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价值意蕴、理念改进与实践进路

2022-05-26 20:00罗嫣才
中小学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作业

罗嫣才

摘 要落实“双减”精神要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质与要求,准确把握作业的特征,明确其价值意蕴,强化一体化设计理念,整体重构道德与法治学习生态;聚焦质量提升,加强作业设计流程研究,注重提供学习工具支持,借力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与成长,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

关 键 词“双减”;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政治社会化启蒙;社会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62-05

作业是链接教学、评价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评价质量的重要支点。[1]随着“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作业减量提质”的关注,小学不同学科作业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的核心课程,其作业设计与管理需要体现学科独特的育人性、思想性与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创新作业方式,注重设计带有团队合作性质的、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以掌握学生的学业达成情况,及时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学习”[2]。如何重新审视、准确定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特征,整体架构作业体系,探索可操作性的路径,不断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成为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凸显价值立意:促进政治社会化启蒙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理论性[3],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首要的核心素养,“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这决定了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不仅要基于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关注其价值立意,突显“思政味”。

诸如课前五分钟“时事播报”等作业本身具有鲜明的思政学科属性,教师在作业实施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加强时政述评环节的价值引导,在比较分析中开拓视野,用中国精神文化滋润,树立制度自信,锻造民族自立自强和家国情怀。而诸如“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四上第四单元)等学习看似距离政治生活较远,实际上蕴含着“美丽中国”建设的丰富内涵。作业设计不能局限于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开展关于身边的环境污染调查,或寻找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方法等,而应该强化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在布置身边的环境污染调查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查找近五年来我国在生态治理、“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政策与举措;聚焦“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的成效讨论,有效促进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认同与支持,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小学思政课作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后练习”,而是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外化为自觉行动的实践平台,从而成为帮助学生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实现政治社会化启蒙的重要载体。

(二)坚守知行合一:深化价值观践行体认

思想的影响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靠每周两课时的课堂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难以有效达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指出的,认知和行为之间的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道德与法治作业必须坚守“知行合一”的理念,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通过作业设计为价值观践行提供训练场。

例如,要帮助小学生养成会整理、爱劳动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借助家长资源,设计“21天行动”打卡记录,让学生在每天的践行中习得。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我也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则需要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与渠道,并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留心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尝试分析现有公共政策的优缺点,提出改进该公共问题的方案,在众人合力研讨中尝试解决问题”的操作流程,成为“积极公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抽象的价值观能否得到巩固,不仅在于所习得的理论的印象,更在于其对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的认识与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更为理性、准确的感悟。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广泛接触并真实参与到复杂的社会生活,去认识、思考和甄别,去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4]探索设计实践行为类、探究类作业,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拓展到班级、学校及社区生活场域,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体认,切实发挥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强化主体建构: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

学生是多元智力的存在,儿童通过学习,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更要发展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是社会情感学习的结果,指的是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为,成功地解决问题,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5]。在我国基础教育语境之下,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本就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小学德育课程正是培养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德育教科书在内容层面为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提供了大量且全面的学习机会[6],而要将机会有效转变为现实的育人功能,作业是不可或缺的载体。

一方面,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助于自我监控与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而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实践作业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客观促进其对自我、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业内容影响着学生在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以及负责任决策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会沟通”(五年级上册)一课教学前,教师可提前布置课前研学任务,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回望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将之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同伴共情;另一方面,在倾听他人讲述解决分歧的經验或小妙招时,感知沟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习得方法的同时增进实践智慧。

作业是承载学习内容、体验新的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其本身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课程及其作业育人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立足本课程的特质与要求,回归育人本质,重构涵育时代新人的学习生态”[7]。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落实“双减”精神,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这要我们切实更新理念,以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场域”整体思考作业设计体系,切实落实“双减”精神,实现“减量提质”,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强化系统整体意识,落实学段衔接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为基础,螺旋上升地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这要求作业设计要建立系统整体思维,从纵向学段上,关注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的螺旋设计,落实学段衔接。以家庭教育主题之“亲子关系”为例,开展家庭会议是常用的作业方式,在具体设计时,南京市陶行知小学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不同学情,以及亲子关系的阶段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会议内容(见表1)。切实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实现与父母的良好沟通,真实感受、体会家人之间的关爱,学会理解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建立“大思政”观念,探索多学科场域整合设计

强化一体化理念的作业设计不仅要落实学段衔接,更要以“大思政”观念,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学校德育活动以及家庭、社会等场域的联通,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为学生营建更具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生态。

