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而不闲“静”而非静

2022-05-30 18:29赖婷婷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

赖婷婷

摘要“朝花夕拾”,看似是鲁迅的闲散之举,如其小引中所说的“寻出闲静”。然而,笔者从越文化视角探究,发现了其“闲静”中深藏的独特性。十篇散文内容上多以绍兴为背景,包含了成长中的温馨回忆与苦难烙印。思想上,由于受越地务实、疾虚妄的先民精神和自由野性的文化土壤的浸润,鲁迅于记叙中时而展现出战斗的姿态,愤而直指“正人君子”的可憎面目;时而表现对文化的求索,反叛封建文化,追寻鲜活进步的思想,重重意蕴中彰显出鲁迅为文之深长,为人之深刻。

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越文化

鲁迅作品以其经典性进入中国文化的血脉,其中《朝花夕拾》作为唯一一部散文集,有着非凡的意义。鲁迅在此书小引中写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其中的“闲静”,可成为全书的书眼。其写作目的看似是远离社会的逍遥之态,是人生失意后投入回忆的自我调节。

然而,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为其文字作了一定注解:“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此文虽写于1933年,距创作《朝花夕拾》已有七八年之久,且明确针对小品文,但小品文实属散文中的一种。这种看法也并不是其文字观念的转向,而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自我风格的宣告,给了研究者探究其文的一个方向。因而,鲁迅在此书中所寻觅的“闲静”极有可能不同于中国传统闲适文化中对现实人生的不介入。据此,本文意在借助故土视角,从越文化维度分析其“闲静”的内涵,挖掘越地文化对鲁迅精神、思想的濡染。

一、故土情结与苦乐回忆

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乃是文学研究的核心。(2)何为集体无意识?是个体未意识到的,来自遗传的,由人类千百万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普遍性意识。而土地原型,则是集体无意识的典型代表。人类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土地培植了人类的文化之根,于无形中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毋庸置疑,人类对自己出生、成长的故土有着无限的眷恋。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增强,人与土地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因而乡土情结在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中扎根得尤为深厚。且在工业化过程中,自然传统的宗法社会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了冲击,这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与精神漂泊感。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与社会现实的挤压下,鲁迅任其思想溯洄到童年记忆中去寻求心灵的休憩,作下了《朝花夕拾》一书,他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想的蛊惑……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确然,鲁迅在书中回忆了故乡美好的风物与人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以精细的笔墨勾画了百草园,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叫天子等自然之物的融合展现了绍兴水乡的优美景致,再现出儿时的无限乐趣。《五猖会》《无常》中描写了故乡的民俗——迎神赛会,而此种热闹的仪仗多是孩童的玩耍之地。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了从小照顾他的女工——长妈妈,虽抱怨阿长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也对她踏死“我”的隐鼠耿耿于怀;但其更置笔力于她为“我”买了《山海经》,在怀念中活现出一位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鲁迅于此些文字中复活了故土绍兴的种种记忆,且这些温馨回忆从未离开过他的心怀。可以说,鲁迅通过对自我成长道路的回顾,谱写了一曲人生的“安魂曲”,即“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3]

然而,在故土的回忆中,温馨只是一部分,生命历程中的荆棘亦时时刺痛着鲁迅的神经。《父亲的病》和《琐记》记叙了父亲的死亡。“我”与一位名医周旋两年,而父亲的病并无好转,于是这位名医推荐了陈莲河,其药引更为奇特:蟋蟀一对,要原配;败鼓皮丸(后遭到鲁迅对封建中医的严厉批判),但依旧不奏效,转而告知前世或许有冤愆,须找人看看,而父亲终是断气了。此病的背后包孕了一场巨大的家庭变故。1892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祖父周福清丁忧归家。翌年恰逢乡试,主考殷如璋与周福清是同科取中的进士。亲友有去应试的,便托周福清去向主考行贿以求中举,而此事不慎败露,周福清被判处斩,鲁迅父亲周伯宜也被牵连。因此事,鲁迅一家的地位一落千丈,鲁迅从此寄居亲戚处,过了一段“求乞者”的生活。父亲的心情随之阴郁暴躁,身体忧伤成疾,而后离世。在落魄的日子里,少年鲁迅作为长子,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这种创伤性体验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从中体会到了金钱权势下的炎凉世态,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他后来回忆说:“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当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化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由此可见,缺失性的成长影响了鲁迅看待社会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在新旧交替的革命年代,他更易看到社会的痼疾与国民的劣根性,更倾向于用锋芒的笔触去揭开社会的伤疤,戳破人们的迷梦。正如童庆炳所说的“缺失、不幸、苦难的经验其外在的形态对人们的心理器官具有阻拒性,它不会给人们轻易带来快感,但却具有一种吸引力,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表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的真实而深封的人生意味。而且在沉思中,人将变得更敏锐、更聪慧。”5因此,从高峰跌入谷底的经历,加速了鲁迅的成长,加深了其思想的厚度。

