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2022-05-27 13:44刘沫彤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李白意象月亮

皓月清辉,明月千古。皎洁无瑕的明月往往可以勾起人们的无限思绪,吸引人们产生对宇宙奥妙与人生哲理的探索追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月往往是其中重要的意象之一,无数诗人在这其中留下流芳百世的咏月名篇。唐朝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的诗歌里,明月意象十分常见,他为明月注入极其丰富的思想内蕴。李白的诗篇不仅给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更对文学史的发展建立起不朽的丰碑。研究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有利于走进李白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能够在千百年后,仍旧感受到大唐时期的美景盛世。对此,本文在阐述唐诗意象艺术成熟性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李白诗歌中明月意象分类与意蕴,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研究李白提供参考借鉴之用。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到,任何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真正流芳百世的诗人,都具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因为自然是人们真正的故乡,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人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心灵净化的过程,其思想情感也会重获自由。但是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何其多,成为伟大的诗人,不仅要具备热爱自然的本质,同时,要身兼爱国报国的伟大理想,关心人民命运,为实现抱负而始终奋斗的决心。从这一点看,李白的诗歌不仅饱含对国家、人民、社会的希冀,更蕴藏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1]他笔下的明月意象往往寄托丰富的情感活动,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意蕴,不仅是全面认识与了解李白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感受其诗歌的生命力,以及其对中国文学史发展、对中国月亮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伟大贡献,对李白其人、其诗、其风以及诗歌意象有更全面、科学的认识与了解。

一、唐诗中意象艺术的成熟性发展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神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本文认为,意象指的是在作品中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实现对客观物象加工改造的过程,从而创作出的艺术形象,即意象。事实上,大多数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意象。尤其在诗歌作品中,往往离不开意象的表达与诠释。在中国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意象艺术逐渐从起步发展至成熟,尤其在盛唐时期,诗歌中的意象艺术愈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在整个盛唐时期发散熠熠光辉。

通常情况下,作品中的成熟意象往往可以形成完整的意境。以《诗经》为例,《诗经》中的多篇诗歌就已经出现意象,但是由于此时意象艺术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其中的意象多以表达情感之用。所以在这一阶段,意象往往会蕴藏在诗歌的物象与作者情感中,两者之间具有极其鲜明、独立的特征。在汉魏时期,随着意象艺术的发展,诗歌中的物象逐渐与作者情感进行相互结合,此时开始出现诗歌情境,然而这种情境多以抒发情意为主,很难体现出应有的独立性特征。在晋宋之后,写景逐渐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从写景中实现表达情感的目的,如山水诗人谢灵运在诗歌中通常会采取移步换景的方式描述景观,从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然而这一阶段的写景诗歌仍旧存在不足之处,尽管写景比较灵活,但是很难与诗人的情感形成“神合”的目的,很容易体现出辞藻堆砌而缺乏韵味的特征。[2]这种迹象,直到唐朝时期才开始真正被逐渐改变。唐朝诗人的诗歌在描述情境与构建意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相应的灵动之感,在阅读这些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整体性美感与完整意境,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逐渐走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所以,唐朝时期的诗歌文化对意象艺术的表达手法已经开始正式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更出现了无数伟大的诗人,李白即是其中最具盛名的一位。

二、李白诗歌中明月意象分类及意蕴

月亮在最早时期就是人们崇拜的自然对象,人们对月亮富有无限遐想,在民间,更盛传不同的月亮风俗。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月亮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别称,甚至已经成为他们抒情表意的寄托对象。从某种角度看,中国的月亮已经开始走向文化性,并且早已超出自然物象的意义。在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月亮已经成为特有的文化意象。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可以明显看到,月亮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自然物象。无数诗人写过大量的月亮诗词,而李白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诗人。根据《全唐诗》的统计结果,在李白近千首诗歌中,涉及月亮的诗歌有四百余首,描述月亮意象的出现三百多次,而这个次数统计并不算李白在诗歌中对月亮描述的别称,也不算表述时间和月份的月亮。从这里可以看到,李白对月亮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喜爱之情。在他的诗歌里,月亮不仅仅是一种十分灵动飘逸的物象,更饱含其人格意志。月亮与人之间呈现出異质同构之特征,月亮属于自然的拟人化物象,在诗歌表述中,将情感与意境进行相互结合,已经成为李白诗歌最具诗情的意象。从整体看,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思念故乡、怀念友人之情

众所周知,月亮总有阴晴圆缺,随着时节的变化,月亮逐渐从弯月变为圆月,复变为残月、弯月、圆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人们很容易想起人的团圆。看到月亮已经变成圆月,但是人还未能够真正团圆,这时候,会油然而生一种思乡怀友之情。在李白的诗歌中,这种情感表达的次数十分多,主要原因在于李白的一生处于离乡别土的状态,他在漂泊流荡的生涯结识了许多朋友,但是聚散离合也在不断发生。这种不断漂泊和怀念的情结很容易牵动李白的思绪,此时,思念故乡、怀念友人之情会逐渐出现在他的诗歌里。如在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中,就能够看到诗人身处寂寥的院落,而月亮逐渐上升至高空,皎洁的月光洒在诗人的床榻前,这种月白霜清的寒冷之意,很容易给人无限遐想,在李白眼里,月光的洒下仿佛给地面铺上白霜,但是在仔细观望之下,才发现那只是月色,此时,回头看到一轮月亮高挂天空,这样安静、明净的时分,又充满冷冷清清之感。对一个长期漂泊的游子而言,这样的月亮极容易牵动他的思绪,李白看着这轮明月,仿佛想起月亮下的故乡、亲人、朋友,他不知道这些人是否也在思念自己,只能沉浸在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在思乡怀念中逐渐排解异乡的孤寂之感。[3]

