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深度学习 提高核心素养

2022-05-30 18:59刘静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深度课文情境

深度学习指学生在已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学习内容,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受,使学习效率和深度提升一个层次,达到深度学习状态。开展深度学习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自学方法,培养主观能动意识,自觉地进行自我提升。自主学习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科受益,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精讲课文,促进深度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精讲教材内容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基础知识,提升语言建构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将教授内容“掰开揉碎”,以贴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语言进行传授,使学生对基础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精讲教材内容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课文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教学、情境教学、关联教学等方式,带动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列举贴合学生生活场景的实例,让学生将课文情境与生活场景相链接,开展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创设课文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从多元化、多角度进行深化学习、理解,进而展开深度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关联教学,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以课文《匆匆》为例,这是朱自清的一篇关于珍惜时间、感叹时间流逝的散文。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空间联想,产生对时间流逝的宏观感受,设计相关教学环节:请同学们就“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这句话,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由这句话联想到生活中阳光在窗前挪移的场景,并与教师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回忆再具象化,让学生的口头描述更清晰、明确。学生将个人经验与课文情境相融合,可对时间的流逝产生更深度的理解。

二、问题导引,启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这是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语文学习思维的有力手段。在问题设计方面,教师应注意问题的关联性、结合性和开放性。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设计富有不同能力培养理念的问题,助力学生实现能力的精准提升,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教师可以从问题的关联性出发,设计阶梯问题,围绕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自主理解文本内容,形成正确思路。教师可以从问题的结合性出发,为问题设定框架,使学生的思维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避免学生思维发散,偏离主题。教师还可以从培养想象力出发,为学生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开放式问题中展示自我,抒发情感,锻炼想象力,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故事,体现了革命战士舍己为人的精神和亲如兄弟的情感。学生对革命题材的故事理解仅停留在浅表阶段,难以和课文人物产生深度共情,较难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教师为打破此僵局,可设计阶梯问题:本课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年纪?为什么老班长坚持不肯吃鱼呢?你从文中体会到了哪些思想感情?通过简单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中心思想。学生紧跟教师步伐,逐渐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三、任务迁移,引导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学习任务迁移至课后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就要用大量教学时间进行语言铺垫、思路引导、知识巩固、文学常识拓展等内容,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急需教师开辟第二学习空间。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学习效率,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迁移学习任务可以从设计预习任务、巩固任务、实践任务三方面入手。就设计预习任务而言:教师可以将预习活动迁移至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预习内容,对课堂内容建立基础性了解,课前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就设计巩固任务而言: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教师可以将内容迁移至课外,请学生进行定期复习,巩固知识记忆,强化基础知识。就设计实践任务而言:教师可将实践任务设置在课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课堂所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形成有效链接,逐渐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青山不老》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简单的问题: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一段描写老人确实老了,年纪大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在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师通过作业布置,将预习和复习任务迁移至课下,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四、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体验感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有效策略之一。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与情感体验相关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情感洞察能力、文本赏析能力、语境分析能力、共情能力等。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利用信息技术、语言引导、列举生活实例等方面入手。教师可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超越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多元化教学背景,与人物共情。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列举生活实例的方式营造与现实相关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常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穷人》一课,文章赞扬了渔民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差距,所以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穷人》的影視作品片段,通过视频营造学习氛围,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渔民夫妇的生活细节,让学生对贫穷生活产生更加细致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细节体现出渔民夫妇的贫穷呢?丈夫在风暴天气不顾生命危险也要出门打鱼,妻子在家照料五个孩子,用针线补破船帆,可见他们的经济能力不足以买一个新的谋生工具……通过种种情境创设方法,学生对本课故事内容产生深切体会,对主人公产生无限同情,逐渐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容精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理解;还可以以问题为教学导引,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将学习任务迁移,打造课后自主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记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可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文章主旨、人物性格、细微情感的体察更具深度。这些都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刘静(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深度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