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FDP、sVCAM-1和BMP-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2-05-30 03:26孟来波董延龙陈洪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血黏度血流

孟来波 董延龙 陈洪安

骨折正常愈合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所需时间一般在4 个月之内,在此时间段内未达到骨折愈合的标准称为骨折延迟愈合,它是骨折范围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常见的疑难杂症[1]。骨折延迟愈合在临床发病率上虽不高,但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2-3]。骨折延迟愈合对患者可造成关节发生强直、肢体缩短及机体功能丧失,如何预测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4]。有研究表明,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会对自身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产生一系列的影响[5]。本研究将骨折愈合延迟患者监测血清FDP、sVCAM-1 和BMP-2 的变化、血流变中红细胞变化、血液黏度变化及红细胞聚集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59 例骨折正常愈合的患者设为A 组,选取其中63 例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设为B 组。纳入标准:均符合骨折的诊断标准[6];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无欠缺。排除标准:急慢性肝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妊娠期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n(%),(±s)]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n(%),(±s)]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n(%),(±s)]

组别A 组B 组t/χ2值P 值n 骨折部位男/女28/31 31/32 0.037 0.846平均年龄48.58±5.54 49.54±5.32 0.976 0.330 59 63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32(54.24)30(47.62)0.533 0.464开放性骨折27(45.76)33(52.38)胫腓骨骨折14(23.73)16(25.40)0.045 0.830尺桡骨骨折16(27.12)18(28.57)0.032 0.858肱骨干骨折18(30.51)16(25.40)0.396 0.529其他11(18.6463)13(20.63)0.076 0.782

1.2 方法

分别取两组患者1、4、8 周后的空腹外周静脉血各5 mL,采用美国BECKMAN 离心机进行离心,转速为5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处理15 min 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骨折1、4、8 周后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试剂盒由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酶标仪为美国biotek ELx808 吸收光酶标仪。所有操作均按说明书进行。红细胞聚集率评估[7]: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红细胞聚集情况,轻度:红细胞粘连,一般为3~5 个红细胞成串连接;中度:红细胞形成缗钱状;重度:可见红细胞成团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

骨折1 周后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 周后,B组血清FDP、sVCAM-1 高于A 组,BMP-2 水平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FDP,sVCAM-1 and BMP-2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FDP,sVCAM-1 and BMP-2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同组骨折后1 周比较,aP<0.05,与同组骨折后4 周比较,bP<0.05。

组别A 组B 组t 值P 值n FDP(mg/L)59 63 sVCAM-1(μg/L)骨折后1 周417.59±34.29 418.65±35.64 0.167 0.868骨折后4 周480.42±39.58a 570.95±45.36a 11.712<0.001骨折后8 周550.28±40.39ab 659.87±51.98ab 12.942<0.001骨折后1 周10.21±1.98 10.23±1.58 0.062 0.951骨折后4 周8.28±9.24a 9.64±3.28a 1.097 0.275骨折后8 周4.23±1.52ab 5.62±1.23ab 5.569<0.001 BMP-2(pg/mL)骨折后1 周144.85±12.58 146.58±11.59 0.791 0.431骨折后4 周125.35±10.25a 115.54±9.88a 5.409 0.005骨折后8 周117.26±6.87ab 100.25±7.22ab 13.312<0.001

2.2 两组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骨折1 周后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 周后,B 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ed blood cell related indicators of blood 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z(±s)

表3 两组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ed blood cell related indicators of blood 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z(±s)

注:与同组骨折后1 周比较,aP<0.05,与同组骨折后4 周比较,bP<0.05。

组别A 组B 组t 值P 值n 59 63红细胞聚集指数骨折后1 周4.11±0.51 4.16±0.56 0.514 0.608骨折后4 周4.78±0.54a 6.21±0.64a 13.293<0.001骨折后8 周5.17±0.74ab 7.26±0.58ab 17.422<0.001红细胞变形指数骨折后1 周1.12±0.32 1.24±0.43 1.739 0.085骨折后4 周1.52±0.22a 2.36±0.19a 22.612<0.001骨折后8 周1.82±0.16ab 2.66±0.26ab 21.319<0.001红细胞电泳指数骨折后1 周7.22±0.88 7.52±0.89 1.871 0.064骨折后4 周8.32±1.05a 10.36±1.22a 9.869<0.001骨折后8 周7.56±0.78ab 12.33±1.29ab 24.511<0.001

