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维度及实践

2022-05-26 15:45蒋作栋
学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摘 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人才。纵观高校劳动教育现状,虽已初具成效,但也存在着教育内容片面化、质量弱化等问题。高校在新时代发展劳动教育,需要正确把握劳动教育在意识培养、能力塑造、精神传承、习惯树立等方面的多维价值意蕴,从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以及劳动品质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存问题,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水平,促进劳动教育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维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7-000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01

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继续接受系统化教育的最后场所,其劳动教育的使命崇高而厚重。加强劳动实践,真正培育出素质高、观念正,且能立足实践、回馈社会的高质量人才,正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当遵循并践行的价值内涵与实践指引。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基础

当前,高校教育事业要注重把握劳动教育这一重要内容,不断发展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持续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具备良好劳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者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对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本身认知程度的问题率先防范。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首先,劳动教育片面化,教育内容仍需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任务除了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外,还应当涵盖理论性知识学习,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提高综合能力。高校由于对劳动教育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深挖教育教學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因而容易出现劳动教育内容片面化问题。

其次,劳动教育弱化,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强弱既和自身成长环境有关,也受高校的劳动教育培训质量影响。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无序化、形式化等问题。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追逐奖励的工具,因而缺失了其真正价值,最终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质量。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重视劳动、勤于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良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对青年成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不尊重劳动、不敬畏劳动等错误的劳动观。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作为高校学子,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够了,极易形成轻视劳动或亵渎劳动人民的行为。部分学生从小缺乏劳动,有着逃避劳动的不良习惯,遇到劳动占用自己时间的情况会产生不满情绪。诸如此类,错误的劳动观对我国青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劳动教育发展。在学生中宣传劳动光荣等理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爱好劳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劳动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外,还包括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内容。部分学生受错误的就业观影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难以谋取合适的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就业情况。一些高校也因过于重视学科教育排名情况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学生就业价值导向上给予不正确指引,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因此,高校必须适时重视开展劳动教育,切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进而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维度

高校劳动教育在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力、精神、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课。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多维价值基础上,努力提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质量,实现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劳动意识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作为理论指导,为当下高校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指明了新方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从更多方面着手,加强部署,让学生形成“爱劳动”与“懂劳动”并行的劳动观,形成自我对劳动的独特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劳动价值,增强自身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的本质是劳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观反映,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由此可见,劳动意识并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学习、劳作来培养。学生只有在学习劳动教育初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劳动意识后,才能减少对劳动的抵触感,更好地接受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劳动教育知识、积极投身劳动教育实践。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也有助于高校实现新时代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学生开展劳动活动的物质基础,锻炼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劳动能力的锻炼中,一般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一定的体力劳动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茁壮地成长。同时,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意识,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保持心理活动的稳定,养成良好精神品格。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不仅可以强健其体魄,增强其动手能力,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劳动时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三)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是实现劳动实践成效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高校在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劳动精神的基础上开展劳动精神培育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迎难而上,增强直面挫折的勇气与能力,高校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努力为实现新时代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

(四)劳动习惯

劳动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这也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中必备的内容。劳动习惯一经养成后,就会变成大学生稳定的、自觉的社会行为。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后,在步入社会时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则恰恰相反。因此,劳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在劳动教育事业发展上承担着主要任务,是面向以成年人为主的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直接部门。因此,高校要落实国家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确保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取得实效,从协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明确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突出劳动品质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发展。

(一)树立劳动观念,传承劳动价值

在面向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其中包含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断传承的乐于奋斗、勤于劳动的劳动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等课程,发挥其优势,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以系统性的教学展开劳动教育教学,向学生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理论指导,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补充,确保劳动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劳动,只有不断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由高校学生不断传承和发扬劳动传统,才能在中国梦的奋斗路中加快步伐,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明确劳动技能,塑造实践场域

劳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就业难题都有积极作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且这种情况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此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也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而劳动技能是实践的基础,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在当下更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的锻炼,不断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明确劳动技能范围。劳动技能的核心任务是培育劳动知识技能,同时关注相应劳动品德的训练。劳动教育实践既需要学生这一主体,也需要高校提供劳动场所这一实践载体,因此学工部、团委、后勤集团等应统一协调各部门和学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地,校内校外齐抓共建。

