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路径探析

2022-05-30 04:34韦颖琛
新闻潮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团结等主题的纪录片、短视频以及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部分优秀影像产品在历史书写方式、叙事视角、审美层面以及传播平台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实际,探讨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并让年轻群体关注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方式;年轻群体

作者简介    韦颖琛,广西民族报社新媒体部主任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2]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更有形,让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更有感,让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更有效?讲好中华民族发展及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显得尤其重要,大众传媒生产的影像产品可谓是讲好历史故事的“利器”和重要抓手。

一、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广西视察,均对广西的民族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广西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一)讲好民族团结历史故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要贯彻落实好这一系列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应以史为鉴,研究广西历史上如何落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理解广西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如何才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讲好广西民族团结的历史和故事。

当下,在贯彻落实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讲好民族团结历史故事的意义更加凸显。2022年1月,按照党中央部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启动;6月,广西部署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系统梳理广西各民族“三交”史。讲好民族团结历史故事不仅要靠政府部门精心组织,靠民族理论研究者深入挖掘研究,也要依靠大众传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进行呈现和传播。大众媒体对民族团结历史故事进行分类、加工、再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总结经验教训,重塑集体记忆,加深了解、凝聚共识,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过程。

(二)相关历史故事挖掘深度和广度不足

广西有着保家卫国、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古有瓦氏夫人率俍兵千里抗倭的传奇,近代有爱国将领冯子材、刘永福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事迹;从百色起义走出来的红七军是民族团结奋斗的典范;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党的民族政策最早的实践地;1984年至2020年,广西共评选表彰了157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2981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其中288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93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面对丰厚的资源和历史积淀,目前看来,广西在相关历史故事的讲述上呈现出挖掘深度和广度不足、宣传力度不够,表现手法相对单一、传播渠道不广等问题,对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缺乏吸引力,相当一部分历史故事普通民众都知之甚少,不利于广西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讲好历史故事

在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媒体讲述和传播的历史故事不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还要有“颜值”,有品位,满足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近年来,不少媒体在创作一些表现历史主题的短视频、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值得借鉴。

(一)话语方式:见人见事引发情感共鸣

长久以来,我国的文献纪录片、历史专题片往往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以讲述历史事件为主,有些影片叙事宏大却见事不见人,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不过,如今这种状况已有所改变,比如以下一些视频或节目案例突破传统,成功地引发观众共情。

《时间的答卷》是东方卫视推出的一档以艺术化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电视节目。其中“血肉”这个篇章以保育员都贵玛为切入点,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故事,反映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历史。节目采用互动访谈、影视化还原、跨时空对话、虚实场景结合穿插等多种艺术手法,让革命故事、民族团结故事鲜活起来。

在哔哩哔哩网(简称B站),UP主(uploader,指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沙盘上的战争”制作的长征等系列视频,每集时长6至20多分钟不等,用沙盘推演的形式直观展现湘江战役等历史,其中“四渡赤水”上下两集累计播放量达700多万次。如语文课本上描述的“红军遭到敌人四面围追堵截”场景,通过视频呈现,随着视角在三维地图上飞越,观众可清晰看到当年红军所处的困境和突围,摆脱了概念式描述,直观、形象地讲述了长征这段历史,让人们真正感悟和深入理解长征精神。而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联合制作的《共产党人》系列专题片,100集中有90集为人物篇,以共产党人的故事讲述党史,使宏大的历史主题更易感知和记忆。

(二)叙事视角:从“自说自话”到转变视角

一些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专题片、涉及各民族历史的纪录片宣传意味浓、叙事视角不够全面,给人以“自说自话”的感觉,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应转变视角,让故事显得更客观真实、鲜活生动,才能引发受众的关注。

2021年8月,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TVB)出品的12集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播出,节目主持人及摄制组一行4人走访了广西等6个省(区)的10个脱贫地区,真实记录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引发巨大关注,得到众多网友点赞。区别于常见的脱贫主题纪录片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无穷之路》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港人视角看内地现状,同时打开了香港观众对内地发展的新认知[3]。

上海纪实人文频道推出的微纪录片《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以来自各行各业海外人士的视角展开叙述。“100天、100集、100位外国人”讲述100个关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成就[4]。

这种以转变视角为特点的阐释方式,更客观真实,激发了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了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三)审美意趣: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盘活历史

