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角下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解析、反思与建议

2022-05-26 00:58肖洪未朱玲玲刘欣悦罗依然
重庆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景观

肖洪未,朱玲玲,刘欣悦,罗依然

(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

0 引言

工业遗产是由城市孕育,并且随时代不断迭代演进而形成的城市文化资源。由于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社会、经济、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综合价值[1],工业遗产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现代化进程加速与城市存量挖潜背景下,对于工业遗产的认知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行业等的高度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2]。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起源于2006年无锡会议颁布的首部工业遗产宪章性文件[3]。近年来,我国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产出了大量学术成果,如俞孔坚等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及工业遗产类别[4],刘伯英等提出了国际和国内关于工业遗产的认知、评价和保护方法[5-6],阮仪三提出了工业遗产要注重原真性保护的观点[7],朱晓明从历史角度探讨了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8],李蕾蕾等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旅游开发方法[9],季宏、刘抚英等探索了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更新方法[10-11]。

重庆工业遗产是我国工业遗产体系的重要分支,具有时间延续性强、价值完整的特征,对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12]。但当前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存在价值认识片面、保护意识滞后的问题,保护时仅保留部分价值较高的遗产,而忽略价值较低的遗产以及相关联的历史环境的保护,或更新后失去了真实性的历史记忆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工业遗产进行重新认知,并结合国际前沿理念对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进行反思。

1 重庆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

1.1 时间连续

重庆工业是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最完整的代表[13]。自1891年重庆开埠以来,重庆的近代工业发展史从未间断,总体上经历了开埠时期到三线建设时期等连续历史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使得重庆工业文化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连续的工业遗址型文化景观,体现出重庆工业遗产发展的时间连续性。如开埠时期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森昌火柴公司,抗战时期汉阳铁厂内迁重庆,“一五二五”时期长寿狮子滩水电站,三线建设时期西南铝加工厂等都是具有工业历史进程代表性的实例[14](图1)。重庆工业遗产记录和见证了城市变迁的历程,对于当今人们学习重庆城市发展变迁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各个时期典型工业遗产

1.2 空间多维

重庆工业遗产是特殊类型的文化景观遗产,既具有文化景观遗产的一般特征,也独具重庆近现代城市文明和山水环境的特征[15]。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依托山地城市地形地貌选址,形成了多维的景观结构、层次及形式。例如,洋务运动时期,汉阳兵工厂依山而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厂利用自然树林隐蔽,在半山腰形成了生产洞;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军工厂衰落,生产岩洞保留形成了军工厂遗迹。重庆工业遗产以山水城市空间为背景,形成了具有空间多维性的景观特征(图2)。

图2 重庆工业遗产环境空间

1.3 文化多元

重庆工业遗产深刻蕴含着抗战时期的军工文化、备战文化等文化内涵,映射着匠人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文化与精神的延续在当代具有重大意义[16]。在时间和空间的延续中,重庆工业遗产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中注入新的元素,新旧文化交融,产生了重庆工业遗产多元的文化形态,典型如钢城文化、天台文化成为了当地文化印记的一部分。

2 文化景观视角下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解析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意指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改造后生成的景观[17]。后工业景观来源于工业文明,是一种地域文化性景观,是对工业发展完成后待重生的遗留场地进行的保护性处理手段[18]。因此,后工业景观是工业遗产生命延续和功能再利用的活态景观形式。21世纪以来,随着重庆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发展,传统工业日渐衰落,重庆工业遗产面临闲置或被拆除的现实困境。重庆后工业景观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在对原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逐渐形成的。重庆后工业景观的更新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受政策、市场、社会等多因素影响,并且随着城市发展,其更新模式也在不断演变[19]。本文根据文化动因的不同进行分类,将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模式分为艺术创作型、文化创意型、政策驱动型和科普教育型四类,结合文化景观理论关于文化与景观要素内在作用机制的论述,对以下四种更新模式进行一一解析。

2.1 艺术创作型:川美坦克库

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库是重庆工业遗产艺术创作的典范,其融入艺术类高校师生的思考与创作,深受高校艺术文化的影响,是重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艺术创作型后工业景观。

2.1.1 文化动因

川美坦克库的更新主要受罗中立先生个人情怀的影响,借助位于川美校园内的特殊地理优势,川美坦克库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部分。川美坦克库是川美的艺术展版,它的存在激发了川美师生的艺术创作活力,彰显了校园浓厚的艺术底蕴,激活了坦克库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2.1.2 景观表征

川美坦克库的更新实践保留了原有的军工文化,同时以坦克库自身空间为核心,注入艺术创作元素,置入了涂鸦墙等艺术景观形式与符号。另外,更新中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粉刷、涂鸦等装饰,强化场地本身的历史背景,将建筑内部改造成为艺术工作室,使内部空间得以重新利用,提升了空间的功能利用价值(图3)。

图3 川美坦克库实景

2.2 文化创意型:重庆印制二厂文创园

重庆印制二厂文创园是重庆工业遗产向新时期文旅商融合模式转型发展的典型[20],带动了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电影拍摄等众多文艺活动在此取景,是重庆作为魔幻网红旅游城市的标志之一。