首先,學校应当积极为学生创建劳动机会,组织开展劳动技能文化节、劳动活动周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劳动场域,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培养学生健全劳动人格。通过创建科学化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有效参与到科学、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中。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劳动辛苦,并获得劳动成就感,对劳动成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珍惜劳动成果。其次,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与劳动文化有关活动的开展,如:学生社团、劳动竞赛活动、劳动文化宣传表演晚会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有机会参与到各类劳动文化宣传活动中,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劳动技能。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划分卫生包干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营造浓厚的劳动育人氛围,将劳动教育穿插落实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在校外,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打造长期、稳定的教育活动基地,拓宽培育载体,强化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三)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实践创新

高校应当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增设理论课堂,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相关劳动知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劳动精神。在实践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通过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范围并设置专项学时、学分,全方位、全过程地记录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情况,以实践创新帮助学生培养劳动精神,保障大学生在传承劳动精神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能够自觉地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思想。高校可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让高校劳动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实现高校劳动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模式。劳动教育课程应遵循劳动本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构建更具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学校可借助国家大力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势头,借助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正所谓创新乃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将创新创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将其作为重要模式之一,提高劳动实践的科学性,让学生的劳动实践更具目的性。劳动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知识转化到实践中,让其发挥自身优势,在专业领域中获得劳动成果,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四)突出劳动品质,培育劳动自觉

劳动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劳动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劳动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质。奋斗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亮丽底色。高校学生是助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的劳动者,其肩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培养其劳动意识实则上就是在培养其奋斗精神,是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生活水平、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未体验过物质贫缺、生活贫乏的情况,日常生活中缺少劳动机会,对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的价值及劳动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应针对这一情况做出适当努力,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因此,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在厘清劳动品质重要性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大学生培养优秀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高校应该从学生宿舍、自习室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品质,从小处着眼,从细节着手,使劳动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一点一滴地帮助学生培养起优秀的劳动品质,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发展。

与此同时,为加强教育成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协力同心、互相学习、勇于创新,要注重培育大学生劳动品质,内化劳动精神,强化坚持劳动的信念,努力培育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人才。高校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等活动,让身边的劳动模式作为劳动教育的宣传者,以其自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劳动魅力,近距离聆听劳动故事,更深入地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其次,高校还可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劳动平台,使学生以实习、假期实践等方式参与其中,在创设的艰苦劳动场景中真正付出自己的劳动,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

四、结语

总之,学校可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项目,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机会,培养其砥砺担当的精神。高校学生乃国家栋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学生作为主力军需要有担当精神,有责任意识,才能在艰苦奋斗中不断坚持。 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继续接受系统化教育的最后场所,其劳动教育的使命崇高而厚重。加强劳动实践,真正培育出素质高、观念正,且能立足实践、回馈社会的高质量人才,正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当遵循并践行的价值内涵与实践指引。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基础

当前,高校教育事业要注重把握劳动教育这一重要内容,不断发展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持续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具备良好劳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者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对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本身认知程度的问题率先防范。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首先,劳动教育片面化,教育内容仍需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任务除了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外,还应当涵盖理论性知识学习,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提高综合能力。高校由于对劳动教育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深挖教育教学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因而容易出现劳动教育内容片面化问题。

其次,劳动教育弱化,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强弱既和自身成长环境有关,也受高校的劳动教育培训质量影响。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无序化、形式化等问题。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追逐奖励的工具,因而缺失了其真正价值,最终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质量。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重视劳动、勤于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良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对青年成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不尊重劳动、不敬畏劳动等错误的劳动观。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作为高校学子,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够了,极易形成轻视劳动或亵渎劳动人民的行为。部分学生从小缺乏劳动,有着逃避劳动的不良习惯,遇到劳动占用自己时间的情况会产生不满情绪。诸如此类,错误的劳动观对我国青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劳动教育发展。在学生中宣传劳动光荣等理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爱好劳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劳动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外,还包括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内容。部分学生受错误的就业观影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难以谋取合适的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就业情况。一些高校也因过于重视学科教育排名情况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学生就业价值导向上给予不正确指引,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因此,高校必须适时重视开展劳动教育,切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进而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维度

高校劳动教育在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力、精神、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课。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多维价值基础上,努力提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质量,实现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劳动意识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作为理论指导,为当下高校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指明了新方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从更多方面着手,加强部署,让学生形成“爱劳动”与“懂劳动”并行的劳动观,形成自我对劳动的独特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劳动价值,增强自身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的本质是劳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观反映,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由此可见,劳动意识并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学习、劳作来培养。学生只有在学习劳动教育初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劳动意识后,才能减少对劳动的抵触感,更好地接受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劳动教育知识、积极投身劳动教育实践。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也有助于高校实现新时代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学生开展劳动活动的物质基础,锻炼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劳动能力的锻炼中,一般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一定的体力劳动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茁壮地成长。同时,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意识,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保持心理活动的稳定,养成良好精神品格。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不仅可以强健其体魄,增强其动手能力,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劳动时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三)勞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是实现劳动实践成效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高校在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劳动精神的基础上开展劳动精神培育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迎难而上,增强直面挫折的勇气与能力,高校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努力为实现新时代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

