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诗歌的逆向教学

2022-05-27 04:39张盈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核心素养

张盈

内容摘要:新课标的修订以及统编本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成为主流,逆向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它是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本文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理念,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探究新背景下初中诗歌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逆向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而教學对象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因此,实施有效的诗歌教学是新时代教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以目标成果为出发点,以发展和完善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落脚点的教学新思路,它包括明确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教学活动三个阶段,其中课程预设是逆向教学设计的重心,其他两阶段均指向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明确预期结果,教师要明确在此阶段的教学完成之后,学生到底能从中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第二阶段是确定评估证据,此阶段主要以检验学生阶段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目的;第三阶段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基于前两个阶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求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结果。本文基于此,以终为始,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逆向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题分析

统编教材的普及以及新课标的修订使得各学者加紧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大单元教学的重视与研究。基于此背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将语文教学设计转移到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这个大目标上来,诚然,单元主题教学也随之成为语文学界的研究重点。在研究本主题之前,我们要对本单元所涉及诗歌进行探索。《石壕吏》这首诗主要是借助安史之乱征男兵的故事,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沉重灾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草堂痛苦经历,展现作者对人民及社会的忧思;《卖炭翁》则以卖炭老人的困苦揭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憎恨。综上所述,本单元的诗歌是基于现实故事陈述来传递诗人的某种情怀,因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歌行体诗歌,在充分考虑其重要性及教学难度的基础之上,本教学应以诗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为基础,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为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本阶段或者之前学习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现存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所取得的的成果。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看,现阶段学生已是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但是本篇课文又是一首歌行体诗歌,学生较难把握;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习机械化,模式化现象严重;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在日常的考察与考试当中,学生得分较低。综上所述,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的能力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三.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是指各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对课程的其他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素已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提升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也日益常态化,因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高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核心。基于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字正腔圆,情感真挚的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二)品词赏句掌握歌行体诗歌的基本特征。

(三)把握诗人的现实主义情怀,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四.评估证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想和希望,是判断学生是否完成,在何种程度上完成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设计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方案成为关键任务。

(一)基础知识

①能够解读杜甫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

②能够记忆并默写重点字词的释义,并背诵全文。

(二)基本能力

①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文章大意。

②思维能力:能够对本文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并总结诗歌的写作特色。

③情感体悟能力: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根据本课所思所感进行微写作。

五.教学活动

(一)诗歌导入之问题导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酒尽沙头双鱼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一句句千古名句早已铭刻于心。穷困潦倒、落魄不堪是他,嫉恶如仇、重情重义是他,高谈雄辩,有才无命也是他。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正式开始本篇课文的教学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穿越回唐代,你有什么话想对杜甫说?”

设计意图:只有沉浸于文本才能深入解读诗歌,学生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更易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致,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二)诗歌解读之文本理解

活动一:听事激趣,看“诗圣”一生

“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老少皆宜的文本体裁,便于学生更好的解读诗歌,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杜甫早年及中年的故事。(学生认真听讲。)

PPT展示:唐玄宗元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杜甫年轻时,唐朝非常繁荣,小时候读书爬树、长大外出游玩,生活无忧无虑;35岁的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前往长安谋官,此时朝堂上,李林甫、杨国忠专权,唐朝已有衰败之象,杜甫的谋官之路也异常艰难。为了理想,更为了谋生,杜甫试过各种办法,最后仍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过着乞丐般的屈辱生活,44岁那年,杜甫拒绝了压榨人民的要职,去做了专门管理兵甲和钥匙的闲职。而杜甫官定之日,就是安禄山造反之时,这一时期,杜甫曾被胡人俘虏到长安,面对胡人烧杀抢掠,杜甫亲身感受到了亡国的痛苦,一年以后,杜甫从长安逃出,终于做了左拾遗,但没多久就被贬回乡。48岁那年,一家逃荒到甘肃,生活濒临绝境,为了能生存下去,一家人逃往成都,在成都盖起草堂,开始了自己的为农生活,一直在这里生活到51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段时期。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必要基础之一,知人论世故事化为下面进一步解读杜甫和诗歌打下基础。

活动二:读诗入文,理草堂之事

1.学生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并提问:“你觉得杜甫的草堂生活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根据要求朗读诗歌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明确:杜甫生活异常艰苦,借“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等词句来展示杜甫草堂生活的状态。

PPT展示朗读要求:

①个人练读,做到音准语畅,情真意切。重点把握二字句、七字句、九字句的读法。

注意:二字句“呜呼”一词要读出诗人内心的强烈感叹。

七字句一般采用四三字断句,后三个字重读,读时语速由慢到快,层层递进读出杜甫的窘迫与彷徨。

九字句一般采用四二三字断句,读起来要有参差错落之感。

感叹号处、动词处要重读;

②结合注释,读通文意。前三段要读出作者身处乱世的风雨飘摇之感,第四段要读出作者面对乱世艰难的无奈与慷慨。

③根据文意,同桌小组互读。

设计意图:朗读要求具体化可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本诗歌的朗读方法,弥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不足。

2、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默读诗歌,尝试给这首诗歌拟几个小标题,小组同桌相互讨论交流。(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后得出答案。)

明确:本文从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展开,前三段是叙事,主要写“风号卷茅”“童欺抱茅”“屋漏冷雨”,第四段是抒情“求广厦庇寒士”。

设计意图:此设计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诗歌赏析之品词赏句

活动三:探文设疑,品草堂之味

1.基于以上对诗歌内容理解,对文本作深入探究。(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PPT展示问题:

①这些孩子为什么要抢杜甫的一文不值的茅草?