纵观李白的全部诗篇,能够看到他与月亮之间难分难舍的不解之缘。在他的诗歌里,明月不仅仅是故乡的情感寄托,更是纯洁无私的友情的寄托对象。他一生漂泊,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也处于不断与朋友结识、分离的状态,且在李白的朋友里,月亮永远是最亲密又能够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一个朋友,加上李白本性浪漫、为人义气,对朋友之间的感情十分珍惜。也因此,月亮成了他思乡怀念友人的倾诉对象。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这样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篇诗歌充分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感情,在王昌龄左迁之后,他为此感到愤愤不平。在他看来,友人被贬龙标,心中的愁苦之情一定不吐不快,而他对这种心情更是十分理解,他很想为友人分忧解难,但是无奈千里相隔,他只能够将自己的思念与同情寄托在明月中,希望能够让明月带着风吹向友人,使友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谊。可以看到,这首诗歌中的明月意象,成功表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与心灵相通之意,既给王昌龄开释了被贬的愁绪,又使这种温暖的情谊时常陪伴在他身边,这样的意象表达能够充分体现李白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情怀。

(二)壮志难酬、孤独寂寞之情

尽管身处唐朝盛世,李白也怀抱远大理想,希望能够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追求,为国效力、为黎民苍生谋求幸福,但无机会实现。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往往会有诸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烦忧苦闷之情。在失意的情况下,李白往往会将情感寄托于明月,如“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李白在这句中充分抒发出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之情。事实上,在李白的一生中,孤独是一种极其强烈的特征。尤其在《月下独酌》中,更能够体会这种孤独之感。在很多人看来,在这首诗歌中,李白仅仅是将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但尝试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的心境,就能够读出不一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有对人生的感慨,也饱含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在李白看来,自己的孤独和月亮的孤独往往是相似的,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自酌饮,月亮不知道饮酒的滋味,就等同于月亮不知道这种人间孤苦寂寥的情感,所以,在李白的想象中,月亮和影子陪伴着他,月亮、影子和自己之间是孤独的,也因为这种孤独之感而产生心意相通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形成忘情世事之交情,希望能够摆脱世俗的孤苦寂寞之感,真正进入心灵自由、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从独自载歌载舞的欢乐中,又能够从中感受到難以言状的哀愁感伤之情,这也是这首诗歌成为对月亮意象表述最为巧妙的诗歌之一的原因。只有真正设身处地地想象李白所处的情境、背景,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这种孤独寂寞之情感。

(三)理想抱负、执着追求之情

尽管李白在这种痛苦与孤独的相互交缠之中,李白也没有因此沉沦消极,他始终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不断执着追求。因此,李白对功名的追求不会遮遮掩掩地藏在诗歌中,反而是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宏远志向。他渴望追求美好幸福的事物,蔑视种种曲折不公,也正是因为这种心境,李白会将自己的情感表述给明月,在寄情明月中,希望能够排解自己的抑郁愁苦。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将明月看作自己的理想偶像,明月应当是一尘不染、洁白无瑕的,而明月所处的世界在李白看来,是没有一丝尘垢污浊的,这种冰清玉洁的世界也是李白追求的世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处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加上失意的缘故,李白在精神上时常处于苦闷的状态,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在他豪迈慷慨的情怀中,他与朋友在酒酣之间表现出对月亮的追求向往之情,他希望能够登上青天揽下明月,这种豪放天真的情感,使人们能够感受李白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向往。

(四)超越时空、思念古今之情

月亮运行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在岁月长河中,月亮始终以周期性出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月亮在反复出现之间,人们不禁想到前人眼中的月亮,这时候,很容易出现超越时空的想象。如在不同年份看月亮,这个月亮永远是这个月亮,但是看月亮的人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月亮始终亘古不变,看月亮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所以,李白在看月亮的同时,也会时常表述一种超越时空、思念古今之情。如在《把酒问月》中,有这样一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宇宙的寿命可能是无穷尽的,而人的寿命始终是有限的。人们在面对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生之际,时常会感慨美好时光有限,所以,人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在这种超越时空、思念古今的咏叹中,充分表达出李白超脱凡尘、宽广胸怀的人生态度。另外,在《题金陵王处士水亭》中的“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等诗句中,均表达出一种思念古今的感情,这种意境悠远的名句在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史上,始终绽放不朽的光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李白的月亮世界中,他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浪漫迷离的境界,在寄情明月、与明月融合同构中,李白和他的诗歌始终能够散发出熠熠光辉,就像空中吴钩一般,自始至终都在传递人世间的脉脉情愫。身为后人,在吟读李白咏月诗的过程中,要深入设想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复杂情境,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诗人高尚的人格情趣,体会到李白狂傲旷达又孤独寂寥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正亚.《静夜思》原作和英译作“明月”意象的互文性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

(04):105-109.

[2]李垣璋.李白诗歌中的“沧浪”——兼谈沧浪文化及其他[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6):29-31.

[3]秦磊.从《全唐诗》看李白诗歌中的“乐器”意象[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4(04):88-92.

(作者简介:刘沫彤,女,本科,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李白意象月亮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诗仙李白的归宿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倒下的那一刻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