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哲学逻辑

2022-05-30 10:48杨海伟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论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探索实现民族复兴过程的文明结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与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一脉相承又各具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哲学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阶段目标与最高理想的关系等方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理论要求。

[關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论;新的飞跃

[中图分类号]B0-0;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10-0029-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因地制宜、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也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哲学的角度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哲学逻辑有助于为进军下一个百年征程做好思想准备。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哲学基础,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前两次飞跃的基础上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实践的基础上践行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在前两个历史决议科学认识基础上,总结新国情、结合新实践、谋划新发展的理论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历史基础

(一)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理论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前两个历史决议(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研究话题不断演进,逐渐由历史回忆性向理论分析方向演进,认为前两个历史决议呈现出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特点。近年来,围绕前两个历史决议展开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的研究不断增多。因此,梳理学界关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知识流变有助于厘清前两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发展的脉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角度理解前两个历史决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所做的理论准备,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从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来看,学界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界对历史决议在我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历史决议形成的原因、过程及部分历史人物的作用,两个决议对于研究党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学界也从理论层面,对前两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例如,宋月红的《两个〈历史决议〉的认识论基础》一文认为,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才引领我们走出思想误区,纠正“左”的错误;武志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党的两个历史决议》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两个历史决议的发布历程谈了我们党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理论界关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研究历程,明确无疑地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发展规律:不断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不断对理性认识进行深化。一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1]13;“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17-18。可以说,以前两个历史决议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发展的科学指引与理论体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才应运而生。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继承和发展

1945年4月,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在这一历史决议思想的指导下,全党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有益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团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前提和可靠的制度保障。1981年6月,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不仅科学客观地总结了前三十年的经验,也成功地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党将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个历史决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开启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2021年11月,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党和国家开始大步迈向第二个百年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通过了《决议》,明确了我国第二个百年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认为我国应在遵循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新阐述与新定位,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虽然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秉承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党史观,做到了不忘初心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比前两个历史决议,《决议》更加重视从大历史观系统科学地总结百年奋斗经验,客观公正地评价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及时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并将之反哺实践创新的方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三部曲紧密相关,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对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下新飞跃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反哺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文明结晶。《决议》中提及的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的理论瑰宝,更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下一个百年考验的精神源泉。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理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闪光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体现了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1]63,“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1]62。《决议》中的这两句话分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事物发展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革新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认识,破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遵循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尺度。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才能够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历史性突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无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理尺度的体现。另一方面,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价值尺度。《决议》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37,“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66,并再次强调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66:这些无不彰显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尺度。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在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视改革过程中人民的感受,重视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由此实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高度统一。

(二)自我超越与不忘初心相一致的理论品质

《决议》强调:“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70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新中国成立后探索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为改革开放的推行准备了统一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都是对当时国情、社情、党情的科学总结与理性指导:这是马克思主義认识论被不断践行的结果,更是理论创新的过程。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各项问题,《决议》体现了党对自身不断反省、不断自我革新、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强调的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过程的体现。自我超越与不忘初心相一致,体现了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能够不断自我超越的奥秘在于能够坚持不忘初心,能够实现初心的底气就在于可以坚持自我超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具体国情,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都是对当下国情的总结提炼与升华,这种总结提炼与升华既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征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没有改变,所以能够坚持不断地自我超越,能够坚持理论迭代的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持续稳健推进,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时代活力、不断彰显地域特点和创新特征,并且每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都没有背离共产主义政党一心为民的初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时代在变化,人民的需要在变化,而党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所以党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回应人民的需要。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互动的理论优势

《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6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良性互动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科学实践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我们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飞跃提供了现实动力,正是两者的良性互动才造就了今日的国富民强。当前,《决议》成为我们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政治宣言、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献。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实践成功的前提,扎实的实践推动理论的不断更新,但两者的宗旨都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决议》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也必将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石。

(四)民族复兴与最高理想相融合的理论追求

《决议》强调:“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1]7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民族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奋斗历程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给中国带来的改变,既是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最重要的认识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最终追求,我们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民族对于“大同”社会理想的最终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成功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相融合的理论典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引领新发展的必然性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催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不难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必将会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领其走向新发展。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仅仅是思想理论的飞跃,也是现实实践的飞跃。它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必然,也预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必然。而这一必然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信念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能够不犯错误,而在于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总结错误、积极避免错误。党内民主建设特别重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刀尖向内,勇于自我革命。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任和对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来源于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坚定追随和对现阶段理想的认真追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就是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经验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也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自我革命是内因,社会革命是自我革命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因此,始终坚定革命信念,坚持以推动自我革命带动社会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然会自觉主动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1981年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思想,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做好了思想准备。在迈向下一个百年征程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有助于引领和教育全党懂得珍惜今日中国成就来之不易,有助于鼓舞和动员全党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昂扬斗志,有助于全党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汇聚力量朝着我们的最终目标迈进。《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26,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26。正是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之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27。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与时俱进,不断因应现实变化,引领新的发展。

(三)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从三个历史决议来看,“人民”始终是三个决议中的高频词汇,在第一個历史决议中出现了56次,在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出现了193次,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出现了249次。不论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的革命经验总结,还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拨乱反正,抑或是建党百年之际的成功总结,人民立场与为人民服务都是我党永远坚持的初心与使命。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线。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革命史。“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3]11-12,人民的幸福就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的初衷,让全世界最广大人民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初衷。在坚定的人民立场之下,党必然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理论走向现实。

(四)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实现民族复兴视为己任。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需要,是人类解放的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都是在致力于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产生的,实现民族复兴也为共产主义事业在东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平台。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民族复兴的时期,但是愈是接近成功,潜在的风险暗礁愈是密集,愈是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为指导。因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中国未来的新发展也只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注入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丛  伟

[收稿日期]2022-09-06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知识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2023-ZDJH-467),主持人田喜腾。

[作者简介]杨海伟(1988—  ),男,河南洛阳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