿瘤的启示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