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旁批为切入点,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

2022-05-30 10:48邓玉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邓玉琳

【摘   要】跨学科学习提倡问题引领,学科融合。语文教师主导下的跨学科学习要指向大语文理念。以统编教材中的《金字塔》为例,可从“关注文本特质,设定跨点内容;聚焦跨点内容,设计驱动问题;培养协同思维,落实跨点任务”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如何确定跨点、怎样跨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旁批;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主导下的跨学科学习指向大语文理念,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横向、纵向的融合与联系,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跨学科学习提倡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部分适合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文本。前者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后者则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具备深度剖析课文的能力。那么,针对合适的文本,如何确定跨点?怎样跨?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金字塔》为例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关注文本特质,设定跨点内容

跨学科学习中跨点的设定,首先要看单元教学目标、课文的特质,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否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

(一)紧扣教材,明确文本定位

《金字塔》由抒情散文《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组成。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足下千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语文要素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研读教材时,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会将重点放在对抒情散文的分析、感受和朗读上,而简要处理非连续性文本:以让学生寻找文本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方式,简单回应自读提示中隐含的“分析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直接忽略“搜集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这一要求,或让学生用课文中的知识介绍金字塔,受限于资源和时空,从而跳过“搜集资料”环节。但“搜集资料”恰恰是非常合适跨学科学习的跨点,借此可实现单一学科内容所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

《金字塔》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明確指向了单元习作。本课属于方法应用和策略实践课。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最后撰写习作。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会使用说明方法描写建筑的基础上,尝试使用不同的文体形式,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体现了搜集、整理、提取、加工等深度思维过程,也为该单元习作提供了“读写一体”的实践机会。

(二)挖掘文本特质,确定跨点内容

寻找和发现可以融合的“点”是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重点。除了从文本和单元定位出发,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文本特质。《金字塔》的文本特质之一是全文包含六个旁批。

旁批是一种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有联系生活经验、引导揣摩写法、提示阅读关注点、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四大作用。而本课旁批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对于旁批中的六个问题,学生仅仅借助课文无法得到解答。而语文跨学科学习恰恰以问题为纽带来展开。因此,结合本课所对应的单元目标(以搜集资料为方式,以介绍一个地方为单元任务),笔者选择以旁批为“跨点”,运用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这一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金字塔”,从而明白想要介绍一个地方,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二、聚焦跨点内容,设计驱动问题

在确定“跨点”之后,如何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呢?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教会学生“识问题”——读懂问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以第一个旁批为例。

(出示旁批“为什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呢?”)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想要回应这个旁批,你首先需要了解什么?

生:几千年?一千年?两千年?

生:有哪些比金字塔更高的建筑?叫什么名字?

师:你们知道哪些建筑比金字塔更高?

生:我觉得埃菲尔铁塔应该比金字塔高。

师:没错。我们来看这张图(出示图1)。它们之间的跨度,老师用公历来表示。

师: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几千年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出现比金字塔更高的建筑呢?

以上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及理解问题、拆分和定位问题。在学生读懂问题之后,笔者提出与之对应的三个驱动性问题。这一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还能传授学生方法。驱动性问题如下。

1.你能运用所学所知做大胆推测吗?

师:几千年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出现比金字塔更高的建筑呢?运用所学所知做个推测吧。

生:是不是和中国古代一样,建好墓穴就把工匠们埋在墓穴中殉葬,导致技术失传呢?

生:是不是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就把前一个朝代的一切摧毁,导致没有建筑比金字塔高?

生:是不是金字塔是石头建造的,无法摧毁,而其他比它高的建筑都被摧毁了呢?

生:是不是环境恶化,导致金字塔附近无人居住,所以没人去学习金字塔的建造技术呢?

生:我知道古埃及灭亡了,是不是所有的古埃及人都死了,导致再没人会这门建造技术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元素,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从学生的猜想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思考和回答已涉及历史、建筑、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2.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验,强化实践性要求。这个教学环节践行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师:你们的猜想很丰富。看来,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跨学科学习。如果这节是科学课,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答“做实验”“去图书馆查资料”“去观察”“请教专家”等)

师: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对语文课而言,又该用什么方法去检验证明猜想呢?

(生答“到网上查资料”“去图书馆翻书”“可以问问长辈、专家”等)

师:看来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到网上和图书馆搜集资料。

3.如何有效筛选、提炼资料?

