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产优质冬作马铃薯种质的筛选及其养分利用特性分析*

2022-05-28 11:40胡明举董光美鲁晓健郭华春
关键词:结薯农学品系

胡明举,董光美,鲁晓健,郭华春

(1.云南农业大学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薯类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1;2.双江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双江 677399)

马铃薯是全球第4 大粮食作物,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保障。云南冬马铃薯生产填补了中国春、夏季鲜食马铃薯供应不足的缺口,有调查表明:云南常年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约20 万hm2,已成为全国冬马铃薯最大产区之一[1];但冬马铃薯主要种植地为冬闲水稻田,冬季雨水少、气温低、日照短,诸多限制因素导致云南冬作马铃薯品种相对单一[2]。冬马铃薯售价较高,在生产中农户为追求更高的效益,过度施肥的情况普遍存在,由品种单一造成的养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日渐突出。相关调查表明:云南马铃薯单位面积N、P2O5和K2O 平均投入量分别是马铃薯需肥量的3 倍、7 倍和0.5 倍[3],而合理施氮、磷、钾肥的农户仅占总调查农户的21.6%、30.7%和10.8%[4]。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也会引起马铃薯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品质难以保证[5]。因此,云南冬季马铃薯生产急需有效控制肥料的大量施用,同时筛选养分高效利用品种,以期在合理施肥的条件下保持高产水平,实现冬作马铃薯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养分利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整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比例[6-7]、选择适宜的耕作模式[8-9]以及选育养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等。然而,随着因全球可耕作土地持续减少、气候环境恶化和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等所导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10],通过传统的栽培管理手段提升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越来越有限,选育养分高利用效率的品种是进一步提升作物生产的关键[11]。程红[12]通过马铃薯氮营养效率开展系统评价,筛选出氮高效型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川芋117;韩新爱[13]也筛选出钾高效型马铃薯种质资源N6-22、中农Ⅷ-1、J-阿坝、疫红皮、971-12 和中农Ⅷ-3。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种养分高效型资源筛选,鲜有同时兼具氮、磷、钾高效品种筛选研究。此外,云南南部热区海拔较低,初春气温骤升,冬马铃薯块茎品质和商品薯率也受气温的影响。为了筛选适合在云南南部热区种植的冬马铃薯种质资源,本研究在冬马铃薯主产区临沧双江地区对23 份马铃薯种质进行产量和品质评价,为后续选育高产优质冬马铃薯提供后备种质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和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9 年11 月—2020 年4 月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N23.42°,E100.02°,海拔 1 050 m)进行。试验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pH 5.9,有机质含量25.5 g/kg,全氮含量1.401 g/kg,全磷含量1.377 g/kg,全钾含量19.87 g/kg,碱解氮含量118 mg/kg,有效磷含量41.7 mg/kg,速效钾含量114 mg/kg。供试肥料为云天化配方肥(mN∶=15∶12∶18)。供试材料为云南农业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选育的23 份高代品系,包括D54、D97、3S-12、3S-69、3S-120、3S-112、5S-30、6S-18、2012-Z4、2013-16、2014-119、14004、14004-SD100、14007、14009-23、14013-53、14013-111、14016、14017-73、14018、14022、1217和1325-D5,并以云南省主栽冬季马铃薯品种丽薯6 号(L6)为对照(CK)。

1.2 试验设计

采用裂区设计,施肥处理为主区,设施肥和未施肥;马铃薯品种为副区。随机排列,3 次重复,每重复30 株。株距为0.2 m,行距为0.6 m,行长3.3 m。施肥量为N 225 kg/hm2、P2O5180 kg/hm2、K2O 270 kg/hm2,肥料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无追肥。田间管理均一致。

1.3 产量、块茎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测定

(1)产量测定

收获时对各小区马铃薯单株产量、商品薯率和结薯数进行统计。

(2)块茎品质指标测定

选择无病虫害、大小一致的马铃薯块茎,称量得块茎鲜质量;清洗、切片,杀青后75 ℃下烘干至恒质量(块茎干质量);干质量与鲜质量的比值即为块茎干物质比例。干物质测量完成后,烘干切片用打粉机打成细粉,过100 目筛,用自封袋保存用于块茎品质指标测定。淀粉含量采用碘—碘化钾比色法[14]测定;粗蛋白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15]测定;还原糖含量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16]测定。

