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的烧制工艺研究*

2022-05-26 07:57邱晨翔
陶瓷 2022年4期
关键词:柴烧器形建盏

邱晨翔

(南平市建阳区呈祥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盏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因此在器型设计方面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制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还是少之又少。可以这样说,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更是中华文明中唯一有序传承、至今犹盛的古代文明。

1 建盏在茶具历史中的地位

日用器具瓷杯,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的。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几乎相等。有平底茶杯、圈足或高足。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汉代的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纹胎陶杯最有特色,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

宋代是一个文化理学的时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美学思想,人们在陶瓷造型上追求大方简洁,质朴无华,反对过多装饰雕琢,在釉色装饰上偏重本身安静典雅的色泽,讲究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在斗茶之风盛行时,因便于观察茶沫颜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黑釉盏。它的造型典雅、胎质古朴、釉色璀璨若星,完美地展现了宋代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宋代建盏是唯一为茶而生的茶具。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较少,多见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

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

可以看出,杯盏的发展史上,两者相较,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形较小,盏的器形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透过杯、盏演变,也可窥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建盏的柴烧和电烧

建盏的烧制工艺演变,形式主要有2种:①电窑炉电烧。如今大多数的建盏都是这种方式生产制作出来。通过电控箱来控制加热棒工作进而控制炉内温度,其成本较低、花色较稳定易控、良品率较高(能达到40%~50%),但气孔较多,釉面细润程度不是特别理想;②龙窑柴烧。需要经过4天3夜或是更长时间的高温烧制,需要极富经验的匠人对窑炉温度的精密预测控制,匠人们需要24 h轮班投柴,确保温度和火候,需要耗费大量木材和人工。投柴的速度和方式、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窑内产品的色泽变化。用龙窑柴烧法烧制的建盏盏面润滑、斑纹美轮美奂、气孔少,但良品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0%)。

2.1 龙窑柴烧

柴烧工艺复杂,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硋器建盏时用匣钵罩住硋胎建盏,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尽可能保持一致。柴烧建盏的烧制过程有“6个重要制约因素”:即①当天气温、气压、湿度;②加柴部位;③放置窑位;④局部窑温;⑤还原气氛;⑥温度升降幅度。

柴烧由于其工艺的特殊性,成本高,精品率低,所以通常情况下同品质的柴烧建盏比电烧建盏价值高得多。柴烧采用的是传统工艺,相比电烧建盏而言,柴烧建盏更加贴近于历史,也更能融合历史文化在其中。柴烧建盏品相拙朴,外观端庄雅致,纹理纯粹自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故受到人们的喜爱。

2.2 柴烧建盏釉料配方

电烧建盏是在一个密闭的小箱内,通过微电脑控制器来控制炉内的加热棒给建盏铁胎加热。这种烧制工艺不会产生火与土的煅炼,对氧化、还原气氛以及温度可控。由于去掉了匣钵束缚,建盏的器形可以不受大小制约,釉色也愈加鲜艳夺目。可电烧的建盏相对于柴烧的建盏而言,可控性比较高,釉色大多鲜艳明亮,玻化程度会更好。不仅外观看起来时尚亮丽,同品质的电烧建盏价格相对亲民。从环保与自然资源消耗的角度而言,柴烧需要烧掉大量的木材,相比较电烧就环保了许多。电烧的出现是现代工业的必然趋势,与柴烧比较并无优劣之分,反而提高了建盏的成品率。而柴烧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不可丢弃的传统手工艺。

3 建盏的烧制工艺

建盏烧制技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建盏的烧制流程(见图1),要经过选土选矿、碎土、淘洗过滤、陈腐、揉泥练泥、制坯、修坯、素烧、配釉、上釉、装窑、焙烧、出窑13道工序。

图1 建盏的烧制流程

(1)选土、选矿。建盏的釉料、胎土都需含铁量高。宋代其它窑口仿烧建盏,无法做到相同的工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原材料的含铁量不达标。建窑窑址所在地水吉镇所产粘土,含铁量高,无工业污染,天然适合烧制建盏。但一镇之地,范围也不小,不是任何一处的红土都能使用,需要经过测试才能找到合适的取土地。

