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陷入困境,成绩归因是源头

2022-05-29 02:42马志国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白鼠盲目归因

马志国

这天傍晚,一辆私家车在街上穿行。汽车里,一位妈妈一边忙着开车,一边嘴不停地唠叨、数落、斥责,甚至还有嘲讽、辱骂。蜷缩在后座的高中女孩小雨,满眼满脸的泪水……

一进家门,这位妈妈就好似憋了很久的情绪突然爆发了,开始大声地斥责和辱骂小雨,小雨不敢说话,一直沉默。正是这份沉默令妈妈情绪失控,冲上前就给了小雨两巴掌。见此情景,爸爸只是简单地询问“怎么了”,并未做出制止行为。

随后,爸爸从妈妈的数落中得知,母女俩是因为理发时意见不合产生的冲突。主要是妈妈安排理发师给女儿剪了她不喜欢的发型,整个理发过程母女两人都不对付。理发结束后,小雨因情绪不高,没和理发师道谢径直走了。这令妈妈感到气愤,认为女儿太丢人,十分不懂事。这就引发了后续车上的数落和回家后的打骂。

时间很快过去,已经很晚了,也许是妈妈发泄累了,对小雨又打又骂没了力气,坐在沙发上呜呜地哭。小雨也终于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却依然不敢关门,只顾偷偷地流泪。见家里这个情景,爸爸愁苦地捂着脸不说一句话,陷入深深的困惑——如此这般,一家三口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

就因理发这件小事,妈妈何至于如此气急败坏,居然抡起巴掌打在女儿脸上?

一周后,经人介绍,一家三口坐到了我的面前。

說起一周前的理发事件,小雨爸爸小声嗔怪:“就是她妈管孩子太狠,总是对孩子连打带骂!”小雨妈妈非常后悔,泪如雨下:“是我不对,我不该对孩子总是又打又骂。只是理个发,我不该那样对孩子!其实,打在孩子身上,疼在我的心里,就是这孩子太气人了!”

原来,妈妈对小雨连打带骂并非偶然。于是,我回应道:“孩子怎么太气人了,让妈妈总是连打带骂?”

小雨的爸爸妈妈几乎异口同声:“还不是因为学习!”

小雨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就期望小雨能出人头地。期望高,要求就高,要求越高,就越觉得小雨的成绩不如意。如此心态,对小雨哪有好脸色,从小就非打即骂。到了初中,小雨的成绩还是不冒尖,父母频繁地跟老师沟通,询问小雨学习成绩不冒尖,是不是脑子不够聪明。哪位老师会说谁的孩子脑子不够聪明呢?于是,从老师那里总是得到几乎一样的回答:小雨主要是努力不够,如果再努力些,学习成绩就会上去。于是,小雨继续遭遇妈妈的连打带骂。

转眼,该中考了,一模、二模,小雨连上普通高中都不保险。父母就加大力度,说教打骂。不知是打骂奏效,还是阴差阳错,小雨中考竟擦线考进了重点高中。这让父母找到了根据,更认准小雨平时学习就是努力不够,并告诫小雨进入高中更要好好努力。

可是,让父母万万想不到的是,小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就垫了底。父母认定是小雨没有努力,于是开始疯狂地说教打骂。对这一切,小雨的态度是不作声、不辩解、不反抗,这让父母更生气。就这样,在亲子冲突中、气恼郁闷中,小雨升入了高三,可成绩依然是老样子。这让小雨更看不到父母的好脸色,妈妈对她更是非打即骂。

妈妈抱怨说:“都高三了,眼看该高考了,这孩子还是不知道努力。这还不算,还说懒得进家门,不想见到我们,真是让人生气。”

爸爸抱怨说:“老师们都说她的问题就是努力不够,我们也看她就是努力不够。听说人家有的孩子学习到半夜,可她晚自习回家后什么也不学了,连书本都不往回拿,10点多就睡觉了。如果努力,成绩早就上去了。眼看就高考了,还不知道努力。”

小雨抱怨说:“他们总认为考进重点高中就是我脑子好,看我成绩不好就说我没努力。我一解释,爸爸就对我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让我无语;妈妈打过之后总会来一句‘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上’,更让我无语。慢慢地,我就成了现在沉默寡言、闷不作声的样子了。而他们看我这样就更生气,说我懒散,说我脸皮厚。反正成绩不好,他们怎么看我都不顺眼。可是,我就是个普通孩子,我也努力了,可他们只盯着成绩,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其实,我在学校已经完成了作业,回家就不想再学了,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不努力。努力成绩就能冒尖吗?”

