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022-05-26 10:18陆毅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阐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分析培育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出通过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组建优质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等路径,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汽车检测与维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47-03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应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均指出,应当“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见,“工匠精神”不但是一个时代热词,而且是一个关乎劳动者素养提升的基本方向性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性问题。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其开展类型化劳动教育、确切落实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依托。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渗透于学校教育之中,培育学生“匠品”“匠技”“匠心”等必备品格和关键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匠”人。本文以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汽修专业”)为例,探讨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具体而言,爱岗是指干一行爱一行,专注于本职工作,不见异思迁;敬业则是指钻一行精一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是指当工作或产品已经完成得较好以后,仍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进一步提高质量,做得更好。优秀的技术人才之所以被称为“工匠”,主要表现在其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追求极致的理念和行为上。协作共进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表现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产方式已不是作坊式的小型单一模式,而是机械化大生产,每个人在生产中所承担的工作往往只是诸多工序中的一环,整个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即需要团队成员“协作”(分工合作)和“共进”(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传统工匠精神强调代代传承,但创新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工匠要注重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力争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培育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契合汽修行业需求

当前国内汽车工业稳步发展,汽车型号不断推陈出新,行业对汽修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不只做掌握检测与维修车辆技术的传统工人,更要做具备爱岗敬业、严谨负责、积极创新、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的新时代工匠。作为汽修专业的学生,唯有及早树立爱岗敬业、负责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满足汽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也更有利于其自身在行业的发展。

(二)工匠精神助力院校内涵发展

新时代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升级教育目标,从以技能培养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当前,虽然各高职院校始终不断向社会输送汽修人才,但对企业而言,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仍比较匮乏。造成此状态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改变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管理中缺乏行业标准模式,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只能当一名工人,而不是工匠。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确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走上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进而将高职教育提升到创新能力培养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此外,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激增的学生人数也需要工匠精神实现价值引导,使所培养的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工匠精神拓展个人职业前景

据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询问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发现部分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在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职业精神的背景下,这样的表现显然与之相悖;且表示对工匠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往往也仅限于心理上的认同,较少将其付诸行动,这一现象与高职院校培养具体行业专业人才的教育特殊性有较大关系,本应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宽进严出制度未能在高职院校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导致部分高职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懒散随意、不求上进的消极思维,疏于自我提升和规划职业生涯,加上高职院校学术理论方面的授课内容相对较少,更强调技能训练,这不利于学生成为理论与技能兼修的全能型人才。在高职汽修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教学内容,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拓展个人职业前景,为其未来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奠基。

三、培育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走出认知误区

部分高职汽修专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自主选择汽修专业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是参考家长的意见以及对未来生存的一种考虑。汽修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真正从事汽修相关行业的数量也不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汽修专业工作环境较差、起步收入低、上升周期长,且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确保跟上发展步伐,部分毕业生无法承受其压力;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技能学习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汽修等技术工种发展空间较小,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囿于其中,找到机会就会转行。这些汽修专业毕业生的选择与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对汽修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也使得工匠精神失去发展壮大的土壤。要帮助学生走出认知误区,高职院校可以从文化氛围入手。

首先,改变校园文化大环境,加强校园工匠文化的建设,让师生在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与激励,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教学观念、纠正认知错误,逐渐形成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内宣传平台,如在學生熟悉的校园广播站、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内读物等平台,对工匠精神做重点宣传。我校还积极完善校园公共设施,增设了校史馆,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上的大事件、具有杰出成就的校友等,并在校园中心位置设置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宣传节目。在学生每天身处的校园环境中融入工匠文化,更易引起学生关注,也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初步形成“工匠精神”的概念,领悟成为优秀工匠的意义,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其次,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高,往往意味着他对待工作能够采取更加专注认真的态度,对未来的发展抱有更高期望,在进入汽修行业后不会出现好高骛远、三心二意的情况。我校经常组织开展人文论坛、职业文化研讨会、企业现场参观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工匠文化学习气氛,让学生真切感受工匠文化及人文关怀,体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二)组建优质教师队伍,教师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汽修关系到人们的出行安全乃至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因此汽修行业格外强调高度的专业性,要求员工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任何一种教育要取得显著的成效,都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和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组建起一支深刻理解工匠精神、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亲身示范工匠精神的优质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学生对汽修专业的热爱,进而落实工匠精神培育。

我校对教师教学任务及教学方式都做了明确规定:公共课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包含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优秀传统文化、行业优秀人物故事等内容的教育,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自觉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正确职业观。专业课教师应当以汽修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团队协作指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主,同时注重渗透汽修专业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带领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班主任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和谐、进取的班集体氛围,利用主题班会、团建活动等形式阐释、践行工匠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等方式替代传统的教师单方面宣讲;利用头脑风暴、自主探究答案的形式替代照本宣科。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教师设计教学内容,需要充分融入体现汽修专业工匠精神的内容,如设计项目化的合作学习内容,使学习过程既存在竞争又包含合作,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等内涵的理解。

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教师,将汽车维修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带入汽修课堂,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一开始便养成严谨、规范的操作习惯。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具备爱岗敬业、专注认真、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工匠精神,由他们给学生上课,通过亲身演示、言传身教,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作为汽修人的精神品质。校企合作建构的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较高、实践技能较强,能够引领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工匠精神。

(三)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对教学理念的落实,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开设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当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建设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德育乃至顶岗实习之中。

我校的汽修专业注重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教师首先围绕工匠精神开展首堂德育课,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植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重视自身道德品格的塑造,使其牢记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在日常的思政课程建设中,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工匠精神读本》,让学生通过该教材了解国家知名工匠事迹、行业成就、产品创新等内容,将学生的个人修养、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程循序渐进地融合在一起,由此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信念,促进学生自觉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专业课程是组成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汽修专业课程建设,通常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及专业拓展三个模块,专业课程培养专业技能,通识课程培养基本素质,专业拓展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建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认真解读国家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各类文件,同时响应专业课程思政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协同思政课落实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由此实现课程设计项目化,避免课程之间孤立割裂。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而完善的课程体系,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体会工匠精神,感受工匠精神无处不在,这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大有裨益。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汽修企业8S管理标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汽修维修操作后,教师结合标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体会精益求精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品质在汽修工作中的重要性,获得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同步培养。又如,汽修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践、实习类课程是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汽修专业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严格依据职业场景,尽可能复制真实工作情境,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实训及顶岗实习环节建立理想的实践平台。我校先后与部分汽车企业及汽修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学生经过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在实训中,学生必须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充分了解汽修企业对汽修作业的要求,向具有工匠精神的资深员工学习实际操作,自觉体验岗位责任,由此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是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加强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高职院校汽修专業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组建优质教师队伍、围绕工匠精神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开辟科学的培育路径,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宝贵的工匠精神,为其自身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陆毅(1984— ),广西岑溪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