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次记

2022-05-30 10:48宋晓明
阳光 2022年11期
关键词:富县壶口石窟

去年十月上旬,北方的雨一反常态地比往年同期多,许多地方都在下雨,要不就是阴天。应该选择一个天气晴好的地方,不用担心天气影响行程与心情。于是,我便向西走了。西部阳光充裕,干旱的气候及地理特征正好适于行走。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草木正变换成秋日的绚烂,还有多彩的岩石与土壤。西部给人的感觉不光是荒凉与萧瑟,也有激情与火热。

壶口今昔

我把壶口归于西部了,虽然吉县属于山西,但春夏一结束黄河峡谷里便写满了萧瑟与荒凉,仿佛把西部往东扩张推进了,让我提前进入了西部。那些山脉由岩石构成,从山上远看看不到人家,也不见长着什么农作物。我生活的地方,过去民间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黄河边上的居民自有适合他们的行业,比如在黄河里捕鱼,开一家黄河风味馆迎接来往的游客。

荒凉是人们给我国西部总结出来的特征。天上飞着飞机,地上跑着火车、汽车的现在,黄河的船运早已成为历史,那种传统的渡口、码头的热闹已成为过去。山西的黄河岸边其实不算西部,在中国的地图上它属中部地区。只是眼前所见的荒凉让我把它归纳到了西部。

在壶口,我一边与一位黄河边的居民聊天,一边等观赏瀑布的同伴们回来。坐在河岸的红色河床石上,深处发黄的河水向南流去。河床是坚硬的石层,却被岁月的河流、风沙冲击打磨得千疮百孔,失去了原形。我想象着眼前的壶口古镇在昔日是怎样的一个商业渡口。

不去看瀑布,反而有了时间更多地了解瀑布。这位黄河边的居民有丰富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当我提出一些疑问时,他都能一一做出解答。我说只要有大河,有人出河捕鱼、渡船,在过去的年代就应该有寺庙供人祭拜、求平安,并且按常规古人定要在水边建龙王庙、河神庙之类来镇水怪。他告诉我黄河边的确有这样的寺庙。他拿出一张壶口导游图,在上面寻找。我也看到了上面有龙王庙。对于瀑布,他告诉我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别看瀑布水流湍急,给人以难以征服的样子,实则不然。有个龙洞,从龙洞人们可以走到瀑布的背面。他还说古代行船至瀑布,便会由人力拉着船绕行岸上,绕过瀑布与急流了,再返入水中。我想象着黄河纤夫工作的场面,难不成这“旱地行船”的故事便是由他们传承下来的?倘若船满货沉,人力拉船是费力的。人群便喊着号子,号子声激荡山谷,形成壶口过船的壮观场面。很长一段时间,壶口过船一定是件艰难而又隆重的事情。人们常常如此,越是遇到困难就越是有战胜困难的激情与豪迈。

如今,壶口店铺林立,来观赏瀑布的游人聚集于此。而从前,壶口是商旅行船必经的繁华渡口。

绕开热线去石泓寺

看旅游现状,感觉时下有西游热,从东往西有许多条旅游热线,以前走过的有一条:先过壶口瀑布再过古城西安再过兰州至敦煌及更远,这次我们不走这条路线,那里定是人满为患、游客爆满。过壶口黄河桥后,我们向宜川、富县走。果然避开了嘈杂的人群,一路上游人稀少。我们在峡谷里行进,晚上到达富县。我们入住的宾馆老板是位老人,他与他的儿子和我谈到诸多富县的事,看上去他们很乐于告诉我这个陌生人他们的小县城,愿意将一些本地的小秘密分享给我。我好奇他们的宾馆为什么取名为“茶坊”。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自古是南来北往商旅歇脚之处,对住店的人自然要以茶招待。至今富县县城旅馆众多,令我不由得想象从前人们在此喝茶饮酒住店的景象。他们还告诉我以前富县不叫富县,是叫鄜县。鄜是生僻字,人们常不识,后来便改作了富。其实,用鄜有其原因。传说,有鹿衔一棵草放于现今富县这个位置,以示发现吉祥宝地,人们便在此建县。至今,富县还有野生的鹿。西部阳光充足,生态环境好,造福了生于此长于此的人们,也造福了其他生物。

