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生长”评价:让综合素养可见可循

2022-05-30 00:52徐莹莹陈永畅
中小学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核心素养生长

徐莹莹 陈永畅

摘要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城小学以大数据应用和数据可视化为突破口,基于生长教育理念探索构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系统,以评价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助力。一是转变评价理念,通过技术赋能,搭设基于五个“生长”的综合素养评价框架;二是多元创生,通过创建动态交互任务、搭建可视化数据表征,创设评价系统可视化实施路径;三是关联融合,深度挖掘数据应用的育人价值,基于数据诊断描绘学生全息画像,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 学生评价;综合素养评价;核心素养;评价可视化;数据画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11-0031-03

注释: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生长教育可视化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806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综合素养评价是撬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杠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缺乏可操作的系统化评价工具,关于儿童素养的评价往往以零散的、片面的信息来呈现,且信息间不能自动化链接,难以满足“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更无法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根本目的。面对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城小学顺应教育信息化变革趋势,以大数据应用和数据可视化为突破口,基于生长教育理念探索构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系统,让评价真正为学生的素养发展和能力提升助力。

一、技术赋能,创建可见的综合素养评价系统

我们探索以学习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聚焦儿童的智慧“生长”,通过搭建可视化的生长教育评价系统,直观生动地呈现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内容和结果,让评价有据可依、让生长有迹可循、让教育有章可循。

1. 明晰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的价值取向

其一,从“单一评”到“多维评”,完善生长诊断力。在传统评价中,教师习惯于用贴纸兑换、积分记录等方式呈现学生的行为表现情况,这样的纸质记录不仅不方便统计,而且也不方便开展数据分析,形成的信息或数据犹如孤岛,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为此,我们通过融入信息技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经过数据统计,来自不同维度的数据可以产生链接,搭建起数据网状分布图,使数据能够支持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和甄别,共同促进学生生长。

其二,从“记录评”到“分析评”,发挥生长修正力。传统评价中,记录多是为了实现统计的功能,仅体现数据本身的样态,未能挖掘数据的二次价值。信息技术使数据“说话”,利用雷达图、折线图、圆饼图等关联化呈现数据,学生的生长情况、与他人或班集体的关系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根据数据反馈的信息進行自我剖析和定向提升。这也使数据能够真正为学生生长服务,同时成为教师修正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据和家校深度交流互动的途径。

其三,从“我被评”到“我要评”,激活生长内驱力。传统评价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赋能,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当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评价任务化、可视化、趣味化后,学生便成为评价的主体,真正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特别是可视化下直观视角的冲击更容易让学生看见自己的生长,进而产生自觉生长的动力。

2. 搭设基于“生长”的评价体系框架

基于上述思考,海城小学依据“生长教育”理念,借助“学习科学理论+云端技术”,将可视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的最佳切入点,创建可视化综合素养评价系统。

其一,架设系统平台。学校基于智慧校园整体架构全校信息化设施,打通教学与管理的各个应用场景,形成了“两中心三层级”信息化应用环境和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管理端负责管理学校基础数据和权限分配,教师端负责评价数据呈现与采集和专项场景数据分析,学生端(家长端)负责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个人数据呈现和采集。

其二,明确评价内容。在数据采集上,我们主要选取学生的运动情况、睡眠情况、阅读数据、课堂表现、学业评价、课程体验和身心健康等过程性和结果性数据,再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呈现学生个人画像。具体来说,就是基于“生长”的目标,从生命生长、品行生长、学力生长、实践生长和创新生长五个领域梳理典型指标,形成学生可视化发展数据中心,支持学生的素养提升。其中“生命生长”主要采集学生在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运动时间、睡眠时间、学生体质质量等数据。“品行生长”主要采集学生的行为习惯、助人品质、自我调控、班级集体荣誉感等数据。“学力生长”主要包括各学科的日常学业质量、阅读各类图书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品质等。“实践生长”记录学生在生长活动节和各类学科活动中的表现,不仅将校内的各项实践活动纳入评价,还将校外实践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创新生长”包括学生的创意作业、项目化学习、科技创新大赛、假期创意性作业等。五个维度融合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凸显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教育技术与教育生态、教育行为的深度融合。

二、多元创生,探索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的实践路径

如何将数据可视化,变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可见”数据,是可视化系统呈现的切入点。基于此,我们抓住“可视化”这一特征,创建为“生长树”成长汇集“能量”的任务,探索将学生生长历程数据化、游戏化、可视化和档案化,真正发挥评价的工具性、互动性和诊断性功能。

