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语境下美剧融入中国元素的作用与障碍

2022-05-30 04:34王一凡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中国元素

王一凡

内容摘要:海外电视产品融入中国元素正在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美剧创作者利用观众对中国元素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认知差异,为美剧增添了幽默感,也为其在其他文化语境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在融入的过程中,也让我们洞察到一些由高低语境差异引起的文化认知偏见与定势。文章以《生活大爆炸》为例,旨在从高低语境角度出发,研究美剧融入中国元素的原因表现、作用机制以及由高低语境差异带来的障碍,从而更充分地理解中美文化语境差异。高低语境下,美剧中中国元素的融入给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出带来了机会与启示,唯有充分理解和尊重文化语境差异,才能让中国文化为其他民族接受与认可。

关键词:高低语境 跨文化交流 中美电视 中国元素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世界共谋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对人际交往和国际合作都有着重大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早期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发现,文化语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不同的历史沉淀出了千姿百态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疏有近,文化语境也就表现出了相应的疏近关系。

根据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的划分,中国属于语言信息更内化于个人的高语境文化,美国属于语言信息更依赖于环境的低语境文化。[1]文化语境差异曾对中美文化交流传播产生巨大阻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愈涨愈高,以电视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输入输出已经成为了当代非常普遍的跨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以《神探夏洛克》、《唐顿庄园》、《生活大爆炸》、《老友记》等为代表的欧美电视产品,被中国观众广泛地接受和喜爱。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一种趋向,那就是中国元素的出现与融入。尤其是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中国元素之多似乎表示着,中国文化已经完全浸入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对于影视剧里中国元素的研究日新月异,它们都或基于“符号学”、或基于“传播学”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笔者基于高低语境理论触发思考,中国元素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传播语境障碍,对观众理解和接受其他语境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由于对高低语境理论的忽视,这种融合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与障碍,为我国本土文化“走出去”带来了挑战与启示。

一.美剧融入中国元素的原因

(一)欧美文化输出的客观要求

电视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作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中美的电视产品文化语境的沟通其实是从其文化语境的误读、转化到认同的一个过程,不同的受众群体也逐渐表现出对变化中的电视产品文化语境的认同。[2]许多欧美电视产品的创作者已然意识到,在跨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美剧的受众不再局限于本民族,而如何获得更多受众群体的认同,成为了实现欧美电视产品大规模输出的关键。

对于那些拥有不同民族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受众,融入其民族文化元素无疑帮助编剧和导演找到了一条捷径,让海外观众在观看美剧时,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特点,从而实现对电视产品的转化和认同。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强国,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庞大,所以美剧创作者基于文化输出的客观要求,期望通过融入中国元素来开拓中国影视市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在生产力你追我赶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似乎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不断复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现其文化实力,到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前后一系列文化成就,多元化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剧的根本受众还是美国本土观众,其创作思路和细节元素也要迎合本土观众的需求,所以美剧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密切关注和日益增长的兴趣。

在《生活大爆炸》近一季中,艾米邀請大家一起去做手工——编竹篮,这项中国本土的手艺已然成为了她的日常爱好,谢尔顿编出了一个斗笠,并称之为“十六世纪中国的侠客头盔”。可以观之,艾米和谢尔顿作为美国百姓的缩影,影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末期,以武侠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武术就早已名扬海外,Bruce Lee(李小龙)这个名字响彻全球,也让成龙、李连杰等一大批中国武打演员成为了世界巨星。而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大国工匠精神”再度为世界所聚焦,以李子柒在海外媒体上“爆红”为典型,全世界又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技艺的风尚。

二.融入中国元素的表现及其作用机制

(一)语言模式差异的幽默感

语言差异是语境文化差异最直观的体现。不仅中美语境处于天平的两端,汉语与英语也是两种差异巨大的语言。汉语属于孤立语,它是通过虚词和词序来表达的;属于意合的语言,句子的逻辑关系多通过上下文体现。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英语属于曲折语, 通过语言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属于形合的语言,句子的逻辑关系主要通过连接词体现。

美剧中人物使用的往往不是规范的汉语,而是按照英语逻辑模式堆砌的形合语言,他们还是习惯于用英语思维进行表达,这让中国观众听起来捧腹大笑,在增加幽默感的同时,也展现了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而展现出了两种处于不同语境的文化的差异。比如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吃午饭时想要和两位亚洲人同事拼桌,想说“社会主义万岁”来讨好他们,因为在英语中“long live”就是长寿万岁的意思,便字字对译的说成了“长寿社会!”,中国观众在与电视产品的距离被拉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乐趣。

(二)日常文化元素的亲切感

文化囊括万千,语言只是其中一部分。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大爆炸》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国菜元素,还有中国服装、中国用品等等。剧中很多中式菜品也都非常地道,如木须肉、宫保鸡丁、左宗棠鸡,而不是司空见惯的唐人街菜品——饺子或者糖醋肉。足以见得,编剧充分参考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把每个细节都展示得非常真实且接地气。

不仅如此,《生活大爆炸》的编剧在创作有关中国元素的镜头时,也非常注意表现中式习惯,比如在谢尔顿学习中文时,他用手势来表示强调抑扬顿挫的感觉,还说,“我以为某些语言都要搭配手势才能讲出来”;再比如,主人公吃饺子的时候特别提到不能切开分着吃、吃中餐要用筷子吃,这些细节都让中国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产生很强的心理认同,通过这些富有亲切感的元素被自然而然地带入到了一个陌生的文化语境中。

三.中国元素体现的高低语境障碍

中国元素的融入固然成为了一条连接高低语境的通道,让习惯于内隐、含蓄的高语境观众在外向、直接的低语境文化中实现了文化认同,但是在中国元素融入的过程中,由高低文化语境差异带来的障碍也比比皆是。以《生活大爆炸》为例,笔者认为剧中由高低语境差异引起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差异

