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基层爱国卫生运动实施路径探讨

2022-05-30 18:37罗西覃世龙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实施路径

罗西 覃世龙

摘要: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实践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预防疾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持续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需求,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文章基于爱国卫生运动与生俱有的“社会治理”属性,从基层社会治理的视角探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明晰爱国卫生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开展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爱国卫生运动;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罗西,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项目部;覃世龙,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项目部主任。(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10-0101-04

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实践活动,以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预防和减少疾病、提高全民文明卫生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创新爱国卫生工作方式方法。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正视爱国卫生运动的价值,持续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本文着眼于爱国卫生运动与生俱有的“社会治理”属性,以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點,探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路径。

一、爱国卫生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医疗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健康面临着鼠疫、霍乱、疟疾等传染病的巨大威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扭转战场上的败局,美国在朝鲜战场及中朝边境发动“细菌战”,大量投放带毒虫,我国军民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健康威胁。为保家卫国,粉碎美国细菌战阴谋,1952年初党和政府将群众性的卫生运动与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全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以“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拉开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序幕[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我国主要围绕除“四害”、讲卫生、整治环境、“两管五改”(管理饮水、管理粪便和改良厨房、水井、厕所、畜圈和卫生环境)等重点工作,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改善和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推动形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控制鼠疫、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大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改革开放后,爱国卫生运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助力培育形成良好社会新风尚,同时在全国大力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持续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卫生运动逐步从环境卫生治理转向对社会全面健康的管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依托健康城镇建设、卫生城镇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等载体,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各地广泛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群防群控要求,启动开展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倡导活动,引导群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筑牢了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为我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和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顾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爱国卫生运动早在起源之初,就具有鲜明的特性:爱国卫生运动始终紧紧锚定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工作目标,结合实际国情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爱国卫生运动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实现工作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情的变化,爱国卫生运动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困境。一是工作内涵创新不足。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病、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健康面临着传染病频发和慢性病高发的双重威胁,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不断增强,爱国卫生运动如何紧贴“健康中国”战略,秉承“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满足群众对健康多元化的诉求,是当前爱国卫生运动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是参与主体逐渐单一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以誓师大会、评比先进等形式,广泛宣传爱国卫生运动[2],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工人、农民甚至是学生群体,都热情高涨地投身于爱国卫生运动中,是早期爱国卫生运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公民个体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运动式”的工作方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获得群众的认同,爱国卫生工作逐渐演变成只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的现象,爱国卫生运动参与主体趋向“单一化”,“人民群众”这一最大的参与主体则逐渐边缘化。

二、基层社会治理与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在关联

基层社会治理指的是对基层的社会领域中公共问题的管控和处理,它既是对国家基层进行社会治理,也是在基层进行社会治理。[3]从基层社会治理视角探讨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源于两者较高的契合点。

(一)工作目标一致

7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一直致力于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改造,与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相抗衡,与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作斗争。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提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与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社会治理强调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式的综合化,是多个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形成公共事务的共治状态[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指导原则。爱国卫生运动与社会治理的目标高度一致。

(二)工作内容同质

纵观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历程,实质就是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爱国卫生运动自起源之初就已经蕴含了“社会治理”的属性,是国家开展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5]。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反细菌战,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除“四害”、改水改厕,到90年代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厕所革命等,爱国卫生运动始终紧紧嵌入国家治理活动中。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中国政府颁发的“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就是对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参与社会治理取得历史成就的高度肯定。

(三)实施路径一致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织形式,群众参与是爱国卫生运动发展的原动力。与爱国卫生运动相同,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终落脚点,群众的参与度是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的助推器。群众路线是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实施路径。

三、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保障要求

(一)夯实组织基础

当前爱国卫生管理部门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现状,机构萎缩、人员减少但工作职能不断加重,部分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湾)甚至处于“无组织、无人员、无经费”的“三无”境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设要求,建立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联动工作体系,健全村(居)委会下属的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夯实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基础。

