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共同体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2022-05-30 10:48陈成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

陈成

摘  要: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核心要素。文章从跨界共同体的视角入手,首先厘清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涵,其次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集聚效应、职业院校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三方面探讨了跨界合作构筑面向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策略,最后谈及共同体策略在职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中的应用:从师生共同体角度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速角度谈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教师共同体角度谈聚力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

关键词:跨界共同体;职业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9-0017-04

当今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元素——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促使整个教育体系朝着攻坚克难的方向迈进,世界各国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各国面临未来社会发展趋向做出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需要从政府顶层设计、民间教育集团化聚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多元跨界联动来催动教育信息化的内生式发展,聚焦信息化模式创新和信息化能力提升。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促进“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庞大系统,尽管职业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就业为先导,但是与普通教育一样,其本质属于教育学的范畴:职业教育本质是教育、核心是职业。以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环节,与普通教育共同承担着社会各项责任。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路是要有先进而可操作的教育信息化理念,推动教育信息化落地的可执行机制,满足具体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具备培养师生信息化素养的环境和动力,可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衔接应用企业信息化资源。

(一)跨界共同体理论

“共同体”一词属于社会学范畴,《辞源》里解释为人们在共同的条件、目标下所结成的组织团体。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决策导向,是多元联动的“跨界创新”教育,各方主体在这一领域组成命运共同体[1]。职业院校的发展一边连着企业,一边连着学校;一边连着工作,一边连着学习,以利益共同体为前提条件,以形成责任共同体为根本保障,以命运共同体为结果。研究职教问题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进行研判,需要考虑怎样进行机制、制度的设计,把家庭、产业、社会、政府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是做好职业教育的基本功,更是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联动机制的基础。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其与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形成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信息化顶岗实习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发展与创新都与企业、行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各方面通力合作息息相关,教育者必须明了国家的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本身是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两者有不同的目标追求,两者之间如何更好地融合,学校要不要跟行业、企业合作,如何合作等都是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以共同的契合点为基础来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盟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二)素质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与技术并重的关于理想价值的追求,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表明,对于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中国产品如何在满足国内外广大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体现中国的文化水平、未来方向,是世界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高质量要求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的重组和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信息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掌握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信息素养,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信息素质”三位一体。此外,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信息化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创造伟大时代风貌的“劳动精神”,践行技能与品德并重的“工匠精神”,打造精益求精的中国特色品牌之路的主力军就是中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这种工匠精神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经济社会的变革,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融个人职业梦于强国梦的大江大河之中[2]。

二、跨界合作,共创赋能:构筑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信息化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技术型劳动人才,需要强大的法律条文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保驾护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为新的未来格局发展铺好了道路,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版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这一次大修是政府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再设计步伐开启的信号。政府部门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配置者,也是职业教育政校企联动育人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是在校企合作中具有主导地位的外部支撑因素。政府站在教育信息化与发展创新型职业教育的战略角度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在宏观层面积极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各级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制定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等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3]。政府在政校企联动育人的角色定位与内在逻辑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协调者,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这个共同体内部必须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院校的信息化改革、企业行业的信息化服务之间的对接都需要政府调动多方参与,解决各方矛盾,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保障。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集聚效应

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发展历经由小变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历史征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出现对提升职教教育的长足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多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行业型和区域型为主,已经逐步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優质资源互建互享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新格局。企业家办学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不仅可以带动本地经济,也可以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助机制,缓解人口过度涌入一、二线城市的趋势,让更多学生在当地就学,学习更加务实的专业技能,同时毕业后也能找到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校企之间相互融合建立起高等教育多元化探索路径,旨在解决当地人才就业问题,培养更多的学生成为专业型人才,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在成功后又反哺了社会。如“玻璃大王”曹德旺所属的河仁基金会预计捐资100亿元建设一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名为福耀科技大学,福耀科技大学提出的“企业出资、政府办学”全新模式为企业在参与高等教育办学上拓展了一条新路。

(三)职业院校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职业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大胆探索为进一步理论研究积累了鲜活的素材,也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在学校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态,务必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字校园的内涵就是以师生发展为本位,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的内在品质为目标,通过制定数字校园发展定位与保障措施,建构人才培养信息化系统:信息化覆盖学生培养全过程,推进学校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改革,创新管理方式与服务方式,实现学校管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而实现传统模式的创新与现实意义。师生实现了从“建设主导”到“应用主导”的转变,拓展全新的平台建设,完成学校教育发展动力结构的转换,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形成促进师生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现代化校园信息化环境。让优秀资源通过数字网络建设高新平台把人文校园气息传播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带入职业院校的传承与发展之中,职业院校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同时,更推进了服务型校园体系的全面转型和综合变革。

