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模式探索与机制建设

2022-05-30 10:48张红
中小学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保障机制运行机制

张红

摘要基于在三所学校的实践经历,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多维组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首先是立足教师成长需求,组建青年教师自治性成长组织、骨干教师自驱性发展组织、校际专业性合作组织等教师发展共同体。其次是构建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淡化主从的协作机制、互动共享的反思机制。最后是通过提供专业支持、营造共同体文化,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包容性机制等策略,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教师培养;专业发展共同体;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共同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9-0036-03

面对“双减”“双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助力教师个人成长的同时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中小学校管理者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笔者根据在山东省德州市三所学校担任校长的经历,发现很多教师由于缺少具体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主动合作交流的胸怀与姿态、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等,严重影響了专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基于此,我们探索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激发教师工作动能,促使教师在合作共研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本文基于笔者在三所学校的实践,简要阐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与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基于需求、激发主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多维构建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在学校推动下,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形成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是以教育教学问题解决与自身发展为宗旨的成长型组织。[1]那么,中小学校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基于教师发展需求组建不同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从而真正为教师成长助力?我们探索从以下三个维度出发,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1. 满足成长需求:成立青年教师自治性成长组织

近几年,德州市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学校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每年有数千名新教师加入教师队伍。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伊始,往往面临诸多难题,如课堂教学技术生涩、对学生突发问题处置能力不足等,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引导教师建立非行政力量推动的自治性成长组织,促使经历相近、需求趋同的青年教师抱团成长。其成员由入职五年内的青年教师构成,每位成员以学校制定的《教师成长手册》作为行动蓝本,其内容包括学校文化、规章制度、个人阶段性成长规划和学期成长足迹等;学校还会选派一名善于沟通、热心积极的年轻中层干部担任联络官,负责学校政策解读和联络工作。

例如:笔者曾在德州市德城区新华办事处堤岭小学推动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部落”,由各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或需求自主申报活动主题,轮流承担活动任务,如擅长朗诵的教师负责普通话培训,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执教同伴引领课,新班主任则主持开展班级管理主题沙龙等。这样的共同研修、教学相长,不仅有效缓解了青年教师职业成长中的孤独感,使青年教师在群体中找到心灵归属、发现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促使青年教师发挥个人才能及创造力,在团队共进中实现自我提升。

2. 追求卓越发展:创建骨干教师自驱性发展组织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优秀教师勇于跳出舒适区、开启发展新阶段,进而持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在学校成立以“追求卓越”为宗旨的骨干教师自驱性发展组织。该组织旨在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以“我成长 我幸福”为核心文化理念,成员自愿报名加入,不分年龄、职务,在组织内都是平等的个体,活动章程由成员共同商定;对成员的评价采取“星级评价”方式,每学年可以“晋星”一次,由此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攀升;组织内依托不同的研修项目开展工作,为成员创建多样灵活的发展平台。

以笔者在德州市石芦街小学成立的“我要成长俱乐部”为例,三年内,俱乐部成员在整本书共读、课题研究、STEM教育、故事力提升等研修项目的开展中,共同经历一个个实践、研究、总结、对话、发展的过程,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更大提升。

3. 致力高效教研:打造校际专业性合作组织

为破解常规教研活动浅表化、形式化,对促进教师成长无实效等突出问题,我们探索联合区域内的多所学校构建校际教研共同体,通过打造专业性的合作组织,促使学校教研活动达到“真、实、深”的效果。校际教研共同体可由空间距离比较近或是具备某一共同特征的几所学校组成,也可因共同研究某一项目组成,从而完成单独一所学校难以完成的科研任务。教研活动可由一所学校牵头,也可由几所学校共同发起,共同体成员依托具体明确的教学研究任务,通过合作共享的方式破解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定期的主题培训、展示交流、示范推广等活动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成员校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工作或研究目标开展交流、分工合作、相互支持,不但改变了各学校单枪匹马的教研模式,还助推了各成员校教研质量的有效提升。这样的校际教研共同体也成为推进区域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范式。