在《朝花夕拾》随性叙述中,温馨的往事回眸与疼痛的成长经历构成了鲁迅忆事的双重变奏。46岁的他,彼时被风刀霜剑的社会严相逼,退身回望故乡,以求精神的宽慰,在此种有距离的时空交错中抒发了对故土绍兴魂牵梦萦的思念,于所求的“闲静”中带上了苍凉的温馨与含泪的微笑。

二、先民的战斗秉性与新旧的勾连

根据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的“海侵理论”,今天的宁绍平原曾发生过三次海进海退。距今7000至6000年前达到海进高潮,越人被迫大规模迁移,南部会稽山成为越人聚居的中心。相比于平原,会稽山的生存环境恶劣,水土资源贫乏。为了生存,越人不得不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他们“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以给食”。在开辟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越人形成了踏实创业,崇实疾妄的品性。誠如丹纳谈到日耳曼族来到尼德兰时说:“为了要生存,要有得住,有得吃……他们没有时间想到旁的事情,只顾着实际和实用的问题。6这种原初的性格基因无疑会渗透、延续到后代越民的骨子中。

越王勾践图强雪耻的壮举积累在脚踏实地的艰辛谋划中;东汉王充的《论衡》高举唯物理性的大旗——“黜虚妄之论,正世俗之谬”;后来的浙东学派亦主张经世致用。因而,鲁迅的“闲静”散文,不同于周作人、梁实秋谈艺术、谈吃食等的悠闲小品文,他的文字务时事——与社会现实联系,为社会斗争服务。

此外,越人从安居的宁绍平原进入会稽山区,三千年的刀耕火种中挺起的是刚强的生命脊梁。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终兴越灭吴,在忍辱负重中显示了生命的坚韧。因而,硬气与韧性在沧海桑田中成了越文化的精神核心,越地中心绍兴便多出“硬气”人物,魏晋嵇康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毅然拒绝山涛推荐,愤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明朝王思任怒斥奸相马士英,拒不降清,绝食而亡;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秋瑾打破封建枷锁反抗清廷……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糅合着硬与韧特质的抗争精神延续到了鲁迅身上。

1925年,“女师大风潮”事件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的正义斗争被免除金事职务。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抨击段祺瑞政府,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却遭到顾颉刚等人的排挤,后于12月辞职。在此期间,他作下了这十篇散文。在“旧事”与“重提”、“朝”与“夕”的时空错位中展现了鲁迅心灵的辗转,他于回忆中投射了当下的社会阴影,融合进当下的人生情绪,由此形成了新旧的勾连,也构建了他不同于传统世俗的闲静之笔。

鲁迅在《狗·猫·鼠》一篇中,多处运用犀利的杂文笔法,隐射当时的人与事。针对“正人君子”之流,鲁迅嘲讽他们散布流言,表达了对像猫一般“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之人的憎恶与批判。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长妈妈的“切切察察”很讨厌,总疑心家中的小风波与这些“切切察察”有关系。而这种厌恶正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说三道四,蜚短流长之人。《琐记》中说实话的沈四太太是不讨喜的,“伪君子”衍太太成了孩童的喜爱者;而实则诸人“拥戴”的衍太太是流言的来源,以至鲁迅说“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批判,如锐利的匕首直刺陈西滢等人的胸膛。同时也正“因了积久的经验”,发现活的“正人君子”只能骗鸟,且这阳间维持的“公理”是如此无理,鲁迅便在《无常》中喊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是鲁迅对当时黑暗现实强有力的揭露与控诉。

毛泽东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种性格使得鲁迅在本意寻求休憩的散文中,依然喷涌斗争的话语,力图揭开敌人的虚伪面目。但他的战斗不是蛮干,他的硬气不乏婉曲,《柔石日记》中记录着鲁迅说的一句话:“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也不要紧;第二,我们要强韧地慢慢地走下去。”在大多时候,出于对黑暗、反动势力的激愤,出于排旧促新的革命责任,鲁迅执着地运用文字这一武器来战斗。当他委实感到沉重和痛苦时,他便向故土回眸了一番;除了《狗·猫·鼠》一文战斗性鲜明,其余九篇多以当下心境为隐秘的背景,适时讽刺现实,主要还以追怀旧人旧事为主,在散漫的回忆中获得生命的喘息,储备力量以待再战。因而,一部《朝花夕拾》是鲁迅品格中刚与韧绝妙组合的展现,积淀了其生存的智慧。

可见,鲁迅身上较为明显地秉承了越地求实疾妄、敢于抗争、善于斗争的民风。受此特质的浸染,他在“夕拾”的回忆中有时不由自主地挺立在现实的大幕前控诉敌人,使其闲静的追求与精神的停歇中带上了求实的宣言与战斗的呼号。

