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从教30年”证书说起

2022-05-30 10:48冷学宝
师道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2019年,参加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申报的时候,徐州市教育局领导对我的材料评价是:偏弱;复杂。偏弱,是因为荣誉表彰和别人比起来级别要低一点;复杂,是因为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公办教师的多样化身份,以及代课三年未计入工龄、十年兼职编辑未取报酬的非典型经历。尽管享受“乡村30年”的优惠,材料可以直送省职称办,但经他这样一说,心里还是不免有点忐忑。检索印象里的荣誉,猛然想到还有一张“重量级”的荣誉证书。于是,最后的申报表上,我填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从教30年”证书。

无法判定在正高级职称评审中,“乡村从教30年”证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但可以确定的是2021年申报江苏省特级教师时,“乡村教师”的身份帮助我从县、市突围,拥有了进入省评的资格。由此看来,“乡村教师”不仅是对我身份的认定,更是我作为教师的最大“福报”,成就我走到教育人生的高处。

加入:构筑一个乡村教师的春秋大梦

学做教师,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乡村教育人,构筑乡村教师的春秋大梦,是我的不懈追求。

1980年,初登讲台做代课教师时,教学准备局限于学生时期的感性认知,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作为语文课堂的三大支柱。也请教过同事,但大家都习惯化整为零,再总结归纳,并将之视为语文教学的正途。

真正关注文本是在教书第三年。因为教学成绩突出,从中沟联中调到阿湖小学,教五(5)班语文。学校里组织赛讲课,内容是《别了,我爱的中国》,课上到一半,才发现课题没有板书,生硬地写上课题会造成课堂的硬伤。为了弥补失误又不露痕迹,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叙述和描写、表情和抒怀的内容,再画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学生轻松地在文首、文中、文尾画出了那个重复出现的句子: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引领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差异,理解作者情感的递进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书写上课题,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1983年,考取了民办教师,三年没有编制的尴尬就此结束。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那被挡在体制外的三年生活,其实是我教育人生奠基的黄金时代。正是在中沟联中那个只有一床一桌的宿舍里,我立下了人生的志向。时至今日,还在引领着我,去完成一个乡村教师的读写梦想。

到墩新小学,教初三语文,我并无惧意,也不敢有丝毫懈怠。那些从未读过的课文熟读后,能让我在课堂里游刃有余。对我的最大启示是,精读文本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这一段时间对课堂阅读的实践与思考,虽然浮于表面,流于浅显,但也为后来的个性化阅读做了准备。那时有晚办公,晚饭后的空闲时间里,我们的功课是抬杠,文雅一点的说法是争论。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争论是专家、学者、教授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各说各的,都一知半解,又都自以为是,谁也不服谁。没有权威要维护,没有规矩要遵守,妍媸共呈,众口同鸣,也是乡村校园一景。2008年,徐州市教育局编写《成长·路径》一书,将我誉为“草根学者”,是对我立足乡村,瞩目理想的肯定。我能坦然认领“学者”一词,是因为我将它理解成“学习的人”。

2001年,来到阿湖中学,我开始了人性化管理和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研究。让乡村孩子知道生命该往哪里走,如何创造课堂里的诗意。

人性化管理不是保姆似的服侍与迁就,娇惯出一身坏毛病,而是借助有力的引导,播下求真、向善、尚美的种子,引领乡村孩子打造负责任的一生。我在班会课上进行系列教育,每周一个关键词,一个学期下来,完成了包括目标、理想、人生观等主题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以分数定优劣,不按成绩排座位,给每个学生贴心的照顾,让每一颗心灵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我带的班级被评为徐州市文明班级,多个教育案例在报刊上发表,其中,两篇超万字的案例在《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刊发。编辑部杨孝如主任组织多位教师对《没有赢家的“战争”》进行讨论,编发了专题,产生了较大反响。《四个插班生》刊发后,杨主任又编发了连云港市教科院马玉梅老师撰写的评论文章,算是对我这个乡村教师的再次奖掖。

个性化阅读的二十年实践研究,是根植于乡村学校这块土壤,围绕乡村学生展开的。将精读和趣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浅易中追求深厚,在碰撞中获得启示,在批判中树立自信,也实现文字、生活和人生的有效对接。

教学《河中石兽》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 讨论探究:

(1)为了找到沉入水中的石兽,僧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讲学家怎么说的?老河兵有什么样的观点,结果呢?

(2)作者的批评针对哪一方?

2. 质疑批判:

(1)沉入水中的石兽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你相信吗?