借助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本B版第二册上的《上网查找资料》,笔者提前做了微课,展示了网络资料搜集、筛选的过程,并在课堂中出示了在图书馆里搜集到的纸质资料。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分组阅读资料:第一、二小组阅读资料一,第三、四小组阅读资料二,第五、六小组阅读资料三,第七、八小组阅读资料四。另外,课上播放了一个较短的纪实视频,让全班学生共同观看。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纸质材料后,勾画关键词句,用提炼小标题的方式概括阅读内容。

生:通过阅读科普绘本《细菌是怎么回事儿?意外的发现之旅》,我们了解到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流行鼠疫、肺结核。结合当下疫情,我们组用小标题“人的生命无保障”来概括,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胁,谁又关心死人墓穴的事呢?

生:我们组也读了这份资料,提炼的小标题是“疫情横虐像幽灵”。

生:通过阅读《人文大探索》《小学生的第一本漫画世界历史》《中国少儿百科知识全书:古埃及探秘》三份资料,我们了解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难读难记,因太复杂、没有人使用,成了无人能读的死文字。大家都知道,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把想法和需求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时代传播到另一个时代,所以我们组的小标题是“文字成为化石无人认”。

生:我们组也读了这份资料,用的小标题是“文明传承被断开”。

生:我们组的小标题是“无人揭开尘封历史”。

生:我们组阅读的材料是《新语文学习》。读了这份资料,我们发现古埃及人真是聪明,建造的金字塔能防地震,防风沙,因此我们组的小标题是“巧设计固根本”。

生:我们组的小标题是“不可思议的建筑”。

生:我们组的小标题是“数学之谜无人解”。资料说,金字塔处在磁力线中心,所以地震对它的影响不大。古埃及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经过讨论,总结小标题如下:生命健康受威胁;建筑之谜无人解;文化传承被断开)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知晓,提供的材料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会不断更新。此外,要引导学生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搜集资料,从而使其更加丰富。

课上提供的资料涉及卫生、建筑和文化三个领域,跨度甚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亦注重引导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以回应跨点,在开拓视野的同时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此种种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核心要素: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过程融合,交互递进。

三、培养协同思维,落实跨点任务

跨学科学习的“跨”,意指学科之间的交融、互嵌、协助、共享、迁移,而不是學科之间的拼凑与累积,不是机械的“多学科学习”“拼盘学习”“零散学习”,也不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分工—合作”。从思维上看,更不是线性的“分—合思维”,即各学科分开思考,需要的时候综合思考。跨学科学习应有协同思维,使学生的见解从单一、平面到多元、立体,继而产生新的质的变化,达到语文深度学习的目的。基于此,在课堂最后5分钟,笔者让学生综合所学、所听、所想,针对几千年的时间里没有建筑超过金字塔这一事实,思考医药卫生、文化传承、建筑技术三个要素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师:如果按照作用或影响的大小排序,你们会怎么排?请说明理由。

生:我会把“医药卫生”放在最前面。人都没

了,还要墓穴干吗?所以应该这样排序:医药卫生>文化传承>建筑技术。

生:如果文字都没了,其他东西怎么传承?所以应该这样排序:文化传承>医药卫生>建筑技术。

生:那个时代有太多建造上的奥秘没有解开。所以应该这样排序:建筑技术>医药卫生>文化传承。

生:我没有排序。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互相影响,所以几千年的时间里没有比金字塔更高的建筑出现。我觉得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只是目前没有被我们发现。

师:大家的思考都有道理。这些资料是老师搜集的,存在搜集不完整、不全面的可能。我们搜集资料要全面,让证据更确凿、更有说服力才行。下面请结合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重新思考“为什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呢?”如果有需要,你们可以查找更多的资料,期待你们有更精彩、深入的思考。

设置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通过单个旁批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针对剩余五个旁批,展开自主学习。学习过程涉及不同学科的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形成了知识之间的通融与互动;学习方法的获得有助于学生将学习成果迁移到其他相似的情境之中。跨学科学习较难在一节课内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本课而言,学生可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习作课等课中继续开展关于其他旁批的跨学科学习,也可借助跨学科学习完成单元习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刘建.让语文跨学科学习更精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4):56.

[3]李佩宁.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从几个案例说起[J].人民教育,2017(11):76-80.

[4]张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9(5):40-42.

[5]曾福建.促进“语文1+X”跨学科融合   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实践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9(15):14.

[6]何捷.跨学科学习:四个关键词、五方面辨析[N].教师报,2022-06-05(1).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51805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