宾馆墙上贴着两张旅游地图,上面标有富县旅游景点,其中有一石泓寺。网上细查,该寺有石窟雕像。以前只听说过敦煌、云冈、龙门等大石窟,不知这陕西中北部的小县城也有石窟。小县城不仅有鹿这一自然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我决定去看看。

去石泓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开车我第一次遇到如此多的艰难与不幸。艰难是雨后的路正在重建,有泥泞更有大车轮胎轧下的深壕,稍有不慎,车便会掉入泥坑中不能出来,我们便会被无情地抛弃在这异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处。好不容易才一次次让自己的车骑着这些壕沟过了险关;不幸的是走了这么远的艰难之路,最后居然被几只狗把我们挡在了门外。在狗的狂吠声中始终不见看门人的踪影。失望之际,一位好心人出现了,朴实的西部乡下老人带我们进入寺院。他正与工友修建寺前路坝,与寺里看门人熟悉。最终是他为我们喝住了狗,领我们看了石窟。据寺里一块民国三十一年的石碑记载:鄜州(即今富县)西川石窟最早开凿于唐代。碑上这样形容此地胜景:“远观者密林山岩,近视者佛地洞天也。”

石泓寺石碑告诉我们富县原称鄜州,寺门楹联“鄜州隐灵光,宝阁藏华严”,此处的“鄜州”正是富县。

石泓寺所在位置是峡谷的深处,山上绿林茂盛,山下河水清澈。峡谷里村庄极少,越往里去更是几无行人。古代寺庙建在安静之所,出家的僧人们需要此种安静,探访的施主们也喜欢此种安静。

路是泥泞的,走起来艰辛,现在想来却也回味无穷。天然的山谷,泥土的气息,水与青草取代了遥远山谷外被污染的嘈杂。遇到清澈见底的河水时,我们仿佛遇见了自己,心情是美好的,神经是兴奋的。我们驻足停留,用清澈的河水冲洗我们满身污泥的汽车,完全忘了一路的艰辛。

富县生物物种丰富,人文文化丰富,我这样理解“富”的含义。

北石窟群

在石窟遇到一位讲解员,他说各个朝代的石雕佛像神情、体型都不一样。典型代表就是唐代雕像。唐代以胖为美,佛像造型也体现这一世俗的审美。只见这一时期佛像的确比其他朝代的要胖。讲解员还说古人之所以要费力地开凿石窟,就是为了在民间极力宣传佛教思想,以此来教化人心。佛主张对人大度、大善,做人要度量大,容得下别人。现代人度量太小,凡事斤斤计较,甚至因一些小事动辄大打出手。他说古人是有很大度量的。传说李白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叫杨贵妃给他磨墨。权臣、贵妃都甘心情愿地“伺候”他一个小小文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古人的度量比我们大。他的话说到后面,让我越听越不能赞同。因为,事实上李白毕竟还是受到了权贵们的排挤,终身不得志。权贵们如果真的度量大的话,还能如此对待“诗仙”?并且古代的处罚常常会株连九族、殃及无辜,还有为了争夺王位,屡屡发生手足相残之事,这也足以证明,一旦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胸怀大度”就会成为一段江湖传说。

讲解员还说,石窟最早只是起到宣传宗教思想的作用,后来渐渐变了,有时还做了驿站,来往商客在此饮酒品茶。石窟还成了文人寻访的场所。

石窟保护前景堪忧,自然风化是石窟躲不开的宿命,与我在龙门石窟、莫高窟见到的景象一样,许多小石窟内的佛像头都没了。由于是砂岩,质地松软,这里的雕像身体风化更为严重。大石窟内有几尊保护较好的佛像,为继续加强对它们的保护,禁止游客拍照。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覆钟山下的北石窟群地处荒郊野外的山崖。它的知名度自然不如国内其他大石窟,来的人当然就少了。

