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22-05-30 18:28张丽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张丽霞

内容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向来密不可分,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承载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信息,作为一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古代汉语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和文化素养的教育,不但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甄别,而且需要恰切的教学实现路径,并需要配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诉求与文化底蕴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制。

关键词:古代汉语 传统文化 考核评价 课程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该语言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的影子。古代汉语虽然是一门语言课,但是当我们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它时,却可以看到我们先民的深邃思想与行为认知,探寻到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化。可以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古代汉语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古代汉语课程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守好古代汉语的“责任田”需要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学策略、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与探索。

一.从文化视角梳理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是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老学科,历代学者对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从未曾间断,针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更是成果斐然。目前古代汉语教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特点是文选、常用词、通论相互结合交叉编排。这种编排方式其实比较全面的反映出了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即文选、通论、常用词三个方面。下面就从文化视角谈谈对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的具体方法。

1.对文选文化內容的梳理

文选学习是古代汉语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尤以先秦文选为主。尽管古代汉语的学习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水平,文选的教学却不能仅仅集中于语言文字知识的讲解。单纯的语言知识不但无法形成生动开放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无法全面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文化传承的深层课程目标。在文选讲解中,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塑造与文化素养的教育。

以《左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在对该文选的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教学内容以外,还需要对文选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文化内容进行梳理。下面将其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整理如下表:

对文选中文化内容的全面梳理并善加利用,在充实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无疑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值得提出的是,还需要对涉及的文化内容进行甄别,结合教学时间、语言本体知识教学内容与文化教学内容的整体构建进行全面衡量。以我们从《郑伯克段于鄢》中梳理出来的文化内容看,就并不需要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对“京”的解释以及为何王朝都城被称为“京城”,鉴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代语言的密切联系及内容深度,可以将其作为课下探究性活动进行安排。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钻研探究的学习习惯。

2.对通论内容的梳理

总体上讲古代汉语的通论内容基本包括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三个大的方向。文字、词汇、语法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较之文选更为细腻、隐晦,这就需要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例证的选取,并注重对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引。

以词义的引申发展为例,我们可以采用“监——鉴——镜”,这组我们汉民族从古到今用来表示镜子的词语作为例证。“监”古文字写作“ ”像一个人张大眼睛看水盆中自己的脸,文字本身记录了古人以水为镜的史实。而随着青铜器的诞生,人们开始打磨铜器作为镜子,铜镜就产生了。青铜在古代被称为金,所以记录镜子的词写法发生了变化,文字写作“鉴”。铜镜需要打磨,所以古代有专门磨镜子的人。唐人小说中,聂隐娘嫁给了磨镜子的人,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段历史,可能很难理解,什么是磨镜子的人。再后来我们的镜子成为了用水银这种金属进行镀造,所以文字变为一个形声字“镜”。这个例证在明确词义发展变化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方向给予一个导引。

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别样的方式记录着文化的变迁,这种记录隐晦、质朴、客观,同时妙趣横生,对相关例证的妥善利用在给古代汉语课堂带来生机的同时也会拓宽学生的学习的文化视野。

3.对常用词的梳理

一般而言,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会以独立的课时来进行常用词的讲解,往往是结合着文选教学进行,但对常用词的文化梳理却十分必要。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专门编排整理了常用词的意义,其中涉及到一些文化内容的介绍,但是相关内容并不丰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文选内容,将其中涉及到的常用词以及其后隐含的文化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会为文选和通论的文化梳理提供有力支撑。以常用词“姑”为例,除了表示“姑且”这一意义以外,“姑”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称谓,可指称多种身份:父亲的姐妹、丈夫的母亲、丈夫的姐妹、妇女的通称。在“姑”所表示的这许多身份中,其中“父亲的姐妹”与“丈夫的母亲”这两个身份很值得推敲,姑表亲式的婚姻正好能将这两种身份融合起来。一个女孩子嫁给了自己姑姑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表哥,自己的姑母也就成为了自己的婆婆。姑表亲这样的婚姻形式的广泛存在,使得“婆婆”作为“姑”字的一个意义固定下来。在这个常用词的多个意义后面隐含着中国的传统的婚姻习俗。诸如这样的词义文化的介绍与传承,是古代汉语润物无声地发挥其文化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二.古代汉语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索

基于古代汉语的课程特点与OBE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性、实践性与学生的参与性至关重要。现代学生的特点是不喜欢学而无用、脱离现实的东西。为了适应这样的实际情况,古代汉语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探求。下面仅从课堂讲授、课下活动两个方面对古代汉语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1.课堂讲授中的巧妙引入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水平;而且需要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文化自信。这就决定了古代汉语的课堂不是单一的语言课堂,语言的传承与学习要与文化的传承与学习结合进行。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引入编排传统文化内容。

