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诞生地毛浴古镇红色景观及场所精神保护策略研究

2022-05-26 00:58何博
重庆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原住民场所景观

何博

(四川文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0 引言

红色景观具有独特的物质和精神价值,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1],其精神品质是红色景观存在的根基与精髓。在红色景观保护的后半程,重点应回归到保护场所精神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景观保护的必然要求。受到红色景观保护同质化、老龄化,原住民认同感弱化等问题挑战,并伴随着开发急功近利,忽略红色景观的地域特质,脱离原住民生活的建筑空间,部分红色景观遭遇独特性和场所精神消逝之痛。“场所”整合了红色景观的物质和精神特性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红色景观价值特色的源泉。四川省通江县毛浴镇的红色景观见证了红军精神的诞生,记录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历史,承担着传承红军精神的历史重任,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和对国人进行红军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研究毛浴古镇的红色景观及其场所精神保护,从红色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保护传承角度,为推进新时代红色教育提供思考。

1 红军精神诞生地场所精神特征

1.1 场所精神的内涵

场所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体,是同建筑现象学相结合的主体事物[2]。1979年,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结合建筑学特性并援引海德格尔(Manin Heidegger)现象学相关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场所精神”概念,从而奠定了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场所既包含物质空间又蕴含精神意蕴,它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方或特定建筑形态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所处环境的特征,是具备了特定氛围、承载了生产生活的实体空间,能使人产生精神互动(认同感)并形成广泛的时空秩序(方向感)。场所精神亦称为“场所感”,是场所呈现出来的情趣、氛围、特征等深层特质[2]。场所是人生存的特定空间环境,是人记忆的空间化和物体化,也是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表达和体现,任何场所都有其独特的内在特性和精神。然而,场所精神更多地是体现在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它将人在场所中的行为活动意义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场所是物质空间概念,是人和自然的综合体;场所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是人造事物同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环境共生体,也是指人进入特定场所后对其产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可唤起人对此地此时此景的回忆,从而使人体验到有别于其他场所的独特精神意蕴[3]。场所精神同人们认同的物质空间结构和精神意蕴密切相关,人们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体会和感知。别具一格的建筑空间布局、自然环境区位、重大历史事件,成为所在地原住民的精神所在。

1.2 红色景观的场所精神

红色景观是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革命活动留下的标志物和纪念地,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是参观者缅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峥嵘岁月的景观遗址。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了800余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总结了阻击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在川陕第二大苏区发起“反六路围攻”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是反映红军长征早期决心从政治上建党、军事上强军的重大历史事件。赤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浴坝会议会址、川陕工农总医院、红十一师政治部、川陕苏区第一所列宁小学以及嘉庆门红色标语墙等红色景观遗址,穿斗式木架结构、小青瓦、吊脚楼、四合院式样,是川东地区特殊的建筑形态和特定场所,是红军入川后发展壮大历程的见证,不仅是珍贵的红色景观标本,而且是不可再生的红色景观场所。它见证了红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更真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彰显了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锤炼、传承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和文化基础,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是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场所精神的集中体现。

2 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的特殊性

毛浴古镇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其红色景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在见证红军精神诞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和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独具特色。

2.1 典型性与纪念性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场所

地理空间布局典型,纪念意义重大。红军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了许多红色景观遗址,它们或位于高原,或位于台地,或处于河谷坝子。如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旺苍县,有“中国红色第一城”之美称,位于米仓山南麓呈东西走向的槽谷地带坝子上;恩阳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则位于恩阳河畔。而毛浴古镇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北依鸡子顶山,位于圆池河和大通江河冲击而成的龙舌半岛上,扼通江县北、东水陆交通要冲。其红色景观空间布局典型,沿着龙舌半岛呈“一字型”对称分布在龙舌街上,选址和布局等延续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及表现手法,汲取了中国古镇的空间布局精髓,最大程度地实践了“自然山水地理环境为我所用”的古训,从而形成了“鱼骨形”的空间格局。

毛浴古镇红色景观具有强烈的纪念性。1932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此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留存全军政治局工作会议遗址(图1)、赤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川陕工农总医院、红11师政治部等红色文化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等数十处。马克思街、恩格斯街、列宁街、列宁小学、红军拴马林等红色景观建筑遗址、空间场所,留下了红四方面军的特殊记忆,展现了其建军强军事件,传达了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见证了红军将士百折不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见证了红军将士团结一致,奋勇开创川陕苏区新局面的集体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源泉,值得当代人纪念。如今,毛浴镇已被列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空间载体,其红色景观遗址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4],是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广大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图1 毛浴坝会议会址