人少了,常常也是件好事。

文学与名山大川

崆峒山,不知何时开始被有些人称为西来第一山。以前更多听说天山、贺兰山、昆仑山,所以我感觉它算不上是西北第一。然而,登山后我才知道被称为“第一”是有其原因的。崆峒山首先是一个宗教基地。崆峒山古代的寺庙我数了一下儿,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有怀睿和尚塔、凌空塔、磨针观、太和宫、太白殿、三星殿。这些是我看过的,还有没看过的,还有仿修的建筑,如三教洞、法轮寺、遇真宫、药王洞等。我看到的古碑石刻有清代雍正、光绪时期,民国时期的,还有更多字迹难辨的。崆峒山有李白醉卧东台的故事:最高峰海拔达两千余米,李白费力地爬上去,喝了酒,醉了,便在高处睡了一觉。第二天,他酒醒俯瞰泾水蜿蜒流向平凉城大好景致感慨万千。

崆峒山被称作西部第一山,除了看它的古迹,我更多的是寻找它碑文中的文学作品。李白来了,势必成了一个号召,会不会之后引来更多文人?在山上纷繁的藏碑里,我看到了古人是怎样描绘崆峒山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崆峒万里来,东走入陇塞。余脉尚未尽,秀气忽独翠。”“斜日又将沉,携筇下西岭。穿林缓缓行,一路赏幽景。……回首看碧峰,一僧入云影。”等。这些文字写尽了西部山上的花草树木、高人隐士、寺观建筑,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西部的荒凉,反倒是繁华热闹的。

崆峒山地处西部,但绝非寸草不生之地。它的山林郁郁葱葱,加之宗教的建筑、文人们的笔墨更为它渲染气氛,营造声势。西部也该有一座热闹的山驱散旅人长途跋涉中的孤独与寂寞。

恰逢宰牲节

出甘肃,进宁夏,六盘山黑云压顶,山雨欲来。天色黯淡,山更显出咄咄气势。茫茫六盘山后是固原的黄土高原。西海固(宁夏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泾源、隆德七县)的干旱久已闻名。现在遇雨,但愿能多一些雨露滋润干渴的大地。

固原半日,我们遇到一家清真寺,恰逢回族穆斯林过宰牲节。人们戴着白色、绿色、黑色和花色的回族圆帽在寺内院中做祈祷。门口一位回族大哥告诉我们祈祷活动结束后我们便可进入。门外停着大小车辆。其中有两辆货车,车厢上站满了牛和羊。回族大哥为我们普及一些他们民族文化的知识。既然遇到他们正好过这个节日,看着隆重的场面,我们与他谈起宰牲节,得知这些牛羊便是供节日宰杀的。我问大哥商人们是不是也是只有在宰牲节这一天才可以宰杀牛羊,然后拿到市场上卖。他说这一天宰杀的牛羊肉并非用来卖,而是拿回家自己食用。

伊斯兰宰牲节也叫古尔邦节。宰杀的牛羊肉分为三份儿,一份儿留自己食用,一份儿施舍给生活困难的人,还有一份儿是给亲友。

穆斯林们早上五点就来寺里了,祈愿活动四个多小时才结束。有人拿着容器站在门口,穆斯林们纷纷往里面放入大小纸币。这些钱是人们的布施,也有一些残疾或经济困难的人活动结束后在人群里行乞,愿意布施的人便给他们一些钱。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品质在节日的气氛中显得更加高贵。

清真寺里明文规定,在穆斯林们做祈祷的时候,不得在人前走动,不得谈论生意。于是,我才知道那個卖蜂蜜的人为什么刚才一直站在门外。活动结束后,才开始有人与穆斯林们做开了买卖。看来,哪个民族的节日习俗都是有些讲究的,文化的求同性使人们养成了遵守既定风俗的习惯。

从固原出来返回陕西之前,一路上都是回族的村庄。开城清真大寺、青石清真寺,大小村庄建有大小清真寺庙。我喜欢看它们的色彩,绿色、蓝色、白色、黄色——充满异域的浪漫气息。

