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德育融入的价值、内容和策略

2022-05-30 23:17陈勇
中国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

陈勇

【摘 要】美术学科德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是当下美术教学的必然使命。落实美术学科德育须把握德育融入的内容节点、透析学科知识技能重难点和价值关系,才能达成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的效果。基于美术学科的特征,可以从“一幅作品、一个单元和一个专题”三个维度出发,以过程细化、提问优化、活动情景化探寻美术学科德育融入的节点策略,实现全方位的美术德育,从而培养“三有新人”。

【关键词】美育 学科德育 节点策略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

下简称《指南》)提出了“六大育人”实施途径,课程育人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指南》同时还明确了具体育人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强调“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1]。因此,美术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入是当下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职责。美术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还蕴含着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有些主题思想隐藏在作品内容、技能和创作中,因此需要教师对美术学科的本体语言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把握学科特征,适时融入德育内容,达成德美互融的境界。

一、中小學美术教学德育融入的“德”是什么

1. “德”与“美”的辩证认知和理解

“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美好事物从本质上讲都是善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本身就是一种善。以美引善,寓教于美,能使人们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的感染和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德育任务的实现[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的东西都是善的,“德”的东西则是包含美的,美育和德育是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握道德教育的大方向,更要抓住细节,凸显美术的特征,才能真正形成以美引善、以德促美的和谐境界。

2. 学科德育的“德”是什么

(1)对“德”进行规范性认知

《指南》明确指出,德育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为学科德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清晰了德育的内容点,从源头上和规范性上梳理了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因此美术学科的德育融入要从学科角度进行梳理,从历代画家的精神、品质,从中华文明的博大文化中找到美术学科和道德教育的“相交区”,为美术学科的道德教育找到具体主题和目标。

(2)对“德”进行文化性理解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伦理规范的养成方面的内容尤为丰富,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传承至今的孝悌文化、诚信观念等[3]。因此,美术学科的德育包含着对学生进行一种理想和美好期待的教育渗透,包含一种修身、正心的引导,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知识习得能力的关注。将“德”放在中国国情下进行文化性理解,有助于达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

二、美术教学德育融入的意义

1. 挖掘美育内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其内容、途径、载体因学科而异。美术课堂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度、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因此,蕴含丰富内容、知识、思想的美术教学从不同的层面都能给学生联想、启发和思考。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不仅是对美育内涵的挖掘,同时也是实现学科立德树人的关键,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2. 发展学科德育,提炼以美育人的主要途径

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有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化作学生个体独特的表现力。引领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是美术学科的核心任务,也是美术学科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科德育不是在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内容,而是更好地突出学科特征,挖掘学科教育的价值,实现以美育人的理念。

美术学科德育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在对美术学科本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德育融入的节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表现和意义。知识和技能是普遍被理解的学科特征,而思想则是包裹于知识之内的一种存在,可通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表现得以展现。在实践过程中,知识概念的认知和掌握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而内化过程正是学生道德品行形成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发展学科德育是提炼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从中找到不同的美育策略和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美术教学中德育融入的节点策略

“节点”是物理概念,指电路中连接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点。在教育教学中,“节点”也表示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从这个知识点开始可以联想产生其他知识,有时也表示与另一个知识点相互交叉产生新知识的联结。美术教学和德育的节点在两者之间的交叉公共部分—美术中的价值意义部分和德育中的“真善美”,二者的重合构成了无数的美育与德育节点,促使学生朝着健康、阳光、自信的方向不断成长。

学科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我领悟,逐步内化生成具有学科特征的道德与品质,是学科教育中所能涉及的德育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但又不刻意而为[4]。由于一部分德育因素隐藏在具体的知识中,因此很难被直接发现,需要教师通过读懂材料、分析教材,在主题思想的引领下,达成对“德”的探索和渗透。

1. 探寻一幅作品的教学,找准德育的渗透点

(1)挖掘具体形象的价值,找到德育融入的内容

古今中外,美术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不仅是因为其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表现技术,更因为画家的修为和品质赋予了作品善的内核,作品传递一种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者,因此从画作中找到画家的精神品格无疑是美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有“徐悲鸿与奔马”一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徐悲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这是学科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作品被引入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画家徐悲鸿作为一名艺术家與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是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美好生活的象征。这无疑是美术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作品中找到具体形象背后的意义比学习画这个形象来得更为重要。

(2)细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德育融入的时机

学科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就对美术学科德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要求:教师要及时把握美术学科德育的时机,发挥美术德育的价值,达成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

在“徐悲鸿与奔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能看到教师教学生如何执掌毛笔、如何蘸墨、如何使用中锋运笔等片段。教师容易关注到马的画法和笔墨的浓淡深浅变化,但很少会启发学生去关注画家创作的动机、思想和运笔用墨之间的关系。这种仅仅完成知识传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画家的生平和画家所处的时代特征去思考画家的追求。例如,徐悲鸿为什么选择画马?他画了怎样的马?马在中国画家的眼中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通过对徐悲鸿的作品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马最有代表性的是向前奔跑的状态,这不仅是对马的动态刻画,更是画家徐悲鸿所处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大胆向前,超越自我。马蹄的角度和刻画、马尾的状态、马背鬃毛画法等都是对这种精神的体现。