②作者在叹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彻夜难眠?

④作者为什么要发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PPT展示答案:

①安史之乱下,民不聊生,家家生活艰苦,孩子们只能通过抢杜甫被吹掉的茅草让自己的家免受深秋风雨之灾。

②首先,作者叹息茅草丢失,面对冷风冷雨自己无处栖身的苍老无力。其次,作者叹息天真无邪的群童,为穷困所迫,偷鸡摸狗,叹息社会的不堪;最后,作者叹息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③首先,作者身处于风雨交加的夜晚,屋子里湿冷异常,难以入眠;其次,作者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处于风雨飘摇当中,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④作者求官艰难、报国无门、生活困苦、濒临绝境,恰逢今晚凄风冷雨,由自己的经历联想到天下所有寒士,不免发出感慨。

设计意图:重点化的语句解读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作者的认识更加完善。

2、推荐一人展读,其他同学思考歌行体诗歌在写作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听读课文,进行重点标注,并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明确:首先,在语言表达上,大部分以七字为主,也兼有二字句和九字句,句式灵活;其次,在内容表达上,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集记事议论为一体;最后,在韵律方面,不拘格律,比较自由。综上所述,这是一首典型的歌行体诗歌。

设计意图:以读促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点到面掌握歌行体诗歌的写作特点。

(四)诗歌拓展之情感延伸

活动四:讲事激情,体草堂之境

为缓解教学紧张氛围,引导学生讲述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以后的事。(学生叙述杜甫晚年生活,教师必要时作补充。)

明确: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之后再度开始漂泊,在重庆的两年里,他继续成都的为农生活,一遍打理四十亩的果园,一遍大力写诗,人老后,对家乡的思念更加深切,因此,他开始了漫长的回乡之路,又过起了餐风露宿的生活,59岁那年途中遇到大水,竟有五天沒有吃饭,这年冬天,死在了一条破船上。

活动五:拓诗赏读,悟草堂之情

1.拓展延读

①纵向延伸:同学们了解的杜甫诗歌中,还有哪些体现其思想?(师生交流、品读)

PPT展示《春望》:

一个“国破”“草木深”写出了国家破败之后,长安的萧条零落之景;

一个“花溅泪”“鸟惊心”让作者对时事的感伤更为生动;

一个“连三月”“抵万金”写出了亲人盼望远方作战将士平安归来之情;

一个“白头”“更短”“不胜簪”写出了亲人等不到家书内心的急切,更表达作者对身处乱世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即将灭亡的国家的忧虑。

②横向拓展:有诗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能说说还有哪些像杜甫一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吗?(师生互动、积累)

PPT展示: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刘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2、课堂总结

杜甫活于苦海但又不甘于苦海之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他的诗歌开始趋于“现实”,正是因为杜甫生活经历之艰难、现实之残酷才造就了他“现实主义”“沉郁顿挫”的诗风。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杜甫曾不顾一切,冒着被俘虏的危险,去救国于危难之中,杜甫面对人民疾苦,社会苦难彻夜难眠,甚至发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爱国爱民”是杜甫一生的理想。

“诗为事做,屋因人传”,杜甫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不仅他的诗歌得到千古称颂,故居也因此观者云集。一千多年来,杜甫名传千古,杜诗广为流传,观杜甫,读杜诗,我们必然会被他所吸引,但是学习杜甫,作品很重要,但作品背后所传达的精神更为重要,作为新一代青年,要努力学习杜甫爱国爱民,重情重义的精神品质,争做一名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设计意图:此段教学设计收尾呼应,既让学生对杜甫和诗歌的理解体系化、结构化,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诗歌伟大情怀的理解与感悟。

六.诗歌巩固之作业布置

①背诵这首诗歌

②学完这首诗歌,针对老师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能回到唐朝,你有什么话想对杜甫说?”写一篇小作文,不限字数。

设计意图:完成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诗歌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教学却任重道远,基于顺向思维(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传统诗歌教学设计已难以应对教育的变革,近年来,“学语文”“用语文”的呼声越来越大,学生对学习诗歌的逆反心理却日趋严重,新形势下探究新的诗歌教学手段已然迫在眉睫。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逆向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受到各学界的广泛关注,一线教学实践中逆向思维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野下,诗歌教学也集中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升与发展。面对新挑战,新要求,诗歌教学也要有新思路,紧跟教育前沿,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诗歌的逆向设计方案,为诗歌教育开辟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晓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25):38-39.

[2]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義[J].杜甫研究学刊,2000(04):11-18.

[3]林昭敏,李媛萍,成竹,王炎炎,张燕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语文教学通讯,2019(17):37-42.

[4]冯为民.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月刊,2017(04):53-57.

[5]张慧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逆向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9.DOI:10.27351.

[6]于甜.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DOI:10.27159.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核心素养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