2.2.1 文化动因

重庆印制二厂文创园,是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由企业团队、政府、社区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更新的文创园区。文创园整体保留了大部分既有建筑,文创商业投资商签下厂房租约正式进驻厂区。设计团队远赴伦敦,吸收国外工业遗产转型经验,邀请艺术空间建筑设计师以文创为主题进行更新设计,着力使更新后的园区成为年轻人的文化艺术创业中心[21]。各类社区艺术组织如机车俱乐部、混沌星球商学院等在重庆印制二厂更新发展中对业态引领和商业运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2.2 景观表征

二厂文创园更新实践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遗存,彰显了其独有的历史风貌特色,采用了“寄宿式”改造的概念,即在保留老厂区原有风貌的情况下,不破坏一砖一瓦,依托原有房屋主体结构、框架进行改造。设计师仅在建筑外部添加连接,运用彩色镂空钢板,新旧交织,利用类似“屋塔房”的建筑思路,减少对老房子历史印记的破坏,让游客亲身感受历史氛围。场地利用轮胎、自行车、老电视机等元素设置文化景墙、艺术小品,供游客拍照纪念(图4)。另外,园区主要通过博物馆、立面文化标志、标识牌等景观元素的注入,以及老厂房及老物件的留存展示讲述故事,游人可于二厂记忆博物馆中了解其前世今生(图5)。景观与建筑融合,使重庆印制二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22]。

图4 重庆二厂文创园内部实景

图5 重庆二厂文创园文化展示实景

2.3 政策驱动型:重庆工业博物馆

重庆钢铁厂是大渡口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重庆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重庆工业博物馆是在重庆钢铁厂原址上进行保护更新的后工业景观,也是政府主导的工业遗产转型为艺术博览园的代表,肩负着“记载重庆工业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使命。

2.3.1 文化动因

重庆钢铁厂的搬迁影响了大渡口区的经济发展,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亟待转型[23]。在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原厂址框架建设文化博览园,并带动周边土地开发建设,从而推动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双赢。因此,重庆钢铁厂遗址更新是在政府主导下,市场经济发展驱动下,依托原厂址空间开展的“文化+旅游+房地产”更新模式[24]。

2.3.2 景观表征

对重庆钢铁厂原有遗址采取保护修缮与合理利用的更新方式,将工业遗产打造成为艺术展览馆。更新中保留了部分原有老钢铁厂厂房车间框架形成主要展馆,展示工业行车、炼钢厂高炉烟囱等工业记忆。工业博物馆的主展馆以“无边界博物馆”为设计理念,以主题场景再现和“重庆之眼”等艺术装置创新展览模式,意在唤醒重庆工业的“百年风华”,启封城市记忆。另外,场地内的布置主要为工业设备小品组合,多座工业主题雕塑展现历史片段,如钢铁迷城主题雕塑等,同时利用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等珍贵机器设备拉近游客与工业文化之间的距离(图6),深化其文化价值的塑造。

图6 重庆工业博物馆

2.4 科普教育型:重庆建川博物馆

重庆建川博物馆是在重庆第一地下兵工厂遗址基础上更新改造形成的,是中国首个洞穴抗战博物馆聚落,是防空洞里的民族记忆,其建馆初衷为“收藏民族记忆,让历史说话”,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4.1 文化动因

重庆建川博物馆是由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牵头,以社会合作和政府支持为主导,收集社会各界收藏品,在政策支持下利用原有的防空洞改造成的民间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体是依山体和自然岩洞建设的防空洞,其在战争时起到了隐藏重要设备和保护重要生产序列的作用[25],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4.2 景观表征

重庆建川博物馆更新实践,主要利用室外场地地形优势和防空洞的博物展览空间,连通各独立生产洞,形成层次多样、体验丰富的系列历史陈列馆;利用鹅公岩大桥的桥下空间,美化周边景观,为游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图7)。建川博物馆更新还通过室内实景还原,展示重庆在抗战时期制造兵器的场景,重庆故事博物馆、票证博物馆中老重庆的一些街市、招牌老店场景等都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得以重现,使游客感受到关于那个时代的鲜活工业历史印记 (图8)。另外,建川博物馆还设置了历史浮雕墙讲述历史故事,增强了科普教育意义。

图7 建川博物馆室外景观

图8 建川博物馆室内景观

3 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的反思

以上四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案例,延续了重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创造了社会价值,同时也融入了一定的情感价值与教育价值。工业遗产是活态的文化景观遗产,后工业景观更是工业遗产生命的延续,其更新实践应该以文化景观的价值传承为核心,延续工业遗产自身文化内涵,并通过外部景观表征进行文化展示。然而,在更新实践中重庆后工业景观仍存在文化展示与价值传承不足、地域景观表达较弱、与周边环境发展的适应性不足等问题。