对单一美术作品的德育融入相对比较清晰,绘画作品如此,工艺等其他作品也如此。

2. 聚焦一个单元的教学,挖掘德育的价值点

(1)解析单元的主题意图,探寻德育融入的目标

系列化的单元教学往往从多个角度向学生阐述和分享一种重要的概念和价值。包含人物、山水、花鸟等众多形象的“中国传世名作”单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上册)不仅包含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再现,更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这无疑是美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审视单元教学,可以找到整个单元和每一个德育课题的价值点。中国传世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例如,《千里江山图》蕴含着画家“山水传情更能传达美好理想”的思路,这正是该作品教学的方向和尺度,也是美术德育的核心;《清明上河图》的德育教学点是辩证的换位思考,理解隐喻的思想;《步辇图》展示的是大唐盛世的外交策略和礼仪,让学生明白和体会到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捣练图》则是让学生体会、理解思念的情绪表现……

(2)细化单元德育要点,落实德育融入的重点

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思想的作品才构成一个基本的单元结构。“中国传世名作”单元中这些国宝级的美术作品不仅有精妙的笔墨,同时还蕴含了对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因此,单元的德育概念往往比较宏观,在单元的思路下细化单元德育要点,形成串珠成链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德育的重点,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传承和运用。

如“千里江山图”一课,教师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本课:它不是一节单一的山水画的体验课,而是从文化的视角感悟、体会文化的具体形态,教师应依此来设计教学流程。教师从作品名称“千里江山图”五个字中可以找到教学的思路:山—江山—千里江山,从而探寻出一条从内容到思想的学科教学思路。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不同的皴法刻画出不同的山体—有高耸的俊山,也有平缓的远山,还有深邃的群山。同时让学生通过作品细节探寻“江山”和“山”的区别、“江山”和“千里江山”的差异。其次是设置学习情境:北宋皇帝宋徽宗得到了一张画,他看到后非常开心,你觉得他得到了一张什么样的画?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营造情境,为学生勾勒一个主题:辽阔的千里江山是宋徽宗的梦想,丰衣足食的社会是宋徽宗心中的江山场景……师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作品,更是那种泱泱大国的恢宏气势。

在细化中渗透理想教育,这不仅是本节课教学的主题,也是学科德育融入的重要方向。教师推动着学生达成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更完成了对“理想”这样的宏大概念的理解。

3. 探寻一个专题的教学,构建德育的生长点

(1)看到文化的具体形态,发现德育融入的支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后人许多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蕴含着中国古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在美术学科中体现这类精神的课题非常之多,有传统纹样专题、传统工艺专题、传统地方特色、非遗专题、建筑等。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美术学习的研究专题。

中国传统建筑专题是离学生比较远、却必须要对其加以感悟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结构,极其精致和深奥,面对这样的课题教学,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斗拱”独特的美术认知之外,还要引领学生体会其中的魅力。又如门的结构,习惯了现代指纹锁、智能扫描的学生,无法理解九个门钉的意义,更不了解上面的莲花、喜鹊图案的意义。由于不理解,便不感兴趣,长此以往,不仅会丢掉优秀传统,更失去了德育的支点。因此,教师要从传统专题的视角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形象,再根据具体形象揭示其背后的智慧、力量和精神,找到其中德育的支点,引导学生对“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关注。

(2)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实现德育体验的迁移

情感的产生和共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被内化的。学科教学和德育要实现深度的融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上构思,还要在活动上进行实践。

在“门”一课中,许多教师仅仅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教学,如门的形状、材质、结构等,但这些内容只构成了教学素材,并不能直接激发学生对门的情感认知和理解。对传统智慧的认知、认可是聚焦传统文化单元需要注入的一种情感思绪,更是课堂上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情感内化不是单纯地靠语言和文字来强化,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情感态度的迁移。例如,教师可首先请学生仔细观察一个榫卯结构,再通过拆装了解其结构,并思考这样的结构为什么如此牢固。教师可以提问:“当你看到这样的榫卯结构,你会对古代的工匠们说什么?”系列的体验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的深入,更是德育融入的出发点,同时还是实现情感迁移的重要支点。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课后去寻找平时不太注意的一些建筑结构,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传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感受到古人追求卓越的工匠品质。

德美融和不仅是美术学科教学的深入,更是加强德育的重要方式。德,是美术教育的起点,更是美术教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2-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 王小琴.浅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与德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4):96-97.

[3] 薛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J].科技资讯,2020,18(12):209-211.

[4] 黄友初,尚宇飞.学科德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1,37(4):33-40.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鹤和小学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别让体育和美育沦为一纸空文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