2.3 两组血流变中血液黏度比较

骨折1 周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 周后,B 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流变中血液黏度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blood viscosity indexes in hemo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4 两组血流变中血液黏度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blood viscosity indexes in hemo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同组骨折后1 周比较,aP<0.05,与同组骨折后4 周比较,bP<0.05。

组别A 组B 组t 值P 值n 血浆黏度59 63骨折后1 周1.55±0.23 1.52±0.19 0.787 0.433骨折后4 周1.58±0.15a 1.88±0.17a 10.308<0.001骨折后8 周1.39±0.13ab 1.92±0.23ab 15.527<0.001全血黏度(高切)骨折后1 周6.67±0.58 6.54±0.59 1.226 0.225骨折后4 周6.98±0.64a 8.76±0.72a 14.395<0.001骨折后8 周7.33±0.61ab 9.44±0.88ab 15.293<0.001全血还原黏度(高切)骨折后1 周7.06±0.55 7.03±0.72 0.257 0.797骨折后4 周7.19±0.62a 9.33±0.55a 20.196<0.001骨折后8 周6.48±0.44ab 34.695<0.001

2.4 两组红细胞聚集率比较

B 组的红细胞轻度聚集率、中重度聚集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红细胞聚集率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red blood cell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骨折发生后的愈合过程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骨折恢复需要重新建立起骨折处组织的结构,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原有的生物学特征[8]。

sVCAM-1 是临床中常见的细胞外基质黏附因子,可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9]。FDP 是血液发生血栓状态下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可以反映出纤溶过程的变化,同时可以作为血栓被溶解的标志[10]。BMP-2 在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对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和骨系细胞起到募集和分化作用,也可诱导成骨细胞标志物上升,促进细胞外基质钙化。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与骨折正常愈合患者比较,其血清sICAM-1、sVCAM-1 明显升高,BMP-2 明显降低,在临床治疗上应针对上述变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11]。本文研究结果提示FDP、sVCAM-1、BMP-2 在检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早期判断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的参考标准。

检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红细胞聚集指数能够反映出红细胞聚集程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则表示聚集性增强,易引起血液灌流障碍;变形指数则反映出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流动变形情况,其指数高低直接反映血液流动快慢和红细胞寿命的长短;红细胞电泳指数出现增高时,则提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度增加,更容易形成血栓性疾病。本文研究结果说明B 组患者容易出现血液黏度升高的情况及血栓的病理性变化,这都是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

张文莉等[12]研究认为,血浆黏度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对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血流变中血液黏度亦是反映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愈合情况的重要指标。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亦反映血液黏度[13]。康立恒等[14]研究认为,骨折愈合延迟会导致骨折患者处在慢性炎症反应状态,改变患者血液流变学,动态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诊断及了解病情的指标,预防骨折不良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中,骨折4、8 周后,B 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高于A 组,表明B 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更为明显,血液较为粘稠、血流速度慢,与上述研究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观点一致。

红细胞聚集率能够反映局部微循环情况,有助于了解机体血运状况。国内外学者研究显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状态较差,积极干预可避免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的风险[15]。本文研究中,B 组的红细胞聚集率低于A 组,提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作用降低,临床可通过红细胞聚集率判断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的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骨折延迟患者FDP、sVCAM-1、BMP-2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明显,有助于临床上判断患者骨折延迟的发生,以便及早进行干预。

猜你喜欢
全血黏度血流
献血几百次是真的吗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浅谈氧化铝溶胶制备中溶胶黏度的变化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测试条件对橡胶改性沥青黏度的影响分析
内燃机油黏度特性和分类标准
献血的间隔期需要多久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用于检测牙髓血流的比较研究
宝宝感冒发烧为何要做全血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