(2)画出石兽向上“走”的示意图,判断它的最终位置。

(3)你赞同作者对讲学家的批评吗?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作者对讲学家的批评,第二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绘制石兽上翻示意图的过程中,发现石兽不会无休止向上翻滚这一事实,并对作者的批评提出质疑,还讲学家以“清白”。这也就是说,针对乡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不是让他们浅层次的接受,无判断的认同,而是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研判,发表独立见解。至少,让内容本身吸引学生,在思辨中拓展思维。

指导学生作文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我鼓励学生写实,但又提醒他们不要对生活简单“复制”,刻板“粘贴”,而要学会取舍,个性表达。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疆域,让想象得以驰骋,每学期,我都会安排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虚构文本。“个性化”表达让曾经对语文学习一脸漠视、对作文满腹怨言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爱上写作。

留下:编织一幅乡村教育的美丽图景

2008年8月,《乡村教育家》杂志创办之初,杨采涓主编邀请我到教育局做一名专职编辑。在全身心地拥抱热爱的文字和坚守课堂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理由简单而纯粹:不愿离开乡村,不想离开课堂,不能离开学生。但主编的坚持,击碎了我的一厢情愿。双方各退一步,折中方案是:我在学校里上课,同时编辑杂志。有人为我惋惜,放弃了“高就”的機会,有人骂我傻,做了编辑的工作,却不要任何报酬。

忙碌了一天,有时已经相当疲倦,但坐在电脑前,看着年轻教师那虽显稚嫩却满怀热情的文字,所有的倦意又会瞬间消散。从立意、结构,到文字、标点,看得仔细,目的是为给年轻教师真切的帮助。为了提升部分作者的思维能力和文字水平,我多次联系他们,一起研读文稿,探讨修改方案。有时,还将数次修改后的文稿推荐到报刊发表。

站在低位望高远,以乡村教师的身份,编织乡村教育的美丽图景,累并快乐着。开讲座,听评课,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长困惑,和同行一起探寻乡村教育的突围方法,探索乡村教师的发展路径,也赢得了同行的认可。陈海波老师邀请我为其专著作序,并在专栏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前几天,家乡教育的公众号发布了扎根乡村教育四十年的冷学宝老师,读来热血沸腾。四十年花开花落,四十年生往生来,冷老师用不变的热爱与行动谱写了一曲“草根教师”对三尺讲台的伟大恋歌。

感动与敬仰中,不觉回想起冷老师于我的帮助……

作为阿湖中学读书会负责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我正和年轻教师一起阅读、写作,走在乡村教育美丽图景的绘制之路上。

出走:书写一部乡村教师的百年历史

这是一次灵魂的出走,一次富含诗意的追逐,一次前途未知的冒险,其中的每一个脚步,每一次驻足,都不是背叛或逃离,而是深情的凝视和真诚的拥抱。

站在乡村校园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写一部中国教育的历史。讲述百年风云中,乡村教师的生与死、乐与苦、歌与泪、梦想与坚守、成功與挫折、软弱与坚强,展示苦难时的思索,描绘挣扎时的奋进,勾勒孱弱躯体中那挺直的脊梁,让历史记住,属于当代,也必然光耀万代的乡村教育人。这是我永不变换的生命梦想。

为了实现梦想,近几年,我几乎放下了所有教育短章的写作,开始了纯粹意义上的长篇书写。不管梦想能否实现,重要的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一句,一句认真修改。

创作源于《没有赢家的“战争”》中的那一巴掌,意在歌咏教师的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牺牲。我让小说故事发生在南山镇,北水县,东州市,西府省。如此命名,只是想说,中国乡村的每一片土地,都是我书写的场域。人物类型化而个性化:有外敌入侵时拒绝逃离故土,几乎被灭门的孔校长一家,有立功不言、受辱不争的朱校长,以及他们的后代,谨慎工作却动手打了学生一巴掌的孔老师、勤勉做事又浑身傲骨的朱老师;有弃教抗日的共和国大校王教员和国民党将军吴教员,有舌战群儒、心系建设的冷老师,有在职称中挣扎的李老师,更有死后依然实践教育理想,努力化腐朽为神奇的孟老师、陈老师;有乡村学校里走出来的教育局长,有以权谋利却没有放弃底线的中学校长,有在各色人物中间行走的教育局科员,有眼里揉不得沙子,为了正义和良知“群殴”同行的名优教师……这些人物,有的实有其人,有的出于想象,有的已经长眠,有的就活在当下。而不管生于何时,居于何地,行于何境,他们都用自己的热血和激情,书写着各自的教育人生,谱写着乡村教育的宏大诗篇。

兼顾写作和教学是辛苦的。那些看似无生命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所迸射出来的美感,不光消解不适,消除疲惫,更会让我的心充盈着快乐。用魔幻而又现实的笔法,书写乡村教师奉献与情怀、努力与担当,展现地含西东、人有北南的几代教育人的坚守与执着、大爱与深情,正是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书写了教育史诗中不是最华丽,却是最质朴的篇章。同时,我发现那些人物教会了我认识生活,理解生命,在困境里追寻理想,在苦难中保持乐观,在乡村里放眼看世界……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