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庄园蜂蜜园温室景观提质改造设计分析

2022-05-25 03:53
山西建筑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六边形小溪蜂蜜

秦 川

(北京汉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只能用于蔬菜瓜果种植的温室大棚渐渐不能满足新型乡镇发展的要求,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特色统一协调发展,开发除经济作物种植以外的温室新功能。尤其一些玻璃联动温室大棚,其硬件系统及配套设施完备,包括内外遮阳系统、侧部开窗系统、风机-湿帘降温系统、灌溉系统、采暖系统、电控系统等,可以支持更多除农业种植外的衍生功能,例如生态采摘、科研科普、观光展示、餐饮娱乐、产品售卖及电子商务售卖等等运营模式,但大多现有联动温室没有发挥其最大功效而被资源浪费。如此便需要对其内部的景观及设施进行重新布局与补充:一方面为其规划出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明晰的功能分区,以便各种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打造更加优美的大棚环境、更加舒适的视觉空间,开发出新型多功能生态大棚的更多潜力,吸引更多人来带动当地特色经济发展。

1 项目概况

灵石县王家庄园蜂蜜园位于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旁,长48 m,宽48 m,高5.5 m,是一座占地2 300 m2的玻璃联动温室大棚,温室内硬件设施及配套设备齐全,原有热带观赏性植被种植面积约550 m2,其中景观设施老化,空间布局不合理,温室农业及其周边产业功能退化、缺失较严重,需要整体性提质改造。

2 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理念

本项目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结合蜂蜜大棚的特有属性,运用蜜蜂特有的六边形设计语言对大棚内原有园路、亭廊、人工小溪、休憩区及绿化种植空间进行全方位重新划分与定义[1]。由于大棚内人工小溪的体量较大且连贯完整;种植绿化年代较长,植被根深蒂固且效果宜人,改造过程中对此两项尽量予以保留,只做局部及边角形状修改,以减少土方、土建方面的投入。以此两项为基础重点规划剩余空间,其间设置以六边形为元素的多功能半透明活动房配合六边形铺装、绿化、人工小溪边界,在效果上划分为一个个相互连通的六边形单元,这样也使所有的功能分区联动为一个互惠互通的整体,改造成一个造型唯美、功能齐备的新型生态大棚。

3 景观提质改造的原则

在景观方案设计过程中,首先在现有景观中总结出不符合未来发展的元素及设计,梳理出它们落后的原因,明确所要改造的场地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及其需要满足新增的用途功能,从而梳理出哪些原有设施予以保留,哪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维护,哪些必须拆除并重新设计规划。

在具体实施当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建方面,这部分的改动包括项目原土的填挖方,给排水管线、电缆管线、暖通管线的线路改道填埋,硬化铺装、景观亭廊、水景、小品的基础垫层修缮新建等项目,这部分改造占比较大,投资占比较高。改造时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原有基层及设施,尽量少的进行换填土操作,原基础垫层保存较好的予以保留或加盖,已经不能起到稳固基础作用的予以拆除重建。第二部分是景观当中的亭廊、小品、座椅等景观设施,能够满足新景观效果的予以翻新再利用,不满足的则进行替换。第三部分是种植部分,这部分包括原有植被的拔除、移栽,新增种类的补植三种类型。对长期长势低糜、养护困难的原有品种进行拔除,这部分植被在实践过程中证明不适合在该环境下生长,形成不了预期的景观效果;对于原有长势较好且能达到预期景观效果的植被有两种处理方法:1)尽量保留其原有位置不予移栽、拔除,因为此类植被已经对其所在位置的土壤有了很好的适应性,其根系与周围土壤有了很好的融合性,已经形成了局部有利的种植环境,所以予以保留使其发挥其更大的环艺价值。2)长势较好的植被,但如果与新建景观的某些功能空间相冲突、与交通线路相阻隔,或者其原有景观效果不理想,则对其进行移栽到园中其他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更好的景观种植效果。

4 学生课外实训基地室外景观特点

兼备学生课外实训基地功能是本次温室景观提质改造的又一目的,国家近年来强调要通过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服务性劳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自立、劳动、服务、创新意识。对于生态温室的再利用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加入“学生课外实训基地”的某些设施条件,这就对景观改造方案有了一定的功能要求,其中应设置一些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有关蜂蜜的知识展板、科普影片展映、蜂蜜制作流程展示、蜜蜂等昆虫类生物知识普及等等功能空间,它们之间相互联动,形成科普一体带,给予学生全方位、全产业链生动授课的互动感受,让学生更好的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养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良好品性。