(四)劳动习惯

劳动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这也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中必备的内容。劳动习惯一经养成后,就会变成大学生稳定的、自觉的社会行为。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后,在步入社会时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则恰恰相反。因此,劳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在劳动教育事业发展上承担着主要任务,是面向以成年人为主的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直接部门。因此,高校要落實国家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确保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取得实效,从协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明确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突出劳动品质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发展。

(一)树立劳动观念,传承劳动价值

在面向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其中包含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断传承的乐于奋斗、勤于劳动的劳动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等课程,发挥其优势,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以系统性的教学展开劳动教育教学,向学生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理论指导,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补充,确保劳动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劳动,只有不断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由高校学生不断传承和发扬劳动传统,才能在中国梦的奋斗路中加快步伐,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明确劳动技能,塑造实践场域

劳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就业难题都有积极作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且这种情况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此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也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而劳动技能是实践的基础,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在当下更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的锻炼,不断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明确劳动技能范围。劳动技能的核心任务是培育劳动知识技能,同时关注相应劳动品德的训练。劳动教育实践既需要学生这一主体,也需要高校提供劳动场所这一实践载体,因此学工部、团委、后勤集团等应统一协调各部门和学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地,校内校外齐抓共建。

首先,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创建劳动机会,组织开展劳动技能文化节、劳动活动周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劳动场域,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培养学生健全劳动人格。通过创建科学化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有效参与到科学、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中。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劳动辛苦,并获得劳动成就感,对劳动成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珍惜劳动成果。其次,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与劳动文化有关活动的开展,如:学生社团、劳动竞赛活动、劳动文化宣传表演晚会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有机会参与到各类劳动文化宣传活动中,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劳动技能。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划分卫生包干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营造浓厚的劳动育人氛围,将劳动教育穿插落实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在校外,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打造长期、稳定的教育活动基地,拓宽培育载体,强化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三)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实践创新

高校应当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增设理论课堂,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相关劳动知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劳动精神。在实践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通过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范围并设置专项学时、学分,全方位、全过程地记录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情况,以实践创新帮助学生培养劳动精神,保障大学生在传承劳动精神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能够自觉地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思想。高校可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让高校劳动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实现高校劳动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模式。劳动教育课程应遵循劳动本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构建更具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学校可借助国家大力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势头,借助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正所谓创新乃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将创新创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将其作为重要模式之一,提高劳动实践的科学性,让学生的劳动实践更具目的性。劳动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知识转化到实践中,让其发挥自身优势,在专业领域中获得劳动成果,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四)突出劳动品质,培育劳动自觉

劳动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劳动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劳动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质。奋斗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亮丽底色。高校学生是助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的劳动者,其肩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培养其劳动意识实则上就是在培养其奋斗精神,是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生活水平、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未体验过物质贫缺、生活贫乏的情况,日常生活中缺少劳动机会,对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的价值及劳动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应针对这一情况做出适当努力,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因此,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在厘清劳动品质重要性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大学生培养优秀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高校应该从学生宿舍、自习室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品质,从小处着眼,从细节着手,使劳动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一点一滴地帮助学生培养起优秀的劳动品质,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发展。

与此同时,为加强教育成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协力同心、互相学习、勇于创新,要注重培育大学生劳动品质,内化劳动精神,强化坚持劳动的信念,努力培育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人才。高校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等活动,让身边的劳动模式作为劳动教育的宣传者,以其自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劳动魅力,近距离聆听劳动故事,更深入地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其次,高校还可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劳动平台,使学生以实习、假期实践等方式参与其中,在创设的艰苦劳动场景中真正付出自己的劳动,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

四、结语

总之,学校可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项目,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机会,培养其砥砺担当的精神。高校学生乃国家栋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学生作为主力军需要有担当精神,有责任意识,才能在艰苦奋斗中不断坚持。

参考文献:

[1] 郝娜.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彰显劳动综合育人功能[J].智库时代,2020(10):278.

[2]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

[3] 雷颖.新时代青少年劳动品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西华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蒋作栋(1982.9— ),男,湖北武穴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劳动最光荣”——习惯养成工程》,项目类别:学工管理工作精品,项目编号:2019XGJPG3028。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