2.2 见证红军精神诞生,首创性与唯一性相统一

红军精神雏形诞生,红色标语集中展示,毛浴镇诞生的红军精神具有首创性。1934年11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在毛浴镇召开了入川后800余人参加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了十六字红军训词,训词是红军精神诞生的雏形,鼓舞了军队士气,指明了今后的前进方向。毛浴镇红色景观遗址见证了红军精神的诞生,无论是毛浴坝会议会址、赤江县苏维埃旧址、川陕工农总医院,还是川陕苏区第一所列宁小学、红四方面军第11师政治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招待所,都是红军精神展示的主体,它们承载了红军重要的历史活动,具有浓厚的红军精神氛围。走进红军初心地毛浴镇,见证红四方面军历史,体会红军筹建赤江县的艰辛,见证鸡子顶山的浴血奋战,聆听赤江县儿童团战时站岗放哨、平时学习识字的传奇经历,可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毛浴镇红色景观又具有集中性,重要会议会址、红四方面军号角厂、革命军事法庭等红色景观遗址,均集中分布在龙舌街上,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尤其是毛浴镇红色标语墙在全国屈指可数,具有唯一性。龙舌街尽头嘉庆门两边城墙上的红军石刻标语群“拥护苏维埃”“实行共产主义”“川陕工农解放万岁”等(图2),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等人书写,红33军錾字队錾刻,字体大小1.2m左右,笔触刚柔相间,气势宏大,累屋重架,震撼人心,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文化标识作用,是红军将士创新宣传方式、鼓舞民众斗志、播撒革命火种的一种尝试,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魅力,体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毛浴镇重要的地域性坐标,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干部群众传承红军精神的“网红”打卡地。

图2 毛浴镇嘉庆门红军标语群

2.3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

毛浴古镇红色景观很好地保留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年代的风貌,精神属性显著。红色景观建筑形式同物质性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环境和施工工艺和谐协调。在物质功能层面上,更注重对红色景观和川东北民居建筑风格的保留与传承,充分体现川东地域建筑特色和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在形态特征层面上,毛浴古镇典型的穿斗式木架结构、青石板街道、幽长小巷、小青瓦屋面,充分展现了川东民居的材料美、功能美、结构美、环境美和建造工艺美,这些建筑形态符号同红色文化遗址内容息息相关;在精神意义层面上,龙舌街(图3)一楼建筑赭红色木制,二楼建筑红白相间,露出些许白色格子,古朴而不失美感,年代感十足,临街店铺名如苏区农资、红军挂面、将军发屋、根据地百货等,颇有红色文化内涵韵味。一砖一瓦、一铺一舍都呈现了当年红军的故事,极富感染力,表现了古镇人民对红军的纪念。毛浴古镇红色景观超越了一般红色文化遗址的功能与形态,其表现的红色文化内涵能够引起人们对其中蕴含的红军文化内涵的思考,进而达到宣传、教育、传承的作用。此外,毛浴古镇红色景观的特殊性还在于承载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红色景观及其空间形态不仅具有物质功能,更具有精神属性,是物质功能与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

图3 毛浴古镇龙舌街

3 红色景观场所精神的保护策略

场所精神是红色景观具有吸引力、生命力的体现,给人以认同感、方向感和归属感。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的保护应遵循相应策略,才能促进对场所精神的更好保护。

3.1 彰显革命性,融合时代性,传承场所红军精神

红色景观场所的精髓是红军精神,承载了革命性与时代性特征,其独特魅力在于红军精神的延续传承和与时俱进。革命性极其鲜明的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场所,是红四方面军长征记忆的体现和红军精神的活化石,承载了红军的为民初心,蕴含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成为人们弘扬红军精神、追忆红军先烈的红色圣地。传承和延续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的场所精神,应重点保护各石刻标语墙,“红军挂面”“红色年代”“赤江服务站”“红四方旅餐馆”以及街道两边房屋的赭红色外墙和木门。

随着毛浴镇经济的发展,红色景观周围穿插体现了时代化的场所,若忽视红色景观的时代性,则不能满足古镇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在红色景观场所精神保护中,既应保留和体现红色景观的历史年代感,又要高度重视延续革命性特征,还应该结合时代性发展,将当代造型语言有效运用到红色景观保护中,以激发观者对场所的归属感,传递场所精神,从而实现红色景观的现代转译表达[5]。如毛浴会议遗址,原为两楼一底穿斗式木架结构四合院,面阔逾20m,进深逾30m,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被一场大火破坏,在对其进行保护时,应延续川东民居建筑风格,运用本地现代建筑材料,采用建筑还原手法,遵循原貌设计坡屋面尺度,将地域性、纪念性、文化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同时,深入挖掘红军精神内涵和毛浴坝会议的历史作用,通过在红色景观空间中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活动,纪念红军精神诞生的过程;以“一字型”龙舌街空间布局为序,串连起“川陕苏区第一所列宁小学-中共赤江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毛浴坝会议会址-嘉庆门红军标语墙-红军树和红军拴马林-学习体验传承红军精神”经典线路,让人们于无声处自觉传承红军精神。