所谓文化内容的“合理编排”是指:其一,不可喧宾夺主,将语言课讲成了文学课、文化课;其二,注重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引入的课程思政意义;其三,注意时间安排,以有效时序实现文化引导。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文章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比较庞杂:晋灵公的生平、谥号的介绍、赵盾的背景、“妇”中的女性地位、“藏獒”叫法的原因、古代的饮酒礼仪、史家的记事原则、古代君臣礼等。当然这些文化内容与语言知识比起来要生动得多,但在具体教学中却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氛围而忽视了语言本体知识,这就需要确立一主一辅的位置关系,以语言知识为主,以文化知识为辅。

对《晋灵公不君》中的文化内容,我们从能够有效辅助语言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密切相连、具有古今文化传承特点、能够带给学生正向引导,有助于文化品性塑造、课堂时间的合理穿插等角度综合衡量,甄选出赵盾的背景、“藏獒”叫法的原因、史家的记事原则这样三点。“赵盾的背景”介绍有助于对全篇内容的理解、“藏獒”缘起的介绍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的古今传承观念、“史家的记事原则”教会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与责任意识,强调了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同时从文选全篇考虑,文选开篇不久既有“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这个句子,此处引入“赵盾的背景”介绍,文选中间部分“公嗾夫獒焉。”引入“藏獒”缘起的介绍,文选接近结尾“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引入史家的记事原则的文化内容。三个内容的引入时间分布较稳匀称,有助于在整个课堂形成语言与文化的交叉相容性教学。

2.课下活动中的合理设计

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必然收效甚微。如何将学习延伸于课外,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外活动或者课下作业布置的形式问题,更需要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方向的引导。刘昀说“课程思政的运行模式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超越传统的物理课堂,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和日常生活中去……”

从兴趣的角度讲,主题性的课本剧的线下拍摄和针对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演练都是不错的方式。如随着穿越剧的盛行,配合以“我穿越了”的课本剧改编拍摄,并进行线上的点评投票,学生在充分领会文选内容与相关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编排演。这样的内容布置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乔装改扮”的作业会让学生没有负担,却多了一份学习古代汉语的乐趣。教学演练是提高学生从教技能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配合初高中课本篇目,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文言文篇目进行小组合作备课、讲课,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通过小组备课还有助于培養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从方向引导的角度讲,模拟科研课题立项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知识体系的科研项目选题,由学生自行组成课题组进行申报,教师进行遴选,给予立项。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学生的知识层次,建议科研重点集中于材料的整理收集,而不是成果推出;对于学生课题的立项要配合相应的成绩奖励,可以在结课时予以适当的加分;对于立项成功的课题要注重最后的验收评级,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和评价。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考评机制

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支撑,需要以评价体系的优化促进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优化问题。一方面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课程目标的权重与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关系矩阵的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则需要通过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的评价。

所谓“非标准化评价”,是指在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过程中,强调考核方式的创新性与开放性,不能将答案固定为一个标准,限制了学生能力展示的空间。举例来说,古代汉语试题中必定涉及一些文选翻译类型,如果考核中将试题设计为,给出一段文选要求学生进行翻译,这样答案就是标准化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测试会引导学生更注重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而忽视了从基础知识出发培养教学转化能力。与之相对,非标准化命题,同样基于文选翻译知识的考核,如果将题目设定为,针对一段中学课本中或者教师选定的比较适合教学的文选,要求学生在理解文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命题答案就是非标准化的。学生想要进行完善的教学设计就必然离不开对文选意义的全面掌握,这样的设计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通过考核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的“学以致用”。

所谓“综合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集中于单一的一次成绩,应该结合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比如从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知识转化水平、创新程度等方面建立评分标准,并在整个学习中形成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成绩百分比的形式,建立积累得分的体制,将学期内的过程性分数累加期末成绩形成最终考核成绩。

以评促学,合理有效的学习考评机制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量,也是对教师教学方向、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

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既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与责任,也有文化传承的资源与条件。对其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不仅需要从语言本体知识的角度进行考虑,也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文化与语言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相辅相成、交互融合,既是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古代汉语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主观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8(11):25.

[2]刘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刍议[J].汉字文化,2021,(3):42.

[3]尚晓菲.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2,(12).

[4]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5]廖荣娟.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评《古代汉语(第一册·校订重排本)》[J].新闻爱好者,2021,(2).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传统文化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ZX21256)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