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遗黎族民间故事译介研究

2022-05-30 17:54吴娟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介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娟

内容摘要: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必不可少的桥梁纽带。译介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是讲好我国少数民族故事,传播我国少数民族声音,维护世界语言生态多样性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就海南黎族民间故事的译介从为何译、谁来译、译什么和如何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利用外语优势探索海南非遗黎族民间故事外宣推广新路径,促进海南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译介提供启示。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民间故事 译介

二十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随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历来是加强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用于促进本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工具。一大批走出国门的优秀作品如《红高粱》《蛙》等对我国文化“走出去”有突出贡献。在此过程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桥梁纽带。译介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是讲好我国少数民族故事,传播我国少数民族声音,维护世界语言生态多样性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就海南黎族民间故事的译介问题从为何译、谁来译、译什么和如何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利用外语优势探索海南非遗黎族民间故事外宣推广新路径,促进海南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译介提供启示。

一.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概况和译介现状

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是广大黎族同胞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也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的洗礼与变迁,这些口头相传的黎族民间故事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并顽强地在海南这片土壤上与黎族人民一起敷衍生息,成为海南黎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其主要流传地在琼中南一带的黎族聚居地。2009年,黎族民间故事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来,海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海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海南省付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推出《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跟着非遗看海南》系列微纪录片,举办非遗项目培训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省非遗展示宣传系列活动,开展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项目建设等。然而,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较而言,黎族民间故事的受重视程度略显不足。

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民间故事经过多次采录和整理,采錄的故事数量达5000个以上。其中,较大规模的普查采录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1955年至1962年的少数民族普查;第二次是1979年至2000年为编纂海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而进行的普查;第三次是2005年至2009年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符策超,2010)。然而,与黎族民间故事的的搜集、采录和整理工作相比,其译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笔者目前调查掌握的情况,海南省世界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省级的部分非遗项目在微纪录片《跟着非遗看海南》中都有介绍,今年新推出的几期还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但关于黎族民间故事的介绍在纪录片中尚未见到。从海南省数字文化馆网站非遗保护版块看,非遗宣传片中推出的黎族民间故事非遗宣传片字幕只有中文,没有配相应的英文字幕,也尚未见有英文版的宣传片推出。目前市面上也暂时没有发现相关黎族民间故事的英译本出售。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提出与实施,海南与世界的交流将更加频繁,海南省的本土文化影响也必将会不断扩大。海南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也将迎来新契机。可见,对海南非遗黎族民间故事译介的研究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生态翻译学与海南黎族民间故事生态译介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我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翻译研究新范式。该范式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胡庚申、王园,2021;胡庚申,2019;胡庚申,2013)。生态翻译学形成了宏观译学、中观译论和微观译本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宏观层次上,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侧重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平衡与和谐。中观层次上,其关注点在对翻译的本体认知如翻译的本质、翻译过程、翻译主体、翻译标准和“译有所为”等。微观层次则重在研究文本操作转换(胡庚申,2013)。本文侧重为何译、谁来译、译什么和如何译四个方面来探讨黎族民间故事译介是从生态翻译学的中观层次即翻译本体研究中翻译学的相关问题出发进行探索。

1.为何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为何译”探讨的是翻译的“译有所为”问题,主要表现在译者的主观动机和翻译的客观效果这两个方面(胡庚申,2013)。就译介黎族民间故事的目的而言,不仅仅是表明译者主观方面的动机,更多的是体现文本的客观功能。胡庚申教授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文化多元化和发展生态化的步伐加速,翻译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变弱,而是越来越重要。

海南非遗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黎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其精神财富不仅是黎族的,也是海南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就地方而言,译介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有利于提高海南黎族民间故事的知名度,促进当代青年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发挥黎族优秀文化引领作用,激发年轻一辈传承的积极性。因此,译介黎族民间故事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海南黎族故事的重要路径之一,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带动海南的旅游业经济发展,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就国家而言,译介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实现中华宝贵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译介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有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世界而言,译介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多元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中一种方式。让我国少数民族故事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看到我国少数民族的好故事,领略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让世界看到和了解中华优秀的非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传播得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有形遗产更具生命力,因为它能在传播过程中为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从而丰富某一文化,或创造出其他的文化表现形式,使文化多样化”(陈芳蓉,2013)。译介海南黎族民间故事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保持全球文化生态多样性,为促进全球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2.谁来译