寂寞萧关

一直以为古代一些主要的关口都在甘肃,例如玉门关、阳关,它们将游牧民族挡在了外面的茫茫戈壁滩上,现在却在宁夏遇到了萧关。关于它的准确地理位置,碑石上有文:“萧关,地处固原东南,北靠瓦亭长峡,南衔三关要塞,六盘横亘西侧,泾水蜿蜒东去。”关于它的地理优势,碑文中也说,“翠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守难攻,实乃关中通往塞外之军事屏障。”碑上还记载着:“惜秦皇统一六国,取道陇西越六盘过萧关首巡天下。汉武六度北出,住跸塞外,巡边地,察疆域,祭山拜岳。”说明秦汉时萧关已属汉人的疆域。萧关自古为重要关口,屡有战事在此发生。如碑文中记载的其中一次战事:“汉文帝十四年,汉与匈奴酣战萧关,司马迁《史记》为证。”萧关地处边塞,风景独特,历来有文人至此怀古。班彪在此凭吊古战场,留传世佳作《北征赋》;王维经萧关往凉州,一首《使至塞上》尽现萧关古道之苍凉雄浑。

在萧关城墙下,我一一研读那些诗篇:王维《使至塞上》、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司空图《河湟有感》、王昌龄《塞下曲》、陶翰《出萧关怀古》、顾非熊《出塞即事》、杜甫《喜闻》、于武陵《秋夜达萧关》……

我站在城墙下,荒草满园。登上城墙,四面环山。这里气温低,山上长不出树,只有满山的秋草,让人联想到游牧民族在山上放牧的美丽景象。

历史的甘肃玉门关、阳关是阻挡西部风沙的第一道防线,萧关是第二道防线。后防线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

药王山

药王山是为纪念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而命名,但山上不只有医学。

药王山是我迄今走过的海拔最低的山。攀登海拔高的山,让人气喘、腿颤,人们走累了要坐缆车、索道才能继续。登药王山却如履平地。与其说是山,倒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山丘,说白了就是一个长满草木的小土堆,看似不起眼却不平凡。

石刻的医学书《海上方》就在这座山上。山上石碑记载孙思邈体察百姓看病难,将自己的药方刻于石柱上,立在漆河河畔大道旁。病者在石柱上寻方,无不见效。传说抄药方的人络绎不绝,咳嗽、解酒、牙疼、咽喉痛、口疮、痔疮、小儿吐泻、小儿疟疾、小儿夜啼、犬咬伤、口臭、消渴、小便血、大便不快、小便不快……《海上方》中都有治疗的药方。大医精诚,《海上方》是大医者毫无保留的大爱奉献。

除了读药方,我还去搜寻碑刻的文学。我发现的碑刻文学有葛桂《游显化台太玄洞回文一律》:“仙真隐化显名山,应响灵传遍宇寰。玄洞远风通地穴,古台晴月引云关。烟生石灶丹留火,雨积盆池药点斑。牵兴剧游随上下,缘攀望日一偷闲。”白俊德《大清咸丰元年游此有感》:“洞中日月有长春,山径尘销万古人。历历隋唐无寸土,只今柏影尚如新。”还有《题真人洞》《陪太守东郊迎春》《游真人洞》《游五台山》等等。此五台山非山西佛教五台山,这座山佛道并存。看了《海上方》石刻、吕祖祠、药王殿、太玄洞,我去看碑林、石佛洞。碑林与石佛洞宣传的都是佛教。碑林有魏碑、隋碑、唐碑等,石佛洞有北周、唐代、宋代、明代等历代佛像。

人们摸着佛像留影,佛像被一只只充满欲望和乞求的手摸得黝黑光亮。据洞中文字介绍,除了上方两尊人们手之触及的佛像保存完好外,其余均遭或多或少的破坏。有的鼻子上掉了一块,有的缺了手臂。在满足个人欲求的时候,没有人会想起,这一尊尊从远古而来的佛像,它们看见了什么,它们在想什么,它们需要后世之人如何对待?

宋晓明:笔名北左河、大过,山西灵石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作品散见于《阳光》《散文选刊》《都市》《火花》《山西日报》等报刊。散文《水乡的浪漫》入选《2016山西文学年度作品选·散文卷》,有诗歌入选《山西诗人看灵石作品集》《云起官道梁》等。

猜你喜欢
富县壶口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壶口放歌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一说”在延伸,“一说”在扩展——富县“两说一联”版本升级
忆秦娥·临壶口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壶口放歌
鄂南富县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分析
我去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