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遗项目助推故事复述

2022-05-30 10:48蔡素眉胡远萍夏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复述皮影戏

蔡素眉 胡远萍 夏君

【摘   要】为了加强跨学科学习,增加学科间的关联,教师以“校园文化周表演皮影戏”为驱动性任务,以“皮影戏”为支架,研读《漏》一课,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师通过“创设大情境,激发兴趣”“了解皮影戏,分解任务”“融合多学科,推进任务”“展示讲故事,评价任务”这四大板块,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提高其复述、鉴赏、动手、探究等能力,培养其综合素养。

【关键词】有趣的故事;复述;皮影戏;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并在“教学提示”中建议“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

基于此,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漏》为例,结合2022年版课标中第二学段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围绕皮影戏,设计和实施跨学科学习活动。

一、研读教材,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

本单元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关于“复述故事”,统编教材进行了阶梯式安排(见图1)。

《漏》是该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两篇课文都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进行复述。从教学效果看,这样的方式比较单调,过程枯燥无趣,学生的兴趣不浓。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通过操作影人并配以适合的灯光、打击乐器来讲述故事。这样的讲述有声有色、有情有趣,与本单元复述故事的要求不谋而合。此外,皮影戏集绘画、文学、雕刻、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学生能在整个活动中实现跨学科学习。由此,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表演皮影戏《漏》为总任务,完成文本解读,展开制作、表演皮影戏的过程,实现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鉴赏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分步推进,落实跨学科学习任务

(一)创设大情境,激发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基于此,联系学校活动和学生生活,本课创设了以下任务情境:“同学们,学校就要举行文化周活动了。开幕式上,我们班要表演皮影戏《漏》。请大家认真准备。我们将在班级内进行选拔,选出表现最出色的同学在校园文化周上展演。”

文化周是我校的传统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大家都很喜欢。因此,设置这样真实而有挑战性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于是,任务一自然而然地开启了。

任务一:了解皮影戏。

(1)搜一搜:和家人一起,上网查找有关皮影戏的知识。

(2)问一问:询问身边的人对皮影戏了解多少。

(3)画一画:画出关于皮影戏的概念图。

(二)了解皮影戏,分解任务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到皮影戏主要分为制作和表演两个方面,涉及人物设计、场景制作、脚本编撰等多项内容。有的学生带来了皮影戏《三打白骨精》的视频,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爷爷会制作皮影人物并进行表演。通过分享、交流,师生共同绘制了关于皮影戏的概念图(见图2)。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分解任务。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特长,自由组合成5个小组,分别为:人物组、场景组、配乐组、打光组、脚本组。此时,任务二顺势出现。

任务二:根据各组选定的研究任务,开展活动。

(1)完成活动计划表。

(2)按照活动计划表开展活动,做到人人参加。

(三)融合多学科,推进任务

1.设计脚本——链接语文,文本读悟

脚本组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故事可以分成五个场景进行编排。

其中,第3~9自然段描述了第一个场景“老屋”,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生动。抓住心理活动,能厘清故事的起因,感受趣味性,同时这也是学生进行片段复述的有效方法,值得好好研读感悟。对于这个场景,教师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体会表达上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学其他场景,编写脚本。

教学过程如下。

(1)分角色朗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老虎和贼心理活动、动作的句子。

(2)同桌合作,在纸条上写下描写老虎和贼心理活动、动作的关键词。

(3)集体交流,并完成第一个场景的概念图(见图3)。

(4)观察概念图,思考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小结: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表达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先讲老虎的表现,再讲贼的表现,两个角色交叉描写,具有表达上的对称美。

(5)学法迁移:选择后面的某一个场景读一读,画出描写老虎、贼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句子,再用概念图呈现场景内容。

(6)集体交流,朗读体会语言表达上的对称特点。

(7)观看微课,了解脚本的撰写方法。

(8)选择一个场景,撰写脚本。提示:加入旁白,厘清故事内容;加入动作和心理描写。

“跨学科要坚持学科立场”,要基于文本理解,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质。因此,本课引领学生读懂、读透文本,感受故事的有趣之处,为复述故事打好基础。只有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能够真正落实语文要素,达成学习目标。

2.制作皮影——鏈接美术,描画裁剪

人物组通过文本研读,找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老公公、老婆婆、小胖驴、老虎、贼,以及一个隐藏角色“漏”。学生利用概念图(见图4)厘清人物关系,并借图简述故事。