(2)碎土。将采集而来的矿土精细打磨,将配制好的泥料、釉料装入机碓或者水碓中进行粉碎处理。让矿土成为方便使用的材料。

(3)淘洗过滤。淘洗过滤是将泥料或釉料的粗细程度要适中。泥料过筛后入浆池,釉料则过筛后入釉池。淘洗过滤的目的是去除矿土中的一些杂质,避免杂质对建盏的最终成色造成影响。

(4)陈腐。陈腐是陶瓷术语,指将泥料放置在不见日光、不通空气的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储存一段时间。令泥料均匀,提高坯体的强度和可塑性,减少变形率。陈腐时间通常越长越好。

(5)揉泥练泥。练泥揉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去除粘土中的空气和杂质,使泥料致密,湿度均匀,利于成形,同时防止后期制作时的干燥、开裂。

(6)制坯。制坯工艺可分为手工拉坯和机械模具压坯。

(7)修坯。传统建盏器形的主流修足方式为浅圈足,圈足的底座部分和内圈都需要以修刀修出。有的工匠偏爱带齿的修刀,为了修出有个人风格的细纹。部分工匠修足之后会选择加上底款,有手刻款和印款两种方式。

(8)素烧。素烧的“素”就是未上釉的意思。将未上釉的裸坯以较低的温度预热一遍,能增加坯体的机械强度,也能事先剔除一部分易裂、易碎的素坯。即使如此,由于胎体含铁量高,进窑后遇高温还是有很高的变形、开裂概率。

(9)配釉(可提前配好)。古法烧盏的釉料配方为天然铁釉矿加草木灰粉碎、打匀后制成,这两种简单的物质就能烧出精美的建盏,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建盏就是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料,烧成神秘莫测的结晶。

(10)上釉。建盏工艺的一大特点就是施半釉。如随意施全釉,在高温下会因釉水流动而粘底。宋代束口盏会特意修一条止釉线,便于把控施釉范围。上釉也需要手熟,不可太薄,薄则结晶生长余地小,难出精品,太厚就容易粘底。

(11)装窑。装窑时,电窑通常在胎底垫氧化铝粉防粘,龙窑则以匣钵分装。

(12)焙烧。宋代建窑以依山而建的长龙窑烧盏。现代工匠多以电窑或小型柴窑烧盏。烧制时需保持高温与良好的还原气氛。电窑本身并不能自动保持还原气氛,还原需要人工投松油柴控制。建盏烧制,工夫更多在于窑内,如果还原的时机、程度、次数未掌握好,就烧不出想要的釉色。入窑后,必须集中精力,仔细把控还原程度,不能长时间离开窑炉。

窑室温度经5.8~6.1 h 从常温升温到1 030~1 045℃,此阶段匀速投入1 450~1 550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颗粒柴投放采用颗粒投料机,此阶段烟囱阀门为全开状态,进风口、出烟口打开状态,炉膛门关闭状态。

窑室温度再经18~23 min,从1 030~1 045℃升温到1 075~1 085℃,此阶段匀速投95~102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

窑室温度再经1.9~2.1 h,从1 075~1 085℃升温到1 375~1 382℃,此阶段匀速投585~610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此阶段炉膛门为打开状态(有利于燃烧过程的补氧),烟囱阀门处于关闭三分之一状态(减少窑室的热量流失)。

1 375~1 382℃保温1.9~2.1 h,此阶段匀速投795~820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此阶段烟囱阀门全关闭状态(利于窑室的保温),进风口、出烟口也处于关闭状态。

(13)出窑。出窑后,因建盏工艺种种限制,每窑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瑕疵品、次品,须就地处理。质检合格的产品才会出厂。精品建盏是天工与人巧的结合,是经过重重考验,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4 结语

风风雨雨千百年,建盏是我国陶瓷百苑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建盏的烧制工艺复杂,对制备工艺参数非常敏感,每个工艺步骤或工艺参数很小范围变化也会对建盏最终产品的外观等特性造成很大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建盏制备失败。

在烧制建盏过程中,要经过大量的实验筛选和优选,比如对坯釉原料组分选择、素烧温度的选择,焙烧过程中的烧制曲线、颗粒柴的组分和每阶段的投放量等,方能烧制出优美的建盏。

猜你喜欢
柴烧器形建盏
柴烧匠人的指尖追求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柴烧志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如果你还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