三、共同体策略在职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中的应用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重塑教与学

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混合”两字,即将线下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数字化、虚拟化的新型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两者齐头并进、优势互补来完善教与学的环境。这种模式把在线学习作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教学环境从现在的传统教室、实验室、实践场地、工作场景等传统环境拓展到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实训室等信息化环境,教学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学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学生在线学习反馈出来的问题可以在线下面授时与教师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针对性地把重点与难点总结出来,并用其指导实践活动,这样的差异化教学可以双向解放教师与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延展性课程探索。这一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校信息化改革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充分掌握系统的复杂性,扭转以往关于信息化教学就是简单使用几个软件的局面,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从做中学、从做中教”的一体化属性,真正实现学对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的是学习者可以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本行业专家通过网络平台实行远程连线进行项目解说、分析等交互讨论,把教学环境从传统教室扩展到任何虚拟信息化平台,极大提高师生共同体融合度和兴趣度。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形成性教学评价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混合教学模式的差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课堂授课,而是拓展了线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不仅从人类的老师吸取知识,更依仗信息化空间环境。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全新的教学改革,让教师从机械的讲述中脱离出来,所承担的角色更加多元化,包括任务的设计、督促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混合式教师研修模式: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通过教师学习-应用不断循环实现的过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的过程设计包含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两个阶段。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中,混合式教师研修近两年逐渐兴起,被各类教师培训项目所采纳,是当下教师培训的新常态。混合式研修简单来讲是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形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的培训学习阶段以“面授引导-在线学习一线下讨论与评价”的混合式研修进行。教学应用过程自培训项目结束开始,主要包含网络课程设计与建设、混合教学实施两部分,其中,混合教学实施包括教师首个学期探索尝试、后续学期持续应用两个阶段,教学应用阶段的教学同样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参与如学习小组、外部指导、持续交流等形式展开的培训项目,能使教师在应用培训习得知识与技能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结合学校的支持能够有力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实践真正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应用阶段,应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交流指导与小组学习交流的机会。此外,学校环境中教改氛围、应用支持、组织机构、激励措施影响教师混合教学应用意愿,在教学应用阶段,需要重点设计帮助学校完善教改环境的系列手段与措施[4]。

(三)职业教育教师网络实践共享平台:聚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教师发展共同体意味着职业教育应引导教师群体不断学习、进取,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填补战斗在职教前沿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孤独感,对职教人个体专业发展和群体专业发展有双向促进作用,推进在线开放资源平台建设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研发,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网络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为职教教师在职学习带来了许多契机。网络平台的搭建,挖掘了不同层级的契合点,便互助互赢合作最大化,集中整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强调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交流沟通、合作研究、共享教学经验等,从而实现团体价值追求。这一平台不同于生活领域划分的实体领地概念,是教师之间进行心理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将优质课堂、名校网课,甚至是教学中的趣事等分享在平台中,不同地域、学校和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可通过个人、团队、组织进行有序的社会交互,这种跨区域网络协教研活动可使教师的自身素质、职业情怀实现发展。线上研修已经成为助力教师职业发展的创新方式,整合共享各类省级以上教育教学与技能大赛、教育教学案例与成果等相关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职业能力提升。以各类大赛和项目中涌现的优秀教师、指导专家团队为基础,建设一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为职业教育师资提供专业研讨平台,为职业院校各项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智力保障。

四、结语

本文基于跨界共同体思维视角,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本质中的跨界共同体与素质教育理论进行界定,探讨跨界合作构筑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共同体策略在职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中的应用[5]。如何在跨界共同体的框架下实现递进式稳步发展,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始终要关注的主线。其中,信息化战略定位是首要之选,信息化人才素质是核心之因,信息化产学研融合是必由之路,不断强化升级信息化变革之路是根本之道,这不仅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主导,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景所在。

参考文献:

[1] 龚素霞,凡进军. 跨界共同体视阈下武陵山片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48):322-323.

[2] 王若言. 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3] 李红波. 职业教育信息化教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5+39.

[4] 韩锡斌,葛连升,程建钢. 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7-45.

[5] 姜丽萍. 从理论到实践——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学习方式变革[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15-18.

(荐稿人:蒋延华,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