三、“嵇康气”的文化求索与时代的缩影

越地环境闭锁,远离中原,长期处于周公礼乐中的教化圈外。那么由于早期教化的缺失,越人保留了自由的思维和自然的性格。这种野性率真的文化空气极有利于非正统、反独尊思想的产生,并呼唤有异端思想、反传统礼俗之士的出现。史实有力印证了这一点:抨击谶纬之学的王充,“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蔑视世俗的徐渭等等,皆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物。

其中,对鲁迅而言,影响颇深的是嵇康。杨义称鲁迅身上有着“嵇康气”。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易代之世,是一个战争频仍、政治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学自觉的时代。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同为易代,政局混乱,文化革新,文学革命……在这种惊人的历史相似性中,鲁迅对嵇康不能不说有着惺惺相惜之情。自1913年始,鲁迅校勘《嵇康集》,其在嵇康身上源源不断地吸取着养料。有学者研究:“魏晋著述可谓深埋在封建正统思想下的“火药筒”,一经发现并“点燃”,对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颠覆性的“爆破力'。”而这个“火药筒”中极具爆破力的便是嵇康。

随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封建腐朽的文化做了彻底而激烈的反叛。《二十四孝图》中开篇疾呼:“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而诅咒的渊源是抱怨可供中国孩子阅读的书籍过少,只要是“略有图画的本子”,便是被禁止的。儿时的鲁迅,能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玉历钞传》,后得到长辈所赠的《二十四孝图》,当他请人讲完二十四个故事后,文中写道“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而这绝望则是对当时社会所宣扬的孝道无望。其中,“老莱娱亲”与“郭巨埋儿”完全是违背人情人性去遵从畸形乃至变态的“孝”。但令人深思的是,当时社会传给下一代子孙的竟是此种文化。《五猖会》涉及的是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父亲的病》借几位“名医”的行医方式显示了传统封建中医对生命的戕害。

在此些篇章中,鲁迅所聚焦的虽只是一个小乡镇,但其所牵连、呈现的却是整个乡土中国的真实面目。因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个人不仅是自己,一个“我”的背后联系的是无数的人与无数的事,乃至整个时代。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宣称,讲述“自己”就是讲述一个时代,他说道:“我从未把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致醉心于非把自己的生平历史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地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曾發生过的许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难和考察。”8因此,我们在鲁迅旧事重提的故土及其人物中,可逐字逐句地探知到鲁迅对国民精神的洞察与剖析,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求索。

鲁迅生于一八八一年,在他成长的前二十几年,中国正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彼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几千年的华夏古国行走至此,已成为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中国”。绍兴在新旧革命中固守着“老派”作风,且这样的乡镇并不是个别,而是当时中国大多数农村的现状。因此,鲁迅笔下的绍兴可以说是“老中国”的缩影。经历过家庭变故,思想成熟,眼光锐利的鲁迅,深刻认知到某些历史、某些文化具有“吃人”的本质。学习并汲取了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他,转而推崇、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渴望着《天演论》中能进化演变的社会形态的实现。

在《朝花夕拾》闲静的记录中,树立起的是鲁迅独立思考、不断求索的理性精神与批判精神。此外,正是基于童年经历,他写出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风筝》等文,对人的“天性”进行阐释,对自然的个性附上注脚,对伪善的忠孝作了颠覆;且他对以无常为代表的阴间世界的喜爱与回归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强力反拨,试图用可爱的鬼神世界來嘲讽阳间公理的“遥遥茫茫”。

在心理学上,回忆不仅仅是过去经验的浮现与记忆的持存,它实际上是一种有情感心理趋向的选择行为。在现实的包围与心灵的伤痛中,旧事重提,“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鲁迅不能够。于内容上,他虽以温情的姿态叙说了故乡的风土景致、人性的淳朴善良以及此些带给他的精神安慰,但他仍以并不闲静的笔调透出对社会、人生的忧叹与疾呼。于思想上,“硬气”的鲁迅在文中不仅时时展现出越地先民身上留传下来的务实与抗争精神,以坚韧的秉性直面生命的霜雪;还以深邃的目光透视了“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以独立叛逆的“嵇康气”呼唤了“人”的独立与文化的重生。一部《朝花夕拾》便以如此广博而丰厚的意蕴诞生了其“闲静”的独特性,呈现出越文化背景下鲁迅思想的高深与为人的深刻。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76.

[2](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7:53.

[3]王晓初.“思乡的蛊惑”:《朝花夕拾》及其他——论鲁迅的“第二次绝望”与思想的发展[J].学术月刊,2008(40):101.

[4]林楚君.鲁迅热切关怀文艺青年[Z].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4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5]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

[6][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62.

[7]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99.

[8](奥)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1.

[9]王晓初.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4.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科学中学]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鲁迅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