5 蜂蜜园生态温室景观提质改造方法

5.1 六边形三维立体设计语言的运用及其产生的功能联动性

5.1.1 功能性空间划分

本项目主要进行蜂蜜产品及养峰全产业链的展示、销售活动,为了使人在该温室中有更好的活动体验,景观设计采用了蜂巢特有的六边形设计语言,首先根据园内主要打造的几个重要功能节点对原有空间进行重新布局规划。1)保证其原有的蜂蜜生产车间及蜂蜜相关产品生产车间的健康运转。将这两大主功能区设置到温室主入口一侧,多个工序车间成线一字排开生成一条龙生产线,以便其生产方便、参观明晰。2)配套蜂蜜产品DIY亲子活动区、蜂蜜产品的销售、电子商务销售等产品消费型区域。销售部分直接决定着整个温室的盈亏状况,应设置到靠近园区的中心位置,让游览于园中的所有游客都有最大参与其中的可能,从地域规划层面组织起有效的经济运作路线。3)在围绕于产品消费区域设置两到三处餐饮娱乐区域,可提供围绕不同类型的蜂蜜饮品、小吃展开的具有蜂蜜特色的甜品店、小吃店、阳光咖啡厅,可供游客自主参与制作美食区,使游客沉浸在蜂蜜的世界中。4)作为重要一环的科普科教功能区紧挨产品消费区,一起设置于园区中心位置,且顺延着人工小溪形成一条“科普走廊”,展示蜂蜜从养蜂开始,经历蜜蜂采蜜、人工采集、工厂处理加工等全过程,还有一些昆虫生物学的科普知识以及相关科教影片,它们以大型展板、彩色地雕、荧幕投影等形式展出,场地设计为半开放半环抱式空间,既有一定的安全性,也具备亲近自然的趣味性。以上几点中的各种功能分区应相互辉映、相互关联,通过“六边形”设计语言联动起来。

5.1.2 六边形在平面中的运用

明晰温室功能之后,就可以在温室内的地面铺装上划分出大小不同的、相互连接的六边形平面分区。以需要大部分保留的原人工小溪为主体开始休整其边界,人工小溪整体呈现较为不规整的自然形态,将其根据原河道宽窄改为大小不等的六边形串联而成的多边形状河道,在修整的同时兼顾周边具有使用型功能的硬化铺装及绿化种植,保证其有足够的有效面积及使用空间;水池深度也由原先的接近半米深改为200 mm~300 mm深的安全戏水标准,池边硬化驳岸全部经过磨圆角工艺处理,部分配以不高于800 mm滨水木质栏杆,池底散铺20 mm~30 mm的河卵石,打造成更具趣味性、互动性、安全性的亲水休闲体验空间,新打造的水系犹如一条灵动的脉络将整个蜜蜂园贯穿连通[2]。其次完成人工小溪部分的改造基础上划分出剩余的功能空间分区,避开主要的交通园路线。主要的产品生产区及售卖区作为主体使用较大面积的六边形圈定,蜂蜜相关餐饮区及科普区采用防腐木铺装的形式设置一个又一个大小不同、时而全开放时而半开放的六边形进行串联,形成“科普走廊”“休憩景观带”,使之在地面铺装颜色上与其他区域加以区分,沿着这些不同材质的六边形设置一些趣味座椅,可以鼓励人们在空间中移动时暂且停下脚步,欣赏不同的景色,这些景观元素与优美的小溪及绿化种植区相互结合,使游客在体验的同时确实感受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见图1)。

5.1.3 六边形在立体空间中的运用

机体先天的本能与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有相互关系。人的许多行为都是在潜意识的状态中进行的,当环境信息给人构成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人的注意。那么怎样才能使温室中的景观引起人的注意,怎样才能使游客真正感受到蜂蜜世界的奇妙,单在平面上做文章不能给人以深切体验。本项目将产品生产、售卖区用一个个六边形面组成的“蜂蜜产房”加以夸张与凸显。这些由六边形多体面组成的“蜂蜜产房”使用钢架结构进行搭建,表面采用半透明夹胶玻璃封面,且每个面都由六边形附属钢架予以形状切割,每一个产房好似蜂巢中一个个的六边形孔洞,整个温室大棚形成一个“大蜂巢”,生产及售卖人员在其中作业时,犹如在蜂巢中工作的辛勤的蜜蜂,游客在此参观、消费会感到一种好似直接与蜜蜂交流的极强的趣味性。在科普区及餐饮区体验时,游客仿佛自己变成了“蜂巢”中的一员,感受这难得一次的极致体验。