1. 创建动态交互任务,让生长状态可视化

我们以海洋生长园作为学校背景,以海岛生长园作为班级背景,学生则以五种不同的生长树为背景,通过树的生长状态来描述学生的成长历程。

其一,用游戏替代记录,让采集任务可视化。每位学生自入学就种下一棵“生长树”,他们在校内外的表现记录可转化为“能量值”,促成小树苗逐渐长成一棵可见的“大树”。为了给“生长树”积累能量,他们需要选择树种、培育树种,再到收获参天大树,整个动态过程调动了学生的自觉参与,使沉睡的“数据”变成了与学生互动的“能量”。学生们既能看见自己生长的过程,更能看见自己生长的结果,让评价为自己所用。例如:如果自己的“树”生长状态慢了,与班级平均值还有差距,那么则表明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能量。此外,为了增强体验感和游戏感,学校还创设了“采摘”任务,即学生获得的能量球必须“采摘”后方能注入树的生长中。我们将树分为五个生长状态,生长为最大树形后可以植入生长园再重新培育另一棵树,如此不断循环培育。

其二,用晋级替代解读,让游戏过程可视化。传统的评价需要解读和说明,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阶段成长情况。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主体,激发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我们在能量积累系统中增加了称号晋级和积分兑换两个分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能量值获取进阶式的荣誉称号,还可以用积分兑换各种有意思的奖券,如当学生随着能量积累,从“顽强青铜”晋级到“傲气白银”,说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更重要的是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修正的指引。

2. 搭建可视化数据表征,让素养发展有依据

数据呈现是评价的关键环节,基于数据反馈才能进行结果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数据能否有效地发挥诊断性功能非常重要。为此,学校采用“可视化”技术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雷达图等可见图表,以及提示性语言、诊断性评判和对比性结果等,呈现学生成长月度报告和期末素养报告,让学生看得见数据结果。每种统计图具有其表征优势。例如:学生可能通过条形统计图看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到自己和班级水平,或不同时期的自我发展情况等;通过雷达图可以看到自我和班级平均值的均衡性等。利用这些表征优势,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力生长状况,如学生当前数据的分布情况、前一阶段的对比情况、与班级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等。这样数据间的关系、数据与结果的逻辑便清晰可见,学生的素养也就“有据可依”“有迹可循”了。

三、关联融合,深挖数据应用的育人价值

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最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可视化特质,凸显数据的应用价值,激活静态的学生生长数据,并在科学分析与总结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1. 基于数据诊断,为素养发展赋能

儿童是生长中的完整的人,每个阶段的评价都应尽可能地体现儿童外显行为所指向的素养状况及发展趋势。可视化系统中的每个评价板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其核心指向“全人”理念。那么,如何用好数据,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助力呢?

其一,数据:从记录转向应用。我们充分调动家长、學生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生长历程进行记录核查和评价,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长。学生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中发现不足、反思进步,元认知水平和反思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可视化评价及时掌握学生学情,持续改进教学。比如:阅读银行板块采集学生日常阅读数据和在校借阅数据,再将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而方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优化阅读层次、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品质。我们还开设了“阅读圈”功能,学生和教师在此发布书籍推荐、阅读感悟等,实现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激发了学生深度阅读的热情。此外,班级量化评价、课堂动态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同样利用了信息技术与评价的深度融合,进行数据转化应用。

其二,评价:从甄别转向诊断。我们认为,教育评价的可视化必须淡化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和反思功能,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自我规划,让评价为更好地培养人服务。因此,我们聚焦诊断功能,兼顾学生隐私的保护,每位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生长数据,从而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和生长路径。

2. 描绘生长画像,为终身发展奠基

其一,档案:从离散转向关联。我们运用抽屉原理,将学生的校内外资料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个人档案库,通过电子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链接,将原来杂乱、无序、离散的档案材料进行关联,真正发挥档案的深远价值。电子档案袋作为文档收集、储存和管理的新型方式,不仅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查阅、储存、调取资料,而且学生毕业时,学校还可以将这些点滴汇集成生长大礼包回馈给学生。档案关联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生的生长轨迹,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可贵的生长依据,还有总结性的数据分析报告,促进学生提升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改进能力的提升,为自己的生长蓄积更多能量和营养。

其二,画像:从单向转向交互。数字画像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技术与综合素养评价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围绕“画什么、怎么画、画后怎么用”进行系统设计,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呈现学生个人画像以及群体画像。针对“画后怎么用”,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增强了画像的交互性设计,如设置了能量兑换机,让学生能够通过刷一卡通存储生长能量并进行数字画像。又如:我们还设置了礼品兑换机,学生可以直接兑换积分礼品等,还可以兑换免作业卡、星光合影卡、共用早餐卡等,这样的交互性增强了评价的真实性和体验性。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 袁益民.纠正片面认知 读懂精神实质——也谈全面准确理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中小学管理,2021(3):53-56.

(编辑 李汕塬)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核心素养生长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