关于“谁来译”的问题,很显然,译者是受关注的焦点。生态翻译学提出“译者中心”理念,从整个生态翻译链中来说,指的是“译事中”的翻译行为阶段。“‘译者中心翻译理念特别强调译品的 ‘整合适应选择度与译者素质(包括译者的成绩、阅历、能力、诚信度、知名度等)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译者素质越高,其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也就越强;而译者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越强,其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自然会越高。当然,反过来也应该是一样”(胡庚申,2013)。由此可见,译文质量的优劣与译者有巨大的关系。黎族民间故事作为一项非遗,其译者还“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媒婆,使两者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甚至‘开花结果,将文化传承与发展”(陈芳蓉,2013)。因此,译者的选择对黎族民间故事译介非常关键。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有国内译者和国外译者两个群体,而国外译者一般是精通汉语的海外汉学家。黎语民间故事译介归属少数民族典籍译介范畴,对译者的要求有其特殊性。由于翻译需要经历黎语到汉语,汉语再到黎语的过程,即翻译过程需要以汉语为桥梁,经历“黎语-汉语-目的语”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译者除了精通汉语、目的语外,还要求译者精通黎语。黎语民间故事高质量的译介离不开国内外精通黎语、汉语和目标语的译者。然而,当前针对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服务市场中“高素质的翻译组织和翻译团队还十分匮乏”(张立玉、李明,2015)。除了依靠高校少数民族典籍的译介研究团队和国内外有志于加入少数民族典籍译介工作的专家学者外,从黎语民间故事译介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典籍翻译方面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在黎族人民中培养典籍翻译的人才十分有必要。

3.译什么

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它重点强调文本内在的“可移植性”,而文本移植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放在整个翻译链中来看,翻译产品生产的“译事前”是生态翻译链中的第一个环节。在“译事前”的翻译准备阶段,首先关注的就是原文生态结构的可移植性,进而才是对拟翻译文本的选择(胡庚申,2013)。可见,关注黎族民间故事原文生态结构的可移植性和对故事的选择是黎族民间故事译介的第一步,也就是关于黎族民间故事译介译什么的问题。

黎族自古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口头文学。黎族民间故事数量较多,其书面文本是先由黎语翻译成汉语,最终以汉语形式呈现。因此,在选定翻译文本以前,首先要考虑原故事文本生态结构的可移植性,也就是故事的可译性,如故事的结构模式、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是否符合民间故事的特点和要求;故事是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等。在满足原故事文生态结构可移植的前提条件后,再对拟译介的黎族民间故事进行选择。其次,黎族民间故事译介文本的选择标准应该突出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黎族民间故事扎根于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中,与历代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孕育和产生,是海南黎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黎族民间故事记录了黎族人民的杜会生活,是黎族人民思想感情的自发表露,闪耀着独特的思想光辉,其题材多样,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和故事等。因此,黎族民間故事译介文本的选择应该全面涵盖主要题材。由于黎族民间故事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承载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和传统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学等多种研究价值,黎族民间故事译介文本的选择应该体现典型代表性,优先译介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精神和综合价值较高的故事文本,如黎族人民的创世童话《大力神》;体现惩恶扬善,为民除害等高尚精神的《槟椰树的传说》;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故事等。

4.如何译

“如何译”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译者经验、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客户要求以及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程度等。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如何译”主要包括翻译过程、“多维转换”的翻译原则与“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以及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等(胡庚申,2013)。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黎族民间故事的翻译过程应该是以译者为主导,译者要较好的适应并接受由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翻译群落组成的黎族民间故事的翻译生态环境,再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文进行选择。即将黎族民间故事从中国的文学生态环境移植到译入语的文学生态环境中,在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中产生最终的译文。就翻译方法而言,生态翻译学倡导的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侧重强调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适应转换的维度维越多,选择的适应性越高,则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就有可能越高,而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才是最佳的翻译。可见,在翻译黎族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译者需主要关注语言、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选择转换,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应该做到多维适应。

黎族民间故事因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译介黎族民间故事也贴合外宣翻译的原则。黄友义提出外宣翻译需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黄友义,2004)。因此,译介黎族民间故事需要坚持贴近让国外受众了解黎族民间故事以及黎族民间故事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读懂和理解黎族民间故事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损伤”,维护译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因为黎族民间故事有其民间文学的属性,黎族民间故事的译介作为文学类译介的一种,还需参照文学翻译的特点。许渊冲先生提出“文学翻译是艺术,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但是是译意,还要译味”(许渊冲,2016)。由此可见,黎族民间故事的译介不是简单的一种语言到两一种语言的翻译,而是译者在对原文进行充分理解、消化和吸收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在文本移植过程中除了强调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的生态移植,对译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重构和翻译生态再建也同样重要。基于此,译者应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如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接受程度等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尽量保持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的协调与平衡,使译文能够存活和长存。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翻译本体研究入手,侧重从为何译、谁来译、译什么和如何译四个方面来探讨黎族民间故事译介。可见,生态翻译学能为黎族民间故事译介提供有益指导。黎族民间故事译介是利用外语优势对海南非遗黎族民间故事外宣推广的一条重要路径,有利于促进海南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能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译介积累经验。然而,黎族民间故事的译介还处于摸索阶段,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如译介的传播等,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芳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03):64-69

[2]符策超.黎族民间故事概述[A].符桂花.黎族民间故事大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3]胡庚申.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19(4):24-33,188.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胡庚申,王园.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定位、内涵与特征[J].外语教学,2021(06):1-6

[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9-30.

[7]张立玉,李明.少数民族典籍对外译介的翻译生态体系构建———以土家族典籍英译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5):66-71.

[8]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nkyzc2022-8)“外宣视角下海南非遗黎族民间故事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译介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