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写作的困境与突围

2022-05-30 02:26常作印
江西教育B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语文教育

常作印

教师专业发展,朱永新教授曾总结为“吉祥三宝”,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由此看来,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写作,专业写作应是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其中,专业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语文教师毕竟还要教学生写作。试想,语文教师如果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作文课却大谈“构思”“立意”等技巧,怎能没有“纸上谈兵”之嫌呢?语文教师想要教好写作,必须自己会写作、懂写作。唯有如此,方能显现语文人的身份,不失语文人的本真,从而走上专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语文教师写作的困境

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文字是圣物中之最珍贵者。”我国古代素有“三耕”之说,即“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在我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教书先生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悼词碑文,信手拈来。所以老百姓写信作文、办红白喜事,往往会请当地的教书先生帮忙。但是,当下语文教师的写作现状却令人担忧。

1.写作时间困境。“没时间”是许多语文教师不愿写作的原因之一。事实上,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确实很忙,课时多、任务重,不少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这一客观现实不容回避。但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不少教师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其实,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的区别不在于他是否天天忙碌,而在于他是否能通过思考和写作,将教学实践转变成精神财富。笔者建议,教师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有时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那种动辄以“我忙”为借口不愿写作的教师,其实大多数是不会写作的。

2.写作能力困境。现在能动笔写作的语文教师很少,有写作习惯的语文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潘新和教授说过,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不论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的“尽责”,也不论他的學生在他的教导下取得怎样“骄人”的成绩,他都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因为,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体会不到语言的魅力,感受不到言语创造的痛苦、快乐和幸福,一个不能拥有良好的言语生命意识的人,也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

3.写作认知困境。大多数语文教师未能认识到写作的价值,他们仅将写作视为职称评定或业绩考核的要求。有的语文教师甚至认为,把课教好就行,写作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语文教师专心于教学,无可厚非,但把写作说成是不务正业,笔者不敢苟同。其实,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与其教学实践关系密切。肖川教授认为,能写好文章的人,教学也一定不会糟糕。因为一篇文章的要素与一节课的要素是十分类似的,一个人的能力在这两者之间是极容易迁移的。著名杂文家、特级教师王栋生说,写作实践,使我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了更大的把握。语文教师有一些写作的经历,肯定有助于他的教学。从专业的角度看,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自然很难具备良好的观察习惯、阅读能力,更难做到文通句顺、表述清楚、情真意切。

4.写作方法困境。一部分语文教师也喜欢写作,但热衷于非教育的写作,在关注的内容上出了偏差。这部分教师由于对“专业写作”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知道教师的写作更多的应该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的写作,再加上他们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有些盲目和迷惘,常常无功而返,慢慢丧失了写作热情。

二、语文教师写作的突围

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在其《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对写作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

写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泅渡,写是生活晶体的析出。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那么“思而不写则庸”。一个人的智慧水平常常靠外显的文字水平来评估,人的外显文字质量一般都与人的智慧水平成正比。写作,表面看来,只是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但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在成就一个个学生的同时,书写自己的职业生命。

(一)思想上要认识其重要性,写作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写作并非作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事实上,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它对提升思维能力、升华思想、增进智慧具有重要的作用。肖川教授认为,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

写作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语文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生命价值,就不能轻视写作。写作不仅是语文教师工作的直接内容,更影响着语文教师的工作质量。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心和夸夸其谈不行,只有懂技术和亲自实践才有好收成。同样,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光靠爱心和纸上谈兵也不行,只有会写作、懂写作才能收获好的教学结果。

语文界前辈叶圣陶先生一直提倡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他认为,教师只有“下水”作文,方能知写作甘苦。教师懂取材布局,会遣词造句,就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了这样写作经历的教师,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实用的经验。

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评阅者,只有自己会写文章,才真正知道文章该怎样写,才了解学生在写作时的心理,才清楚学生在这个水平能写出什么水准的文章。只有下水,才能知道水的深浅,才能指导学生怎样蹚过作文这条河。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自己的写作体验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如果说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那么写作则是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名师的有效途径。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专业写作不是作者简单的情感抒发,它往往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可以这么说,阅读和实践滋养教师的底气,思考修炼教师的灵气,而写作造就教师的书卷气。

(二)行动上要注重其日常性,克服畏难情绪

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写作需要的不是超人的智慧,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毅力和习惯。写作没有那么复杂,教师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先写起来,后美起来。可先短一些,后长一些;先简单些,后复杂些。最怕还没开始,就先把自己给打败了,“不会写”“写不好”“多年没有拿笔了”等借口统统冒出来了。要相信,写作并不神秘,更不可怕,只要拿起笔来写,渐渐地你会发现,写作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有了写作冲动,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写,千万不能等,一等,这点“火花”很快就会熄灭,这点意志很快就会消磨。而坚持写,则会让一颗火种引燃另一颗火种,慢慢形成燎原之势。虽然写作的理想状态是文思泉涌,但是,有些时候“挤牙膏”也不失为一种写作方式。只有敢于“逼”自己,善于“逼”自己,我们才能超越自己。拿起笔,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却促使写作者慢慢地摒弃外在的浮华,平息自己内心的浮躁,同时也促使写作者的思维和情感迅速进入积极的状态。有了这种“非要写下去不可”的执着,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彼此孤立的、缺乏活力的写作材料在脑中明晰,在笔下生彩。实际上,写作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只有勤于拿起笔来积累,才会越积越多,才会越来越精彩。

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教书、读书,也应该保持写作的习惯。因为,写作不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积极态势。许多大教育家之所以卓越,除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他们长期积累、笔耕不辍。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正是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日记,才使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百科全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做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曾这样说,二十多年的教育成长经历告诉我,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成长实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许多教师是因为《爱心与教育》记住了我的名字,我也因这本书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尊敬,并渐渐被人称作“教育专家”。其实,我和大家是一样的,如果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能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经历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还写成了书。仅此而已!

可以这样说,这些教育专家也正是因为经常处于一种不间断的寫作状态和写作行为之中,才能将教育实践渐渐转化为教育思想,吸纳的教育智慧才能转化为教育艺术,个人的教育特色才会转化为教育风格。

(三)内容和方法上要突出其“专业性”,写作多面向教育事实本身

教师的写作更多的应该指向专业写作,即它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的写作。教师应把专业写作看作自己教育生涯的一部分,把写作的过程看作写作磨砺、专业发展、与教育生命对话的过程。要写好,必须行动,“我手写我行”,只有在“行”中才能写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热衷于文学创作,而对于“面向教育事实本身”并不重视。文学创作这种非专业写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说没有意义,但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诗人未必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是事实。所以,笔者更提倡语文教师“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观察、行为和反思,通过这些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一线教师,可以说每天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教学实践和感受。教师无论是上完一堂课,看完一篇教育文章,或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甚至听同行、专家、领导的某一句话,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感悟用笔记下来。有意识地记录教学实践,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期,使教师的气质变得更加纯净,使教师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细腻、丰富。

总之,语文教师的写作突围,可以有效激发语文教师的职业热情,改变语文教师的发展状态,甚至改变语文教师的生命属性。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专业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