互联网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早已不满足于口号式的、宣传意味浓重的表达,他们求知欲更强,主动学习能力强,渴望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注重作品的审美体验。因此,改变传统的宏大叙事、说教式的讲史模式,突出作品精神文化消费品的属性,更能吸引年轻受众。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讲述历史方面独辟蹊径,一方面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征落实到一件件国宝上,以国宝背后的具体人物、事件、场景讲述历史,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另一方面,以综艺节目的趣味性为外壳对文博文化进行包装,制作古风背景音乐,在吸引年轻人上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节目自2017年面世以来就大受欢迎,连播四季,好评如潮[5]。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生团队制作的动画短片《万华镜》,通过运用我国56个民族的形象、服饰等元素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团结。全片时长2分50秒,仅在B站就有高达546.5万次的播放量,其视觉语言清新灵动,让观者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和丰富多彩,自然而然增强受众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播放平台:从传统媒体走向“云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人,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191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4.4%。[6]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民族团结故事要深入人心,传播平台的布局就要顺应大势。

比如《国家宝藏》在电视媒介之外,选择了最大的年轻人文化社区B站作为主要的网络播放平台,在B站开设官方账号并精心运营,每期按时更新,接受年轻用户的弹幕评价,网友评价中不乏吐槽的内容,但节目组对B站文化表现出十足的认同和理解,不仅大方接受一切言论,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进行正向回馈,同时对B站用户基于节目内容的二次创作和传播表现出极高的宽容度。这种积极拥抱网络文化的姿态,进一步帮助厚重的历史故事在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落地生根。

三、讲好广西民族团结故事

上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片,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短视频,文博历史综艺节目的传播实践,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创作观念:既符合年轻观众的观看需求,又弘扬主旋律、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部门、大众传媒应创新方式和手段,讲好中华民族团结故事、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宣传教育,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一)深入挖掘,凸显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

历史题材的专题报道、纪录片、短视频等产品,其主要内容是历史故事,但传播价值和意义在于当下和未来,相关部门、大众传媒应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寻找能与当代人产生价值共振、情感共鸣的话题,注重凸显其现实意义。

在“总结民族团结进步的广西经验”这一议题下,广西有不少历史故事值得深入挖掘。比如,2021年在广西一个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主题的论坛上,多位国内民族理论界知名专家提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时,曾基于少数民族人口、地域经济特点等因素形成“分”“合”两种方案,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主持下采用了“合”的方案,为广西各民族人民“合”在一起、“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如何解读、阐释这类历史事实,赋予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值得相关部门和大众媒体思考。

(二)转变观念,兼顾弘扬主旋律和满足受众精神需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凝心聚力的重任。民族团结历史故事的讲述联结着过去、今天和未来,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舆论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但也要了解和研究受众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创作出既弘扬主旋律又能满足受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

具体来说,就是从受众需求出发,创新传播手段,以更鲜活的、艺术性的话语方式呈现民族团结历史故事。比如,面对新媒体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就该应用影像的形式、以多元的视角来讲故事,适当加入娱乐元素,以服饰、节庆、音乐、舞蹈、特色小吃等文化的载体和表征吸引人,以这些载体背后蕴含的精神感召人,让民族交融的历史更可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传统更可及。

(三)拓展平台,增强与受众的互动

微信、微博、抖音作为最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此前就受到政府部门、大众媒体的普遍重视,相关方面应增强运营意识,通过推送微信对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进行解读,對民族团结题材的作品进行阐释,在微博开设话题与网友进行互动,提高民族团结历史故事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除了以上几大社交媒体平台,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视频门户网站也可扩大民族团结历史题材影像作品的传播范围,此外,90后、00后受众活跃的B站,也是一个值得用心经营的传播平台。B站视频依靠弹幕和评论的互动,形成浓厚的讨论氛围,从上面提到的“沙盘上的战争”系列视频、《国家宝藏》、《万华镜》等节目受热捧的案例可以看到,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对增进受众的“五个认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影像将民族团结史讲活、讲透,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关注,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片,民族团结主题宣传片、短视频以及热门历史综艺节目在年轻化传播方面的创新经验,对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大有裨益。相关部门、大众媒体应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阵地和平台,重视利用互联网平台,使民族团结历史故事的传播更广、更深、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8-28) [2022-09-29].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EB/OL].(2022-03-05)[2022-09-29].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3/05/c_1128441987.htm.

[3]TVB《无穷之路》评分高达9.5分见证国家乡村振兴收获两地观众好评[EB/OL].(2021-09-17)[2022-09-29].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545195.

[4]孙振虎,赵甜.文献纪录片年轻化传播的创新策略: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纪录片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7):92-96.

[5]霜绛.《国家宝藏·展演季》怎样征服Z世代[EB/OL].(2021-10-28)[2022-09-29].https://mp.weixin.qq.com/s/wlcuSbt87XMdYNGCQqlFmw?.

[6]王震. 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最新数据公布[EB/OL].(2022-08-31)[2022-09-29].https://mp.weixin.qq.com/s/UmUuGv0-Nbp2CG01KWjqUg.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