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驱动任务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2022-05-30 10:48邱盈宇
关键词:语文课堂

邱盈宇

摘要:语文课堂中,有效的驱动任务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让思维呈现“生长样态”,最终促成思维与语言的共同发展。以驱动任务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路径有:以启发性驱动任务,开启思维之旅;以挑战性驱动任务,让思维开始爬坡;以探索性驱动任务,让思维延至深处;以拓展性驱动任务,让思维动态多元。

关键词:思维进阶;驱动任务;语文课堂

驱动任务的设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围绕具有启发性、挑战性、探索性、拓展性的驱动任务开展学习,通过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自觉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行为。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驱动任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让思维呈现“生长样态”,最终促成思维与语言的共同发展。在《宇宙生命之谜》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不同的驱动任务,促使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实现思维进阶。

一、启发性驱动任务:开启思维之旅

学生的学习犹如一场思维之旅。以启发性驱动任务营造言语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生态场”,能让这场旅行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启发性驱动任务主要用于课始,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任务。启发性驱动任务主要包括采访类任务、思辨类任务、讲解类任务等。采访类任务是指以采访的形式,在提问、回答的对话中,促使学生积极调动已有认知,并与文本内容相勾连,实现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有效结合。思辨类任务是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比较、辨析、质疑等方式,初步梳理观点,整合信息。讲解类任务是指学生主动地参与文本解读,试着迁移运用语言。

这一课教学中,我以思辨类驱动任务组织教学。课始,围绕课后助学系统的第2题,我抛出了辩题“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对火星的了解展开辩论。由此,学生开启了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思维之旅。第一阶段,学生初读课文后形成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能移居火星”,二是“人类不能移居火星”。据此,我出示任务单,请持不同观点的两方成员自主阅读第5—8自然段,从文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说明理由。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能够说服对方,学生深研文本,搜集资料,相互商讨,很快就列出了“能”与“不能”的清单。

二、挑战性驱动任务:让思维开始爬坡

挑战性驱动任务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建构和创造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搭建比较阅读、勾连信息、唤起体验的学习支架,指向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技能运用的任务。挑战性驱动任务的主要类型有“读中挑战”“议中挑战”“写中挑战”“辨中挑战”“玩中挑战”等。“读中挑战”,即让学生完成富有思维深度的阅读任务,表达输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议中挑战”,即通过对深度话题的议论和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在思维交互过程中达成观点;“写中挑战”,即让语言在吸纳、倾吐间转化,灵活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辨中挑战”,即启发学生通过质疑、批判、辨析、论证等,使思维方向更为清晰;“玩中挑战”,即在仿、说、演、唱等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中,让学生保持思维活跃,及时内化、创新知识。区别于启发性驱动任务中的思辨类任务,挑战性驱动任务中的“辨中挑战”,思辨素材更为完善,思辨理据更为明确,思辨方向更为清晰。

《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在学生开启思维大门,从文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依据的基础上,我设置了“辨中挑战”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刚才你们都从文中找到了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下面我们继续辩论,用你们在文中找到的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提炼出自己找到的依据中最关键的语句,写下来贴在黑板上。”这个环节的挑战性任务涵盖两个小任务。

任务1为“用文中找到的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目的地阅读”“寻找阅读材料”“梳理信息”。学生以正方、反方的身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只做适时引导。这一任务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通过阅读、思考、表达等学习行为,展开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列举其中一轮辩论内容——

正方:我方认为人类可以移居火星。因为火星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条纹,就像火星人开挖的运河。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而变化。

反方:我方不同意这个观点。你们读课文第6自然段就会知道,火星表面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而且,我在课外书上看到,火星上的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占了95.3%,空气稀薄,又寒冷,还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根本不会存在运河。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

正方:人类可以移居火星。虽然现在还缺乏一定的条件,但是课文第8自然段也提到,科学家猜测生命物质是否会存在火星的岩层之中,可能也会有好的结论。我還看到资料说,根据观测的证据,火星被观察到类似地下水涌出的现象,雷达数据显示两极和中纬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所以我方认为,终有一日,人类能在火星上创造适合我们生存的条件。