(3)养分农学效率

农学效率(kg/kg)=(施肥区作物产量-不施肥区作物产量)/施肥量[17]。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9 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各品系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1 可知: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后各品系单株产量均增加。未施肥条件下,3S-120、3S-112、14022、2012-Z4、14016 和14009-23 的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CK(P<0.05),其中3S-120单株产量最高(0.40 kg),其次是3S-112(0.38 kg)和14022(0.37 kg);1325-D5 的单株产量最低,仅为0.08 kg;最高单株产量是最低单株产量的5 倍。在施肥条件下,3S-120 和D97 的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L6(P<0.05),分别较CK 提高50.85%和40.68%;1325-D5 和6S-18 单株产量最低,仅为0.22 kg;最高单株产量是最低单株产量的4 倍。综上所述,无论施肥与否,3S-120 的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CK(P<0.05),而在未施肥条件下3S-112、14022、2012-Z4、14016 和14009-23的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CK,这说明上述6 个品系均可作为云南高产冬马铃薯品种选育的储备种质。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条件下最高单株产量与最低单株产量之间的差异更小,说明23 份供试材料的养分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表1 各品系在施肥和未施肥处理下的单株产量Tab.1 Yield per plant of each line under fertilization or n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2.2 施肥对各品系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 可知:与未施肥相比,施肥能提高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和单薯质量。未施肥处理下,3S-120 单株结薯数最多(8.33 个),6S-18和1325-D5 最少(1.00 个),5S-30、3S-112、2013-16、3S-120、14016、14009-23、14004、14022和1217 的单株结薯数显著高于CK(P<0.05);14013-111 商品薯率最高(81.11%),其次是D97(80.83%),14007 最低(28.05%);2013-16 单薯质量最小,为0.05 kg。施肥处理下,3S-120 单株结薯数最多(9.33 个),6S-18 最少(1.00 个),D97、3S-112、2013-16、3S-120、14009-23、14007 和 14022单株结薯数显著大于CK(P<0.05);2012-Z4 商品薯率最高(95.11%),1325-D5 商品薯率最低(68.59%)。综上所述,无论施肥与否,3S-120、14022、14009-23、3S-112 和2013-16 的单株结薯数均显著高于CK(P<0.05)。

表2 各品系马铃薯施肥和未施肥处理下产量构成变化Tab.2 Changes of potato yield formation of each line under fertilization or n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2.3 各品系在施肥和不施肥处理下的品质变化

由表3 可知:施肥能提高大部分马铃薯品系块茎干物质、淀粉和粗蛋白含量,而对还原糖含量无明显的影响。整体上,各品系干物质含量在14.67%~24.67%之间,淀粉含量在8.45%~19.33%之间,粗蛋白含量在0.78%~1.77%之间,还原糖含量在0.01%~0.28%之间。未施肥处理下,14018和14004 的干物质含量最高(22.67%),6S-18 最低(15.33%),其中13 份参试材料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CK(P<0.05);14018 的淀粉含量最高(17.65%),3S-12 的淀粉含量最低(8.45%);D54粗蛋白含量最高(1.45%),D97 最低(0.78%),除D97、6S-18、2013-16 和3S-12 外,其他品系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CK,其中D54、14004 和14022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P<0.05);CK 的还原糖含量最高(0.22%),3S-12 最低(0.01%)。在施肥处理下,2014-119 的干物质含量最高(24.67%),3S-12 最低(14.67%);2014-119 的淀粉含量最高(19.33%),2012-Z4 最低(10.33%);3S-112 的粗蛋白含量最高(1.77%),CK 最低(1.23%),且3S-112 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P<0.05);6S-18 的还原糖含量最高(0.28%),14016 和14022 最低(0.01%)。综上所述,6S-18的品质较差,但其大部分品质性状仍优于丽薯6 号。

表3 马铃薯各品系施肥和未施肥处理下品质指标Tab.3 Quality of each line under fertilization or n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

