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关照的说明文教学

2022-05-30 10:48韦伟赵梦娜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石拱桥苏州园林说明文

韦伟 赵梦娜

摘要从“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情境与任务”和“学习资源”三个维度设计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过程是基于文体关照的整合学习。与此同时,在“教学反思”方面提出“教学根基是言语内容”“教学生命是言语形式”“教学终极是言语表达”和“教学价值是“形式即内容””。

关键词文体说明文教学内容形式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四篇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和《梦回繁华》。从言语内容上看,它们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和性质等做了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从言语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体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经典范本。因此,从文体特征的视角教学本单元的说明文,是遵循说明文体思维的有效方式。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既要提炼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分清说明文的支撑材料。既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周密,也要触摸说明文思维的条理和严谨。既要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也要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既要学会阅读“说明文”这一认知图式,也要学会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2.学习内容

一方面,学生要透过说明文作者的述说与介绍,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原理,理解科学道理,认清科学事物,接受科学教育。[211另一方面,学生要理解说明文所承受的说明知识是按照文章的体式特征而排布的,细致思量说明文中的某些知识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传递给读者。3]

二、学习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中国石拱桥》高屋建瓴地展示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专业知识;《苏州园林》深刻具体地从多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生活习性与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典雅蕴藉地诠释《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作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都具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语篇特征。阅读文章之后,你觉得哪篇最吸引人的眼球?吸睛原因表现在哪里方面?

2.学习任务(6课时)

【任务一】言说吸睛特征的文本内容(2课时)(1)检查预习:扼要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1课时)

课前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要求采用浏览的方式阅读,完成预习单(如表1)。按照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说明的?②请用课文原句回答,其说明对象有着怎样的说明特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逐一回答问题,如果交流过程中回答有偏差,可稍作提示或請学生补充,同时屏显。这种合理统筹课内外时间的好处在于:学生预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自觉梳理相关知识;教者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核对和答疑,精准把握学情,进而更好地展开后续学习。

(2)展示成果:区分结论与材料及其关系(1课时)

在上述环节之后,选择同一文本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如何从文章中提炼有用信息”这一话题再次阅读文本,采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厘清何是事实叙述,何是支撑事实的解释。待准备好后,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辩驳与补充。

例如,《蝉》的“蝉的地穴”部分说明了蝉的幼虫的地下生活和脱壳过程,其中前7段是支撑前者的材料,后四段是充实后者的内容。但有人质疑:第7段和第4段重复。原来,虽然使用同一知识,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第7段写蝉把烂泥塞进罅隙时身体粘泥,而第4段写蝉自身制造灰泥,共同为说明“蝉在地下的生活状态”而服务。

【任务二】演绎文本吸睛的呈现方式(4课时)(1)绘制导图:建构具体文本的结构图式(1课时)经由“任务一”对文本内容的细致梳理之后,学生对其结构思路也有了一定了解。此时,学生用思维导图将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呈现和物化,然后小组交流,看所画的图表文字是否符合文本的行文结构,是否贴合“这一篇”的个性,是否能够体现其中的思路和逻辑。在互评和内省中,学生对文本信息深度加工的思维能力得以切实训练。

例如,有学生在画好《苏州园林》的思维导图(如图1)之后,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总体特征,作者先从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四个方面加以突出,又从配置、色彩和门窗三个角度简单介绍。可见,文章前后两部分有主次之分,各有侧重,笔墨不均。

(2)品味语言:“科学性”与“文艺性”的交融(2课时)

如果说绘制思维导图是对文本的宏观把控,那么选择思维导图中的小分支进行评点批注的阅读则是微观上的“雕琢”。学生细读文章的具体内容,通过揣摩说明顺序安排、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科学性;通过品析生动的描写和语言,体会文章的文学性。[4]

例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选自《梦回繁华》第3段)巧用打比方,以乐喻画,以简驭繁,是“科学性”的体现。同时,这也生动地说明了随着观赏视域的转移,画卷中的场景愈发变得繁华,文学气息呼之欲出。

(3)借鉴写法:抉择承载表达的言语形式(1课时)

学生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做好写作准备,即根据写作要求准备写作素材。学生根据收集好的素材,进行一场小型的“头脑风暴”:快速在白纸上列举出各项特征,然后筛选、分类和归纳,确定自己深入研究的角度。如何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呢?如何抓住事物的鲜明特征进行说明表达呢?有学生在第①题的写作训练中注意到《中国石拱桥》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和宽,再分别介绍大拱、小拱和拱圈的行文顺序,即茅以升“符合真实逻辑顺序”的技法;也有学生在第②题的写作训练中注意到《蝉》分别从“产卵过程”“卵孵化”和“幼虫落地”三个方面介绍“蝉的卵”,即法布尔“经过多次观察”的策略。