……

从上面的辩论,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充分地展现了个人的见解和思想。他们不仅能将文本内容前后勾连阅读,用文本现有的依据阐释观点,更能结合课内外,用搜集的资料或阅读经验来反驳对方观点。这样的阅读行为大大超越了对课文内容本身的简单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交互碰撞,持续生长。

任务2“提炼出自己找到的依据中最关键的语句,写下来贴在黑板上”中的“提炼最关键的语句”,一直是学生阅读时的难点。哪些“最关键”?应该用什么方法提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做深层次的思考、删选和整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我启发他们关注课文旁的阅读策略提示,如“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出关键词帮我理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这一段提示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等。这些阅读策略提示,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支架,给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在同伴交流、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阅读提示,逐步提炼出了关键信息,在黑板上呈现出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人类可以移居火星,理由为‘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火星上有运河‘火星上有植物等;‘人类不可以移居火星,理由为‘探测器对火星的观测推翻了火星上有运河和植物的猜想‘火星上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的地区没有生命存在等”。

在完成这项挑战性任务时,学生结合阅读策略,再次充分阅读、辨析、甄别和取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寻找出依据中的内在关联,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得到思维进阶。

三、探索性驱动任务:让思维延至深处

在完成启发性驱动任务和挑战性驱动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基本吃透文本的内容,思维也已达到了一定高度。此时,教师应着眼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计探索性驱动任务,指引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更深入地挖掘文章的本质内涵、内在逻辑等,让学生的思维行至深处。探索性驱动任务是以探究式学习为导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探究性驱动任务主要包括整合类任务、比较类任务、推理类任务等。整合类任务立足整体性,指引学生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挖掘信息的内在逻辑,使表达更有条理。比较类任务,是让学生在寻找“同”与“不同”中深入阅读,开拓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思辨能力。推理类任务有助于学生研究知识的彼此关联,相互链接,形成线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当学生通过辩论并在引导下梳理出关键信息后,我又设置整合类任务:“请大家结合黑板上的信息,将自己的论证过程写下来,形成一篇小文章。注意围绕观点将理由阐述清楚。写完后请双方派辩手代表上台做总结陈词。”将零散的信息整理成文,就是提醒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清楚、明白地论证观点,有序整合提取的信息,学会整体建构与具体表述,同时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写小文章既要梳理、整合信息,还要关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流畅性,促使思维由“线”结成“网”,形成整体思维建构能力。

从交流中我们看到,学生在写小文章时能用上“1”“2”“3”这样的序号或是“第一”“第二”“首先”“其次”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让表达更有条理;能用上“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这样的关联词,使语言表达更为流畅;能以黑板上的关键信息作为总起句,并据此论证。以上种种都说明,在探索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被大大调动,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思维也更为缜密。

四、拓展性驱动任务:让思维动态多元

当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后,教师应顺势而为,设计拓展性驱动任务,让学习延伸至生活。拓展性驱动任务,是指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学习任务,是思维多元融合的体现。拓展性驱动任务主要包括练说型任务、练写型任务、阅读型任务等。练说型任务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代入角色,转换思维,在练说时内化输出语言,让固有的讲故事思维变得更为丰富。练写型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让语言由“输入”走向“输出”,让思维由“习得”走向“归纳”。阅读型任务主要是设计拓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开阔阅读视野,形成多元阅读的学习体验。

《宇宙生命之谜》的教学中,学生已在课堂上获得了思维发展。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布置阅读型任务和练写型任务:“课文中提到的‘海盗号探测器是1975年发射的,距今已有47年。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让我们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更多惊喜!老师推荐大家阅读《火星全书》《下一站火星》《宇宙中的生命》。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收获和课后的阅读体验,仿照课文,写一份‘宇宙生命之谜的研究报告,在班里开展分享交流会。”

课后的这个拓展性驱动任务实际上涵盖了两个小任务:一是拓展阅读,意在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对文本、知识的原生价值做深入全面的探究,对文本丰富的内在意义进行自主思考和自我构建,进而形成新的阅读体验;二是拓展练写,意在通过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迁移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搜集资料、整合信息等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完成这两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科学合理的证据。他们积极主动地调动学习经验、拓展学习环境、转换学习方式,延续学习活动,将其持续引向深入;他们交流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语言、有效表达,促使思维动态多元融合,形成了更为高阶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