2.4 各马铃薯品系养分农学效率差异

由图1 可知:马铃薯各品系养分农学效率为5.30~68.59,各品系间总体上存在差异。D97 的养分农学效率最高,且显著高于CK(P<0.05);3S-120、14009-23 和14022 的养分农学效率均高于CK,但无显著差异;14004-SD100、1217 和3S-69 的养分农学效率均略低于CK,6S-18 的养分农学效率最低;14018、14007、2013-16、3S-12、5S-30、1325-D5、14013-111、14016、2012-Z4 和6S-18 的养分农学效率显著低于CK(P<0.05)。

图1 各马铃薯品系养分农学效率Fig.1 Agronomic efficiency of various potato lines

3 讨论

研究表明:施肥处理能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氮磷配施及氮磷钾配施均能使陇薯3 号产量增加,增产幅度为12.5%~32.6%[18];当N、P2O5和K2O 施用量分别为250、135 和300 kg/hm2时,马铃薯品种紫花851 可增产141.38%[19];N、P2O5和K2O 施用量分别为225、75 和270 kg/hm2时,克新1 号增产幅度为15.46%[20]。在本研究中,当N、P2O5和K2O 施用量分别为225、180 和270 kg/hm2时,各品系增产幅度介于46.67%~240.00%之间,其中,14018、D97、1325-D5 和3S-69 增产率分别为240.00%、196.43%、175.00%和238.46%,增产幅度均较高,反映出自主培育的部分高代品系在生产上具有更大的潜力。不同作物或同种作物的不同基因型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差异[21]。岳超等[22]研究表明:相同施氮处理下云薯902 的农学利用效率高于合作88;魏峭嵘等[23]发现低氮处理下东农308 的农学利用率高于延薯4 号;黄雪丽等[24]研究表明HEK-1 和HEK-2 的钾利用效率高于合作88。本研究表明:D97、3S-120、14022 和14009-23 的养分农学效率最高,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增产率较大,表现出高产和养分高效的协同,这些高代品系可用于后续水肥高效品种的选育和基础研究。

研究表明:单株结薯数、单薯质量和商品薯率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25-26]。云南南部热区初春气温骤升,高温不利于马铃薯商品薯的形成[27]。本研究发现:品系2013-16 和14007 的结薯数虽然最高,但是商品薯率和单薯质量均出现最小值,故其低单株产量是不耐热所致;而品系6S-18 和1325-D5 的商品薯率和单薯质量较高,但单株结薯数最小,说明养分效率低是导致其单株产量低的原因;高产品系3S-120、14022和D97 保持最高的单株结薯数、单薯质量和商品薯率,表明它们可能具备耐热和养分效率高的特点。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施肥和未施肥处理下,3S-120、14022、D97 和14009-23 单株产量均高于丽薯6 号,1325-D5 和6S-18 单株产量最低。综上所述,3S-120、14022、D97 和14009-23 为云南冬季高产品系,1325-D5 和6S-18 不适合在云南冬作热区进行推广。

过量施肥会造成马铃薯品质下降,陈华等[28]研究表明:当N、P2O5和K2O 施肥量分别为 0~111.54、0~44.98 和0~203.30 kg/hm2时,马铃薯块茎中淀粉、粗蛋白、还原糖和Vc 含量呈增加趋势,超过该施肥量范围时品质下降。本研究发现:在N、P2O5和K2O 用量分别为225、180 和270 kg/hm2时,部分品系品质亦下降,表明双江冬季马铃薯种植传统施肥可能存在过量的情况,建议对施肥量进行调整。马铃薯品质受品种特性影响较大,产品加工对马铃薯品质有特殊的要求,通常淀粉含量大于18%的品种(系)为高淀粉材料,加工型马铃薯的还原糖含量需低于0.3%。本研究发现:20 份高代品系还原糖含量均不超过0.3%,2014-119 和14016 淀粉含量均超过18.00%,在生产加工方面应用潜力较大,可作为良好的育种亲本。大部分材料品质性状均优于丽薯6 号或与其相当,在推广和生产上可作为优质潜力种质材料应用。

4 结论

马铃薯品系D97、3S-120、14022 和14009-23在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均表现较佳,可作为云南冬马铃薯候选的栽培及推广品种(系)。

猜你喜欢
结薯农学品系
声明
声明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郴州地区优质烟蚜茧蜂品系的筛选
压蔓平栽技术对甘薯生长、结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基础农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甬优系列不同组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试种表现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