至此终于看清,开头那一幕中,因为理发意见不一妈妈对小雨疯狂打骂,以及平时父母对小雨没好脸色连打带骂,都不过是迁怒,都源于对小雨学习成绩的气恼。

为什么父母对小雨的学习成绩如此气恼?关键在于父母陷于认知误区,对小雨的学习成绩进行了错误的归因。

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有4种:一是能力型归因,就是把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二是努力型归因,就是把原因归结为努力程度的大小。三是难度型归因,就是把原因归结为学习材料的难易。四是运气型归因,就是把原因归结为运气好坏。前两种叫“内归因”,后两种叫“外归因”。

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在心理上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心理角度来看,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积极归因。就是说,在对学习效果归因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少进行外归因,多进行内归因,这是为了引导孩子多从自身主观上找原因。在进行内归因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少归因于能力,多归因于努力,这是为了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学习。

当然,在尽可能引导孩子进行积极归因的同时,不能走极端,还必须考虑客观现实。就是说,不能把孩子学习不好,盲目地归因于孩子自身的原因,更不能盲目地归因于孩子没有努力。如果不顾客观情况盲目归因于孩子不努力,不仅会造成亲子冲突,还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不利于孩子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小雨的情况就是这样。小雨和父母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归因截然相反:小雨归因于智力因素,父母归因于努力因素。就实际情况看,小雨能考进重点高中,说明其智力水平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擦线被录取,入学后成绩垫底,原本也是人之常情,不能盲目归因于没有努力。

但是,父母却不顾客观事实,盲目认定是小雨不努力,老师的附和又似乎让父母找到了依据,更加确信是小雨不努力。于是,父母不顾小雨蒙冤,一味责怪小雨不努力,甚至迁怒于小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小雨哪都不顺眼,让小雨备受打击,更加挫伤了她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亦让亲子冲突愈演愈烈。最终,上演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施暴闹剧。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这样的案例很有普遍性。在孩子面临最后复习迎考的日子里,许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扰。

怎样帮助小雨和父母走出这样的心理困扰?首先要帮助小雨父母调适对孩子的期望。为什么父母把小雨的学习成绩盲目地归因于不努力?根本原因在于盲目的过高期望。期望孩子高考有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客观情况,盲目设定过高期望,一旦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就归因于孩子没努力。

人的天资是遗传的,所谓的“狼爸”“虎妈”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的故事,只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可复制。孩子的大脑天生是有差异的,要尊重个体发展规律,不要盲目设定过高的目标。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简单地盲目地归因于不努力,除了造成亲子冲突,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

这样说来,对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不抱期望了?

不,对每个孩子都该抱有期望,问题是该怎样抱有期望。心理学有个“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孩子的现有水平,一是孩子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那个区域,就是这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必须根据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对孩子抱有适当期望。就小雨的情况说,她的能力属于中常水平,考进重点高中已是很好的成绩,就是说她已经取得了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父母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小雨才会增强自信,才会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成绩。

心理学告诉我们,按照正态分布规律,绝大多数孩子是平常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高考只能考个普通院校。但是,每个平常的孩子,在父母心里,都应该是最好的孩子。在外面的世界,奖牌只能给前几名,绝大多数平常的孩子可能得不到鲜花和掌声。但是,在家里,在父母的心中,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一份最美、最可贵的鲜花和掌声。这才是父母应该给孩子的爱,才是家应该给孩子的温情和力量。

沟通至此,小雨的母亲泪流满面,小雨的父亲也泪眼蒙眬了。他们共同忏悔道:“过去对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严,批评太多了。在后面的日子里,要给孩子最好的鲜花和掌声,给孩子最好的温暖,给孩子最好的爱。”

同时,我还要帮助小雨重新找到希望。

和小雨做了較多交流后,我们谈到了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者把一只大白鼠的鼠须(鼠须是一个方位探测器,能接收从水池边反射回来的声波,找到方向)剪掉后,把它放入水池中。大白鼠发出“吱吱”的叫声,但是由于“探测器”不复存在了,它探测不到反射回来的声波。结果发现,大白鼠坚持了8分钟左右后就放弃挣扎,沉至水底淹死了。

接下来的实验是,在同样的水池中再放入一只大白鼠,在它挣扎了差不多8分钟的时候,也就是在它即将放弃挣扎之前,研究者快速在水池中放入一个可以让它爬出水池的跳板,大白鼠立刻顺着跳板逃生了。这样几次之后,再将这只大白鼠放入水池,奇迹出现了:这只大白鼠竟然坚持了24分钟!大白鼠创造的生命奇迹,强烈地震撼了研究者,研究者瞬间放入跳板,大白鼠得救了!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白鼠之前8分钟后就放弃了?”小雨脱口而出:“因为它看不到希望了。”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大白鼠后来坚持了24分钟?”

小雨再次脱口而出:“因为它心里一直有个希望。”

握别的时候,小雨的眼睛亮了:“我知道后面复习迎考的日子该怎么做了。”

我知道,小雨心中已经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之光。我相信,只要小雨心怀希望,不管高考结果如何,在最后复习迎考的日子,都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都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让最后的高中生活无愧无悔。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曾任职于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心理健康中心)

(编辑 文凤)

猜你喜欢
大白鼠盲目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盲目剃“满月头”可能对宝宝造成什么伤害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希望的力量
永不放弃你的希望
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盲目排外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