5.1.4 六边形平面与立体空间布局的整合

高度与温室大棚高度相近的、造型饱满的“蜂蜜产房”、大大小小的全开放、半开放室外休闲、科普空间、将整个园区连成一脉的人工小溪,这些元素由“凸起”的构筑物、“立体”的规划场地、“下凹”的滨水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六边形”在空间规划中按照一定比例有序的、有节奏的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三个不同高度的竖向差,它们之间相互连通又彼此制衡,形成一套完整的“六边形”有机体,完美的呈现在游人的眼前。

景观设计,尤其在温室这种透光的、全封闭的内部空间中,视觉上既不能堵得太死,又不能无依无靠。需要展现的是一种既能在开放空间亲近自然的“呼吸感”,又能在感受唯美环境的同时体会到“半环抱式”空间景观违和感,这种奇妙的“违和感”体现在各种景观元素中。“蜂蜜产房”这种六边形多面体结构,在视觉上与温室主体相辅相成,又将功能空间与视觉空间“神秘的”切割开,形成一种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空间构成,它们共同组成“大蜂巢”结构主体;科普走廊与休闲餐饮区时而被整石座椅环抱,时而被“蜂蜜产房”违和、时而向人工小溪下探、时而向自然绿化开放;人工小溪连接贯穿着园中的每个“六边形”、每个功能区及绿化种植区,游客行经其中,在不同开放程度空间中穿梭、转换,充分体验与神奇大自然无限接近的畅快与惬意(见图2)。

5.2 原有种植的二次利用

原温室中植栽有大量的热带与亚热带植被,长势良好,品种丰富,造型奇特。有些叶柄粗壮,树叶宽阔圆润,树冠直冲温室顶棚,犹如一把把生态蒲扇遮住了些许阳光,在地面上映射出律动的光影效果;有些精致玲珑,树形饱满散发出阵阵清香,引得游人驻足观赏,它们的组合仿佛使人置身于热带景观之中,它们形成了温室特有的植物园,使得园区的景观与北方室外种植景观大有不同,这里大部分在改造过程中均予以原地保留,小部分根据改造需求进行移栽。另外根据情况补植一些新的品种,可以是热带植物,也可以是山西本地的特色观花观果植物,园路边与小溪边接近观赏园路的地方补植一些或高大直立、或蔓生型的观赏草,例如芒草、狼尾草,它们那妩媚的姿态,如流水般有韵律地垂下枝条,与水景元素完美的组合,种植草不但可以柔化路径的线条,还能一起构成色彩鲜明的种植带,分别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绽放出不同的色彩,与改造景观中的科普走廊和休闲餐饮区在空间上相互碰撞,让学生们在自然中受教、与植物进行互动;行人在清新中小憩,感受大自然的赠与,使得整个“蜂巢”更环保、更生态、更具野趣性(见图3)。

6 结语

温室大棚中的景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室外景观,设计初始就诞生在一个几乎密闭的较为狭小的空间内,但其透明或半透明的幕墙结构赋予整体空间以一定的通透性。于是设计时要紧密结合温室的边边框框使整体效果具有一定的包裹感,但又不能过多的受制于有限的空间变成了室内设计的套路,需要冲破温室结构的束缚,从视觉上延伸出去。像本项目中将温室内部做成了“蜂巢”的造型,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整个温室“比作”了一个放在大自然中的“蜂箱”,于是原来呆板的、与大自然格格不入的人工温室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其功能体现上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使人在游玩之时感觉自己是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畅游。

未来的温室大棚会变成什么样,这也许承载着更多的理想与期望。我们只能一步步地用现代设计的手法探索人工温室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与更多的功能,利用越来越发达的技术结合更合理的空间划分进行科技农业生产。更大程度地发掘温室大棚的衍生功能,例如多渠道的农产品展示与销售、当地农副产品相关的餐饮娱乐等等,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农业文化、农业旅游迈向新路子。与此同时,农业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真切地将已经远离田间地头的学生带回到大自然当中,让学生在课外实训中体验人类农业蓬勃的发展与变迁,生动地体验动植物的魅力所在,激发潜在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的良性循环[3]。

猜你喜欢
六边形小溪蜂蜜
知识快餐店 到处都是六边形
爱干净的小溪
蜂巢为什么是六边形的?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蜂蜜”CP
小溪上有桥了
怎样剪拼
怎样剪拼
不翼而飞的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