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2022-05-26 11:22梁绪俊
学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构建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要借助体育课程体系来设定体育教学内容、教育计划、教育活动,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体育教研人员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要关注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本文主要对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希望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7-017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5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教师在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活动中要改变以往知识灌输、主导示范化的教育模式,而要注重构建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以此作为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导向,让小学体育教学能够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下去,提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不再把体育作为一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课程,而要更加关注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通过构建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思想、技能、身体素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掌握更多生活经验、生活技能,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围绕人本构建主义理论知识进行构建,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体育学习需求,保证体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为体育教学活动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展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娱乐、健身功能,极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现状

(一)教师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

通过对民勤县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展开调查发现,民勤县小学体育教师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比较低,在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无法提出新颖、先进、合理的观点,导致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进度比较缓慢,无法提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民勤县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些骨干教师才有机会参与专业的运动技术内容培训、业务培训、体育观摩课、评优课活动,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浏览网络继续培训视频或者接受骨干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的方式,了解当前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根本无法为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做出努力、贡献。

(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频率低

通过对民勤縣小学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发现,当前全县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比较低,无法为小学生构建趣味化、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课外体育活动属于体育课程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还能扩展与延伸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构建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但是在实际民勤县小学体育课外活动中,大多数学校通常都是利用节日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无法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常规性发展,并且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根本无法锻炼小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三)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有待优化

通过对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调查发现,当前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有待优化,学校、教师习惯于把体育教材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缺乏对体育教材知识进行扩展与延伸,对于小学生来讲体育运动缺乏吸引力、诱惑力,他们无法自主、积极地投入体育锻炼。同时,由于体育课程体系内容不够完善,学生无法掌握更多先进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不能为之后的体育训练奠定稳固的基础,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除此之外,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没有围绕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运动需求设定课程体系内容,无法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自然性、技艺性

在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期间,教师只有了解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特征,才能展示体育课程体系的教育优势和功能。体育课程体系具备较强的自然性、技艺性特点,体育训练属于一种身体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有效融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训练的技能、技术、知识,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课程核心素养。通过体育教育实践发现,体育课程体系涉及身体认知、感觉认知、概念认知等内容,其中身体认知过程属于技能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体育训练属于技能性学习活动,涉及的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多样化、多元化,并且具备较强的可替换性,教师要保证运动负荷的适宜性,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客观规律,通过体育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由此可见,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具备自然性、技艺性特征,教师一定要构建最佳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从中锻炼身体、掌握技能。

(二)人文性、情意性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具备人文性、情意性特点,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训练活动不仅能够掌握更多训练技能、方法,还能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情感体验,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由理性认知上升为感性认知,解决学生的情感冲突、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展示体育课程体系的德育功能。同时,体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态度、意志力、情感产生深刻影响,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现体育课程体系的人文精神、情意性特征。除此之外,体育课程体系能够促使学生幸福、健康、快乐地生活,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这些都是体育课程体系“人文性、情意性”特点,能够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EA5D032A-BF6A-4555-B9EA-3AD6D80B687A

(三)多元化、复杂性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具备多元化、复杂性特点,因为体育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特别丰富,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体育训练需求。每一个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都存在差异,如果教师设定统一的体育课程体系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体育课的教学进度。教师只有创设多元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更加自主、专注地融入体育训练中,真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从中掌握更多体育训练技能、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化成长、发展。同时,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分支比较多,包含的体育项目比较多,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这些体育项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体育课程体系复杂性特点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利用不同的体育项目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素

在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要素,保证课程体系内容的完整性,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导向。学生属于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元素,体育课程实施涉及的群体较为多样化,其中具体包括体育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等,构建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群体结构。在设计与实施小学体育课程期间,学生这一要素对于课程的实施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学校、教师一定要围绕学生的需求构建体育课程体系,进而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提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属于构建要素,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程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小学生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这样不仅无法展示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势,还会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因此,基于体育课程标准的引导,教师要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程的主体对象,一切围绕小学生的需求来设定课程体系内容、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教学计划等,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知识的传递者、学习者,学会引导学生去“学”,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负责和学生互动、交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会在体育课程活动中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学习型的体育课程体系。除此之外,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要素还包含教育素材、教育方向、教育标准等,教师更要做到积极提升自我的专业教学水平,自主参与课程教学培训、教育活动,从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更多体育课程构建方法、课程内容,逐渐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二)实现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

在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想保证体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教师不能把体育课程体系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课堂活动内,而是要实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以此丰富小学生的体育知识视野,让他们从中掌握更多体育技能、体育学习方法,为之后参与体育运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教学属于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主体途径,其中具体包括发展个性、培养智能、形成技能、传授知识,这四者之间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体育运动规律,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知识传授属于发展个性、培养智能、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体育知识传授和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属于体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

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构建体育课程體系的辅助途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全体性原则,围绕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需求、运动能力设定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类型、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利用课余体育训练、课间操、早操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舒缓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运动需求,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发现学生的运动特长、潜力,实现学习和兴趣并存,激发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强化体育校本课程研究

在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教师除了要重视统编教材内容,还要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发展规模、体育教学需求强化研究体育校本课程,由学校、教师自主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持续完善与优化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以此构建完整的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促使小学体育课程更加特色化、精准化,真正满足小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和学习需求,提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研究,结合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教育需求,弥补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不足之处,实现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

同时,研究体育校本课程能够增强体育教师对于课程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明确体育课程实施活动需要的条件、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体育课程的决策设计,让每一个体育教师都拥有参与设计体育课程的机会,锻炼他们的教研能力。教师要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体育课程内容,明确体育课程要素,通过检验、实验、制定、研究校本课程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教育水平、研发水平,感知、体验课程开发的快乐、成就感。学校要强化体育教师的培训与业务学习,只有让体育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才能为体育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依据、参考,持续更新体育教学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专家引领和校本研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体育教学资源,构建完整的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锻炼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积极开展自我反思,从中发现教育工作的缺陷、不足,并加以改正,保证体育课程活动的批判性、民主性、开放性、探究性,提升教师的体育实践水平、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民勤县构建、实施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教师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围绕小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运动能力合理设定体育教学目标、教育方案、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保证体育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让小学生在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学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从中真正有所成长与提升,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可行性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7).

[2] 李玉辉.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 罗建新.贵州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4] 陈大宁.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与实验研究——以江苏省通江实验小学为例[J].运动,2015(1).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梁绪俊(1978.5—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民勤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792)研究成果。EA5D032A-BF6A-4555-B9EA-3AD6D80B687A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