例如:德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所加入的德城区“中部教研共同体”由五所学校组成,共同体成员共同确立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改革目标。基于此,各学科每个月都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五校青年教师要围绕同一教学主题同台切磋、碰撞思想;每学期末会举办针对下学期教学的集体备课活动,不同成员校的教师以学科为单位组成团队,集思广益,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比学赶帮超”的校际教研氛围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使教师在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民主管理、协作共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多元运行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使教师共同策划和探究,持续分享实践经验和展示教学成果,在集体反思与解决问题中不断改进、优化、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行为、境界得到潜移默化的重塑,形成明晰而具体的发展愿景,主动交流、合作、研究、反思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走向可持续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构建一套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共同体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1. 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要减少内耗,避免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就要改变单一化、浅层次、表面性的合作模式,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建立这种合作机制首先要构建合作文化。共同体成员要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明确共同体的发展愿景,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任务目标,使成员形成对共同体文化的高度认同,让共建共享共生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其次要明确合作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合作的范围要广,可涉及教师读书、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新技术应用等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合作的方式要灵活,可以是全体成员参与,也可以是部分成员组队;可以因工作项目而合作,也可以因课题研究而合作等。最后要开展深度合作。共同體成员通过合作与分享,经由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协作研究,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深度合作是一个共同体成员彼此开放、互相学习、携手并进、共享成果的过程。

2. 建立淡化主从的协作机制

为保障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体内部可通过推行民主管理与决策,建立淡化主从的协作机制,追求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共生长、同发展。这一协作机制也有助于成员找寻自我定位,促进成员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建构,是成员在共同体中学习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2]共同体内部的主导者因任务、情境而定,并非固定不变,共同体成员因能力或需求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权力,合力承担起对共同体的责任,形成开放自主、坦诚交流的协作氛围。

例如:在“青年教师成长部落”中,根据任务与主题的不同,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担当“部落首领”;“我要成长俱乐部”则根据项目内容,负责人由相应的成员担任,在不同的项目中成员互为主从,每个成员都会成为共同体某一阶段或某一任务的主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全体成员在自我认知、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和承担任务,不同个体也得以实现差异互补,从而共同奏出成长的旋律。

3. 建立互动共享的反思机制

为了促进教师及时梳理教育教学智慧,改进提升教育教学实践,各共同体可以建立互动共享的反思机制,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研讨互助的平台,不断拓展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宽度和深度,激励和引领共同体成员养成敢于研究与创新、勇于实践与反思、乐于总结与分享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系统思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例如:“我要成长俱乐部”建立了及时交流、不断优化的反思机制,为教师创造了研讨、修正、调整的实践机会。如共同体在实施故事力提升项目时,每月聚焦一个主题,依照“导学-自学-故事撰写-分享交流-修改调整-反思提升”的学习地图开展,成员通过持续的深度交流,以儿童视角深入审视并不断修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科学施教。

三、强化服务、专业支撑: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有效保障机制

为更好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健康运行,我们探索建立了如下保障机制。

1. 提供专业支持,营造共同体文化

首先,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良性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压力,最大程度地给予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鼓励教师以专业而非行政的思维进行深入的合作探讨。[3]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指导委员会,引导教师深度理解、认同学校发展愿景,同时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依据,为共同体提供制度与资源支持,为相关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对共同体及其成员进行诊断性、发展性评价等。最后,学校要以服务功能取代管理职能,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用情感、愿景、文化维系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引导教师从封闭走向合作,建立彼此信赖的心理关系,促进教师的深度交流协作与精神交往。例如:在建设“青年教师成长部落”的过程中,学校学术委员会秉持服务理念,强化专业引领,针对青年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而将青年教师领上正确、快速的专业发展轨道。

2. 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包容性机制

一方面,学校通过搭建各类教育教学展示、培训、研究活动平台,鼓励共同体成员自主申报参加,由此增强教师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效性、获得感。例如:在石芦街小学,三年间共有20余位共同体成员主动申报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区课题研究,“把问题拿出来研究,把研究成果付诸行动”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共同体成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不同知识和经验的载体,他们在专长、志趣、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是彼此促进和协同发展的最大动力和丰富资源,因此学校要引导共同体建立包容性机制,鼓励差异,宽容个性,创造互相尊重、欣赏、支持的真诚和谐氛围,让每一位成员勇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交流情感、分享经验。例如:“我要成长俱乐部”通过建立成员进退自主的机制,引导成员以开放的胸怀、合作的姿态参与共同体活动,在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同时走向群体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25-27.

[2] 徐国梁.伙伴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脉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12.

[3] 张佳.我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2017(5):76-87.

(编辑 黄子珂)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保障机制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