3.2 强化记忆关联,激发场所活力,提高场所原住民认同感

红色景观场所记忆是空间转变成为场所的灵魂和精神,是原住居民感知红色景观存在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赋予了红色景观场所鲜明的红色文化特征,重现红色景观集体记忆片段将有助于塑造场所精神,激发场所活力。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具有特殊的精神内涵,应结合独有的红色文化信息,着重体现红军精神和历史所赋予的特殊属性。通过红色景观记忆脉络连接场所精神记忆内容,有效还原红色景观记忆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够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红色景观的独特风貌。

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承载了原住民的集体记忆场景和记忆要素,是原住民获得场所认同感和方向感的重要途径。保护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的场所精神,应强化其场所记忆关联。其中,红色景观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是唤起原住民记忆的重要内容,应保护和传达物质空间环境和红军精神特质。而毛浴镇原住民对场所精神的积极保护和记忆关联,是红色景观场所激发活力的源泉。应充分了解原住民的需求与意愿,为红色景观场所精神的保护提供更多选择,使红色景观保护改造后的多种不同功能与作用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心理诉求,并引入多样化的红色活动,使红色景观场所成为休闲娱乐、交流交往、传承红军精神的场所。要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入川后的红军故事以及能够让原住民产生共鸣的红色文化要素,以此引发原住民对红色景观空间环境的回想与思索,从而增强对红色景观场所的感知与认同。作为“鱼骨形”空间布局标志性要素,与原住民日常生活发生关联的列宁小学、川陕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川陕省委遗址等,是唤起原住民记忆的关键节点,通过强化记忆关联延续原住民对历史的意象,从而激发原住民的认同感,是保护红色景观场所精神的动力所在,也是其场所精神延续的必要条件。

3.3 尊重原有建筑形态,守护场所原真空间形制,构建全流程保护模式

建筑形态是场所精神认同感的基础,是建筑空间独有的介质,更是直观的记忆载体,尊重原有建筑形态、守护原真空间则是人们产生认同感的最有效途径。场所精神是场所存在的本质,受到场地的建筑形态、空间形制要素的重要影响[6]。提到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场所精神,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它所具有的川东民居建筑形态:长进深、窄开间、穿斗式木结构,四合院布局,赭红色外墙,小青瓦,青石板街道,抑或是震撼力极强的嘉庆门红色标语景观墙,以及红军精神的诞生过程,这是该地红色景观场所精神认同感和方向感的基本体现。应保留红军精神诞生地红色景观的建筑形态和历史结构,对毛浴坝会议会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最大限度地尊重其使用的具有川东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建筑装饰元素和空间布局结构,使参观者产生认同感,从而创造出具有崇敬感、记忆感的红色景观场所。还应完整地保留龙舌街的历史轴线,充分尊重龙舌状的山水半岛自然环境,优化半岛生态环境,保护毛浴镇红色景观场所的地理环境记忆,守护半岛视线廊道。同时,提升半岛空间品质有助于延续原真性建筑物质空间,维系龙舌半岛与圆池河、大通江河和鸡顶子山产生的“人-半岛”情感联结;维护龙舌半岛呈现出的“长龙吐信,大通江河、圆池河萦绕,鱼骨形布局”山水格局,以“鱼骨形骨架”为主要脉络,有效保护具有川东民居特色的建筑功能空间,形成特定的龙舌半岛空间环境肌理;积极探索建立“整治龙舌半岛自然环境-尊重原有建筑形态-守护原真空间形制-保护红色景观场所-传承红军精神”的全流程保护模式。

4 结语

通江县毛浴镇红色景观具有独特性,其场所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保护意义重大。它见证了红军精神的诞生,体现了典型性与纪念性的统一;承载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表现了集中性与独创性;完成了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属性的系统性层级提升,彰显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高度统一。面对毛浴镇红色景观场所精神保护的问题,应从红色景观建筑功能、形态、原真空间形制出发,从发扬红军精神入手,吸引原住民积极参与,强调场所精神的感知和思想启发[7]以及归属感与认同感。未来还可以开展对毛浴镇红色景观特殊性和场所精神营造的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原住民场所景观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原住民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