在实践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时,围绕“四史教育”主题,聚焦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开展了多学科、多场域的项目作业设计(见表2)。这一作业设计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统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与各场馆展开浸润式作业,帮助学生将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生活智慧,切实减轻学习负担。

此外,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提升,杜绝机械重复、惩罚性的消极作业;更关注从作业、教学与评价的互动关系出发,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积极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一方面,实现作业与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把作业嵌入教与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将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载体。作业作品、成果可成为道德与法治开展作品评价的重要手段,并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态度、投入度、参与度等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强化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设计、布置、批改、讲评与反馈等各环节的互动联系。

总之,基于作业功能的达成,整体思考作业实施渠道、空间融合,尝试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线下现实社会向线上虚拟社会延伸,多途径、多渠道地促进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于行,最大限度激活育人链条动力,才能为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新生态。

(一)聚焦质量提升,加强作业设计流程研究

“作业设计和作业实施的质量,理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鍵尺度,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8]解决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依靠个别学校和教师来实现,它需要专业机构、专业力量的介入。[9]

一方面要落实学校教研组在作业设计与实施上的主体责任,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教研组常态教研工作范畴,形成集体备“作业”机制,把握难度、丰富形式、完善流程(见图1),加强作业实施的规范性、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另一方面,强化作业设计思维训练,引领教师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整体思考,并从“设计意图、作业目标、作为内容和作业评价”四个方面规范每一份小学思政作业设计的文本格式撰写,避免日常作业设计的随意性。

(二)指向主体建构,注重提供学习工具支持

“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相关内容及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10]以常用的调查活动为例,以往教师注重布置调查活动的“要求”,很少对调查过程和方法做细致具体的指导,导致多数调查流于形式,学生的调查能力停留在表面的观察和简单的信息搜索的水平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环,调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认识,培养其社会探究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利于学生证据意识和求实精神的培养”[11],还是未来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换言之,小学阶段所开展的调查研究、采访、实地观察等作业形式肩负着小学生开展社会学研究规范学习的启蒙教育使命。这要求教师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从“简单提要求”转向“提供路径建议和工具支持”。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学习中,教师通过设计《南京的民间艺术》研究学习卡,为学生的调查活动提供支持(见表3)。从该学习卡可以看出,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卡的提示,围绕研究的主题、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式展开,研究后还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总之,学生在给定程序的帮助下,依托合理的学习过程达成作业要求,学生获得感更强,更容易形成完整清晰的思维过程。

(三)注重个性创新,强化技术赋能学习过程

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仅为教师的作业布置、作业设计、作业指导与作业反馈,还为学生作业的个性化记录与分享提供了许多工具。“适当地应用智能化技术强调图文并茂、及时有效的交互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此外,智能化技术更有助于分层、分类地进行作业设计与实施,并科学高效地收集数据,用以优化教学、教研和作业的设计,从而形成学习与教学的闭环。[12]

在开展南京非遗文化传承与探究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前研学单和课堂研学单。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我的困惑、资料链接、个性化成果展示等板块,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ipad,针对感兴趣的方面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研学的方式,对秦淮花灯进行深入研究。课后引导学生可以借助ipad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成思维导图或美篇。为及时了解活动进程和学生访学的效果,学校搭建了网络平台,实时跟进活动。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方便老师和家长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上传的文字、图像和视频;另一方面,开通微信平台,邀请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观看学生的研究成果汇报展示,并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为优秀的作品投票。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教师“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做合宜的作业设计、反馈与指导,从而将课堂学习与作业完成融合到一起,使网络成为记录学生成长的平台。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学生得以立体、全方位地展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成果。而这样的作业研究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发现问题、团队合作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月芬.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的价值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21(10):9-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1.

[3]郑敬斌.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大众日报,2019-02-27( 09).

[4]姜怡璇,柯新凡.思政课信仰教育多视域路径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11[2022-03-27].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50.1205.T.20220322.1514.008.html.

[5]杜媛,毛亞庆.从专门课程到综合变革: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策略的模式变迁[J].全球教育展望.2019(05):39-53.

[6]张倩,何依儒.小学德育课程的社会情感教育研究——基于统编版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01):25-33.

[7]毛伟娜."双减时代"道德与法治学习生态的新建构[J].中小学德育,2022(03):4.

[8]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

[9]崔允漷,雷浩,王月芬.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N].中国青年报.2022-1-18(08).

[10]王月芬.作业的本质及其育人价值[J].今日教育,2021(10):8-11.

[11]沈晓敏,高峡.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5.

[12]王学男,赵江山."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38-4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①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话题教学知识(pck)的提炼与改善研究”(项目编号:2019JK13_L018)成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作业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作业
道德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