高语境语言者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往往采用的是“演绎法”,在与人进行交际时先言其他,将中心意思置于末尾。[3]无论是在打电话,还是面对面的交谈中,中国人都习惯在切入正题前进行所谓的“寒暄”,例如“今天天气如何”、“您吃饭了吗”;做阐述时,习惯于先把所有的背景信息交代好,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要求。对于某些难以启齿或者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甚至会“兜圈子”向对方进行暗示。可以说,对于高语境语言者,语言是用来解决问题和避免冲突的工具;而低语境语言者则更倾向于用语言来捍卫自己的观点和合法权益,所以他们往往会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再佐以补充和证明。

《生活大爆炸》里的中国元素就很好地诠释出了这一差异点,比如谢尔顿怀疑中餐馆用橘子皮代替陈皮,就立志学中文去找中餐馆老板理论。高语境文化中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们总是下意识地避免与人交锋,就算势必要与他人理论也会采取迂回婉转的表达方式,“吃亏是福”的想法也代代相传,这便是古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但是低语境文化强调个人权利与个人想法的重要性,人们习惯于单刀直入,直抒胸臆。尽管是用高语境语言——中文和老板进行对话,谢尔顿的表达还是典型的低语境思维方式,一见面就质问老板“陈皮在哪儿”,毫无顾忌地传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而且通过剧中“中国老板”直接回击的思维方式也不难看出,这位华裔演员也并非拥有高语境文化成长背景的地道的“中国人”。

(二)信息传递表达差异

低语境语言者以说话者为中心,常使用直接交流表达的言语信息,能够体现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由于个人主义的特点,更倾向于自我披露[4];而高语境文化则恰恰相反,使用间接交流表达的言语信息,伪装和掩盖了说话者的真实意图[5],让听者感知其需求。

主人公们每次使用中文时,他们的表达方式还是符合于低语境语言者的表达特点,直截了当地传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个人需求。但是剧中有这样一个经过推敲的设定,霍尔德作为《生活大爆炸》中最精通的外语的人,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完全采取直接披露的表达方式,开始有了言语表达方式上的转变。比如同样是跟中餐馆理论,霍尔德并没有像谢尔顿一样劈头盖脸地指责餐馆,而是先进行了自我介绍,随即说,“我的胖子印度朋友不高兴了”,这种表达就非常符合高语境语言者的表达习惯,利用间接的言语信息,即对他人他物的描述来暗示自己的需求,让听者根据其提供的信息进行感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言语表达方式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流冲突,也使得霍尔德能够更加轻松恰当地解决与其他语境语言者的矛盾。

(三)价值导向差异

抛开语境本身,语境下的文化由于历史和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偏见。

低语境文化往往认同个人主义,强调个性及个人权利在社会中的首要性,倾向于建立一种松散的组织关系架构;而高语境文化多青睐集体主义,更强调个体之间紧密的联系[6]。其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崇尚自由、人权的低语境国家往往对高语境国家带有绝对化的偏见,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曾经的“集体主义”,一切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让步。许多美剧也毫不避讳地将此作为一个“梗”来进行暗讽,比如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就拿中餐馆老板打趣说:“Hes putting his needs ahead of the collective good,where he comes from,thats punishable by death.”(他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前,在这老板的家乡,那可是死罪啊。)很明显,西方对于我国社会制度的认知还过于肤浅,无法充分地理解文化差异。

再例如,当中国化学小组发现新元素时,谢尔顿半夸赞半讽刺地说:“They called it the great thing since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Im pretty sure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made them say that.”(他们将这称之为共产党成立以后最伟大的事,而我相信是共产党让他们这么说的。)高语境文化对于语境的依赖较强,使得高语境文化成为一种集体主义导向的文化,因此在高语境文化中,一个人的能力往往并不代表他个体而是代表他所属群体的群体价值[7]。正是这种文化特点给西方国家造成了文化认知定势,让其认为中国的集体利益总是凌驾于一切其他利益之上,其实不然,中国的集体利益的是以尊重个人发展为前提,以全民族共同振兴、各地区均衡发展为目的的集体追求,从中国坚定地走“攻坚脱贫”道路就能看出,共产党是切实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而某些西方人眼中非独裁专制的象征。

美剧中融入中国元素架起了一把连通高低语境的梯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文化语境差异,实现了文化的跨交际传播;同时,它也是一面折射文化定势的镜子,体现出多种高低语境障碍,反映出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偏见与误读。联系到近年来美国对我国进行毫无底线的打压、遏制和封杀(包括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就不难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我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背后的真正用心和目的。

当然,高低语境下中国元素的融入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幽默的反差感和亲切感,更好地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汉语热”、“中餐热”、“中国工艺热”反映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传播了对以中国美食和中国传统技艺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化的肯定。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尝试在中国本土作品中融入其他民族元素,加强文化认同感,帮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但同时,笔者认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是充分理解不同语境文化的传播交流特点,以求同存异的眼光,尊重文化差异、构建文化认同;用包容全面的眼光看待不同语境的文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对外文化交流的底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平等、充分、学习与提升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 T.Beyond Culture

[M],New York:Doubleday,1976.

[2]郭林.主观写意与客观写实:中美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差异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79-82.

[3]高敏.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对比[J]. 青春岁月,2021(22):32-33.

[4]吴泽琼.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3.

[5]Gudy kunst, WB. & Ting-Toomey, S. Cultur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 Newbury Park, CA: Sage,1988.

[6]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London:McGraw-Hill,1991.

[7]刘华.高低语境文化与《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1):153-155.

該论文为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2110434171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中国元素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的成功对动画基础教学的几点启示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语用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