3.1 文化展示与价值传承不足

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侧重于物质空间的改造,但对工业文化的挖掘与展示不足,历史信息也未能得到很好保留与再现,存在展示的主题弱,线路不清晰,展示的方式单一等问题。例如,川美坦克库仅将一架坦克作为室外展示,没有对有关坦克库场地历史环境的信息进行保留,展示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且坦克与场地关联性较差,没有做到有机统一。而重庆印制二厂的外部环境虽然采用了形态丰富的景观小品,但其风格不协调,原印刷厂的历史信息也几乎丧失,景观小品与公共空间缺乏文化内涵,历史事件缺乏展示空间。

工业遗产本身具有历史、艺术、科技、情感、教育等多元价值,而更新实践中较重视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承,情感、教育价值传承不足。例如,重庆印制二厂更新中外部环境景观与其内在文化内核存在割裂,使得人们无法了解到印制二厂的历史信息,缺乏沉浸式体验,难以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工业遗产是多元文化累积形成的,更新过程中容易对其中某一方面内容断章取义,如建川博物馆虽以各个主题展馆来展示各方面的历史信息,但对于原军工厂完整的历史信息解读还不够深入。

3.2 地域景观表达较弱

3.2.1 景观表达的真实性扭曲

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中景观要素创造性表达方面不够准确,尤其是微观层面景观细部的设计考虑欠妥。如在重庆印制二厂更新实践中,景观要素表达并不符合印制厂的文化真实性与历史真实性,而在“网红打卡地”商业包装下,掩盖和扭曲了历史环境中景观的真实性。

3.2.2 景观载体表达片面

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中较多强调工业遗产建筑创新设计,而忽略对景观要素的创新设计表达。例如,重庆建川博物馆更新实践中,博物馆的造型立面富有“防空洞式”强烈的工业遗址气息,但对于外部环境的铺装、植物设计等则与场地工业主题性关联较弱。

3.3 与周边环境发展的适应性不足

3.3.1 社会环境:缺乏公众参与互动

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中缺乏更新设计方案的公

示与反馈,公众参与不足,与社区互动性较弱。从更新主体层面来看,未能反映社区及广大市民的意愿。例如,重庆建川博物馆的位置较偏僻,业态发展还未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小,且展示形式多为室内的图片、文字,可停留、游憩的户外空间较缺乏,公众参与性较弱。

3.3.2 功能环境:功能业态缺乏与城市发展的整合

重庆后工业景观与城市、社区发展的协调性不足,部分业态单一,缺乏与周边功能的整合。如重庆印制二厂的业态过于集中,针对游客群体的业态类型较缺乏;建川博物馆的业态发展不完善,部分空间几乎空置;重庆印制二厂与重庆工业博物馆均将业态定位于艺术工作室、文创产业园等,招商并不理想,未能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有机融合。

4 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发展的建议

针对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的现存问题,基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笔者认为,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应加强文化传承,提高后工业景观与山水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城市的协同发展,促进公众参与等。

4.1 加强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创新

每一个场地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场所记忆,这也是激发人们归属感和场地文化认同感的关键点[26]。因此,要更加充分发掘场地的工业历史沿革,挖潜特定场地的工业文化内涵,并对场所中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的元素进行一定的保留,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造;同时,为加强后工业景观历史信息的传达,其历史元素转化成的景观语言应该具备可识别性和趣味性。

4.2 加强景观与山水环境的适应性

文化景观具有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特征,重庆后工业景观依山傍水,在空间环境处理上应当因地适宜,顺应山地和滨水空间地势,同时预估未来工业景观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留空间。此外,可利用植物景观来塑造场地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后工业景观与山水环境更好地融为一体。比如重庆钢铁厂依水而建,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还可以注重生态植物景观对重钢精神文化的体现。

4.3 加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文化景观具有动态发展的时代性特征,重庆后工业景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因此,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在传承特定文化的同时,也要适应当代文化景观的功能,利用文化景观的动态发展特点,将工业景观更新与周边用地功能发展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周围片区或地段的整体发展潜力。

4.4 加强周边社区居民参与互动

文化景观是文化与景观互动的结果,而人作为文化景观发展的主体,应当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公众参与对文化景观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后工业景观更新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与游客的体验需求等,通过植入互动性的小品设施,塑造具有教育科普意义的文化场所,让本地居民切身感受到历史的演进和场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5 结语

文化景观既是活态遗产保护的一种视角,也是关于活态遗产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后工业景观更新中承担着联系工业遗产文化内涵与景观表征的桥梁角色,对于工业遗产价值传承与景观特征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79~95条内容强调了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概念,即判定保护对象价值的信息源的“真实、可信性”,以及“完整、无损性”[27],这充分表达了工业遗产的更新不仅是外在环境的重塑过程,本质上更是文化的价值传承过程,使历史与现代产生连接。后工业景观更新在开展动态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不能忽略工业文化景观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原则,只有以后工业文化景观的价值传承为核心,才能更科学地开展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

图片来源:

图1、图2:来源于网络;

图3—图8: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遗产景观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遗产怎么分
《景观平面图》
千万遗产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