①以家乡富有特色的建筑为说明对象,抓住它的特征,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性介绍给外来旅客。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从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说明其特征,不少于500字。三、学习资源

1.基本资源

(1)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等文本。

(2)补充《扇子》《看云识天气》《松鼠》《奇妙的克隆》等文本。

2.拓展资源

(1)安德烈·戈尔内赫《形式论:从结构到文本及其界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2)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出版。

(3)亨利·法布尔《昆虫记》,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

(4)毛宁《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四、教学反思

1.言语内容:说明文本教学的原始根基

在言语作品中,言语内容是言语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语形式则是承载、体现和包装其思想情感的凭借。即便是我们接受言语作品时,在大脑中第一时间形成便是言语内容,即“作品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然后再去思考、分析和探索表现这些内容的言语组织或外在形式。说明文本的教学更是如此,“已知者给未知者讲解专门知识”[2]8的文体本质决定着言语内容是其教学的根基,昭示着最为原始的蓬勃生命力。阅读《中国石拱桥》,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从而激发对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豪感;阅读《苏州园林》,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卓绝的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美好情感;阅读《蝉》,就要引导学生把握蝉的特点、习性以及作者对此的情感,从而感受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的科学精神;阅读《梦回繁华》,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呈现的丰富内容,进而体味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假象和隐忧情绪。如此说来,言语内容是基础,是原点,是根本。

2.言语形式:说明文本教学的生命脉搏

与其他学科重在教学“说了什么”不同的是,语文学科重在教学“怎么去说”,即“如何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依据言语形式而展开的说明文本教学,是“由内容理解、分析和感悟引向对形式的研读、品析、借鉴和运用”的动态过程,是“促进学生选用正确的、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的有效训练,是切中当下说明文本教学“缺情少趣”等弊病的科学药方。倘若不体会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举例说明,学生怎么能理解《中國石拱桥》单写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原因;倘若不抓住中心句梳理文脉,学生怎么能理解《苏州园林》的结构之美和语言之美;倘若不分析体验表达上的“故事性”和“拟人化”,学生怎么能理解《蝉》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立场;倘若不明白说明方法的运用取决于说明意图的需要,学生怎么能理解《梦回繁华》“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由此观之,唯有把准了“说明文本教学要高度关注言语形式”这条脉,语文课堂才会生机无限。

3.言语表达:说明文本教学的“华丽转身”

如果说提取言语内容是基础,感知言语形式是重心,那么引导学生掌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则是说明文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内容一形式一表达”的循序渐进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从“困境重重”到“突围超越”的转变。透过言语内容的迷障,深入言语形式的内理,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用的精妙,可实现言语表达。实际上,那些选入统编教材的说明文本因其“文质兼美”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借鉴、积累和规范的言语范式。譬如说,《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的写作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苏州园林》综合运用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蝉》在表达方式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进行综合介绍;《梦回繁华》在说明时多用诸如“疏林薄雾”“握篙盘索”“沉檀香料”等典雅蕴藉的四字短语。所以说,学生收获言语积累,实现言语迁移,学会言语表达,最终形成语用能力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4.形式即内容:说明文本教学的价值取向

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了言语内容。说明文本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在文本内容的提取与梳理,而在怎样说明与呈现内容。质言之,“形式即内容”。一方面,“形式即内容”是说明文本教学的总体特点。用“说明文”的方式教学“说明文”就是紧扣说明文本的体式风貌和认知图式,确定合宜恰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因此,探讨作者在言语作品中如何介绍事物、解说事理、阐释问题才是“形式即内容”的最好说明。另一方面,“形式即内容”是本单元整体教学的本质特点。为达成单元目标而重新整合的全新整体是“单元整体课程”的重要理念,其内容与形式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同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从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这两个途径出发是重构本单元教学的新型课程形态。总之,说明文本的阅读教学切莫单把言语内容当作重点,言语形式也应一并重视。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主编.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65.

[2]张良田.重新审视说明文的教学价值[J].语文建设,2019(1).

[3]孙志满.说明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文体观照[J].语文建设,2019(1):44.

[4]黄本荣.例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教学——《梦回繁华》教学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10):15.

[5]刘仁增.语言形式教学应重“内容”轻“形式”[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10):26.

[作者通联:韦伟,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赵梦娜,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猜你喜欢
石拱桥苏州园林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石拱桥维修加固施工方法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小跨径石拱桥实用加固方法研究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