设计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他们的头饰、服装等。于是,学生向美术教师请教。美术教师带来一些皮影戏的图片,供大家观赏。学生结合插图,发现老公公、老婆婆的头发是花白的,佝偻着背,服装比较朴素;贼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因此他的服装以黑色为主,脸上用黑布遮住口和鼻;老虎全身遍布黄黑条纹,十分威武;悠闲吃草的小胖驴最明显的特点是“胖”。知道了这些人物特征,人物组开始制作道具。

场景组发现故事共有五个场景:老屋→路上→歪脖子老树→山坡→老屋。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找出每个场景都发生了什么事,绘制概念图(见图5)。他们还结合插图,归纳各个场景的特点。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场景组的成员在素描纸上练画相关场景图,然后使用材料進行裁剪、制作。

3.选择配音——链接音乐,有声衬托

配乐组研读教材,发现故事发生在一个暗夜里,伴有雨声。由于皮影戏属于中国民间艺术,西洋乐器不适合给皮影戏配乐。于是,笔者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音乐器材室,带大家认识民族乐器,如二胡、鼓、锣、笛子等等。通过研究、讨论,配乐组决定在雨越下越大的环节中,配上从网络上下载的大雨声,并敲打大鼓,表示雷声;在虎驮着贼、贼抱着虎的逃跑过程中,用连续敲击锣的方式,烘托虎和贼害怕、紧张的气氛。

4.确定灯光——链接科学,光影增效

科学课上,科学教师特意对皮影戏如何打光进行了指导。他结合光与影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来打光。故事发生在黑夜里,一般采用暗光。当时下雨,还伴有雷声,因此为了增加紧张的气氛,可以采用闪光的形式。学生受益匪浅。

“如果教师能搭建好学习支架,课堂可以做到70%或以上的时间还给学生,70%或以上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主解决,70%或以上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学习……”事实证明,引入皮影戏能够助推故事复述,使跨学科学习得以真实推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不断练习,学科实践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展示讲故事,评价任务

成果展示是重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欣赏同伴的成果来取长补短,拓宽学习思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养。

经过多次的排练,学生期待的皮影戏表演终于开始了。大家还邀请了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科学教师一起参加。教室里,学生俨然成了民间小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有的操纵皮影,有的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故事情节,有的用锣和鼓协作配乐,有的用灯光展示情景。大家搭配默契。台下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幕布,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表演结束后,实时呈现任务三。

任务三:结合“活动评价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1)根据这段时间的活动表现,对自己和一名组员进行正确评价。

(2)通过本次活动,给自己复述的故事《漏》打星。

活动评价表

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遵循“鼓励为主”的原则,选出“故事大王”“制作奖”“表演奖”“创作奖”“合作奖”“最佳小组奖”等多个奖项。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根据以上教学提示,本次活动评价重点关注四个维度,重视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在自评、他评中进行自我反思,逐步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最后,师生依据评奖情况,选出了7名学生参加学校文化周展演。他们重新组合,在全班同学的“监督”和建议下,认真演练故事,不断提高复述能力。学生既是观众,也是演员、导演,在排练过程中,一起复述故事,关注每一句台词的语气、语调,关注每一个角色的肢体动作,关注每一幕场景的配音、灯光。利用皮影戏讲故事,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复述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迁移应用,延续跨学科学习任务

有了这一次的皮影戏讲故事初体验,学生自发地、主动地把本次跨学科学习的方法迁移到了下一课中,甚至还用这个方法复述了前面两篇课文。他们制作道具,创编脚本,通过小组合作,把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班级里掀起了一股“皮影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皮影戏讲故事的行列,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增强了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实现了学生自主观察、记录、参观、体验的学段目标。

本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把教材变成了能够引领学生综合学习的课程。教学实践发现,该学习方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多学科知识、概念与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达成全面育人的目标。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习的边界,提升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管然荣,杨毅.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认知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2022(2).

[2]崔成林.新课标如何落实到课堂?:特级教师崔成林给出答案[EB/OL].(2022-04-27)[2022-06-06].http://news.sohu.com/a/541603940_385655.

[3]王春玉.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以“面面俱到”课程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6).

[4]盖娜娜,董芳菊.设支点,搭支架,助力学生复述能力提升:以三下《漏》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1(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五小学  322100)

猜你喜欢
复述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难忘的皮影戏
皮影戏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复述策略
借助复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薛法根老师指导学生“复述”艺术之微探
浅谈英语口语训练三部曲
重输入,轻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