(二)丰富工作思路

要结合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新内涵新要求和群众的不同诉求,采取贴近群众生活、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吸引群众参与。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创新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地域、时节、群体、年龄等因素开展多元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服务。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影响评估等工作,加快健康社区、村庄、家庭等建设,筑牢爱国卫生运动的微观基础。

(三)强化法制化保障

法制化是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的根本保障。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完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势必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合作。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要尽快通过立法确定爱国卫生工作的法律地位,明确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要求、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各方职责,规避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中扯皮推诿等现象。

四、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如前文所述,基层社会治理与爱国卫生运动有着较为紧密的内在关联,为从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谁来做”的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企业、民间组织以及群众个体等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都应该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2020年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为观察基层社会治理与爱国卫生运动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也成为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并得到充分肯定。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将社区网格员与爱卫工作人员混合编队,向居民讲解防疫知识,引导居民自己动手,清除房屋前后的垃圾杂物,保持居家环境的整洁,是爱国卫生运动与基层社会治理结合的典型案例。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楼栋长、物业公司、志愿者、小区(村湾)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村湾的防控管控、测温扫码、运送和发放生活物资、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是爱国卫生运动多方主体参与、有效社会动员、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实践,是将中国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具体体现。实践再次证明,多元参与主体是爱国卫生运动焕发强大力量的保证。202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指出,要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构建以基层爱国卫生工作人员为主,以家庭医生、计生专干、专业社会工作者、物业服务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兼职爱国卫生队伍为辅的基层爱国卫生工作主体,明确了基层爱国卫生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也是对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的认同。

(二)“做什么”的问题

爱国卫生运动“做什么”的问题,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是做实做好传统爱国卫生工作。要广泛动员群众定期开展小区(村湾)、房前屋后、楼栋卫生环境清扫,清除卫生死角,清理垃圾杂物。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月、国庆节、春节等重要节假日,组织群众开展“搬家式”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清洁家园,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要传承卫生城镇创建这一爱国卫生运动的“金字招牌”,继续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持续推动开展卫生社区、卫生村、卫生单位、卫生家庭等创建工作,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村庄、进单位、进家庭。二是不断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坚守爱国卫生运动“预防疾病”的初心,秉承“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推动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由单纯的环境卫生整治向全面社会管理的转变,延伸到个体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要倡导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引导群众形成科学合理膳食、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人格心理。要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被证明了行之有效的好习惯、好做法,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贯穿疾病预防全过程,既要总结SARS、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经验教训,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和动员优势,强化监测预警,落实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要求,筑牢传染病防控的防线,也要正视慢性病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健康日益严重的影响。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倡导戒烟限酒、减油减盐、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是时代赋予爱国卫生运动新的内涵之一。

(三)“怎么做”的问题

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卫生运动与生俱来具有爱国主义的价值导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人人都是局内人,“爱国”的意义、内涵更加深化和具体。二是持续发挥党建引领效应。强化党建引领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宝贵经验。固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双报到”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机制,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志愿者服务,通过引领示范带领广大群众共同维护良好的人居环境,普及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倡导文明卫生、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助力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治理在基层落实落地。三是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尊重群众的自主性,通过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村(居)民自治制度,推动群众强化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鼓励群众集思广益,在参与爱国卫生工作中发挥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发明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结语

实践证明,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仍需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发挥作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明晰爱国卫生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破解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困境,更好推动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同时,基于爱国卫生运动与生俱有的“社会治理”属性,通过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开展,筑牢国家社会治理的基础,实现爱国卫生运动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肖爱树.1949~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10(1).

[2]李德全.把爱国卫生运动推向更高的阶段——李德全在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作爱国卫生运动的报告[J].中医杂志,1959(1).

[3]王思斌.新中国70年国家治理格局下的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J].青海社会科学,2019(6).

[4]宋律.健康治理中的群众参与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7).

[5]李洁,高俐.“运动”、“指令”及“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方式的转变——一个国家治理理念转向的解释框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4).

责任编辑:朱婧婧

猜你喜欢
基层社会治理实施路径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党微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