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依托农技小院培养乡土人才的内涵、定位与模式

2022-05-30 18:59俞洋洋张润昊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俞洋洋 张润昊

[摘要]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土人才培养目前普遍存在人才供需不匹配、资源获取不对称、激励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农技小院作为具有“服务+培养+转化”功能的创新创业平台,其作用发挥与乡土人才成长要素具有较强的契合度,能有效破解问题,推动乡土人才在振兴乡村过程中发挥作用,使乡土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高职教育;农技小院;乡土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俞洋洋(1987- ),女,湖北襄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张润昊(1974- ),男,湖北南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湖北  襄阳  4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依托‘农技小院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200308,项目主持人:李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104-05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与基础环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当前,我国乡土人才培养已经进入深入推进、巩固基础、提升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展新阶段,但乡土人才开发中存在的“不匹配”“不对称”“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一村多大学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政府项目,立足农技小院建设,创新乡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选育动”乡土人才培养模式,让农技小院成为“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聚集地,成为乡土人才成长培养、实践、成长的策源地,为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一、乡土人才内涵及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乡土人才内涵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部分职业院校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时往往忽视对乡土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对乡士人才的内涵认识不清。本研究认为,乡土人才是指能扎根乡村,拥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品质,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为当地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认可的农村实用人才。其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乡土人才的根本要求,具有技术技能是乡土人才的素质特征,辐射带动是乡土人才的作用发挥。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乡土性”。乡土性即人才来自乡土、热爱乡土生活、能够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并扎根于农村。其优势在于人才与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进而将此情感升华为乡土情怀。此外,乡土人才还能够立足乡村本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与乡土较为匹配。二是具有“技术性”。乡土情怀是乡土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的情感保障,但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工程,需要乡土人才在各自领域里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真正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打破技术封锁。三是“先进性”。乡土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在乡村改革振兴过程中,乡土人才应当带头集聚人才,在带动乡村科教文卫等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乡村治理能力,最终成为集职业道德型人才、职业技术型人才和职业管理型人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二)乡土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人才数量短缺、结构比例失衡,一直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乡土人才开发中普遍存在人才总体数量偏少、专业素质不高、类别不全、作用发挥不明显、辐射带动不强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供需不匹配。一直以来,农村发展存在乡土人才的规格与数量少、素质低的人才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是核心问题。农民的主体性即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为振兴的原动力和成果的享用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在建设乡村中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政府对乡土人才有较高的期待,在资源建设、条件发展以及政策支持上虽有较大投入,但民众反应较为冷淡,扎根乡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选择的状态,在参与乡村振兴事务上存在积极性不足、参与感较差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育体系,乡土人才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对新事物、新技能了解和掌握不够等情况。加上因为农业本身存在利润率长周期性和内在风险较大的特性,以及农村创业更容易遭遇来自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境,无时不刻地考验基层创业者的社会资源储备能力和意志力。

2.资源获取不对称。乡土人才成长过程中存在投入、信息、保障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乡土人才在信息获取方面缺乏各方政策信息获取端口,因此在做出决策时缺乏将多方信息兼容并蓄、整合利用政策红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受农村待遇偏低、成长空间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约,成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部分乡村政府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功利化、人才引进来源单一化、人才后续发展策略不精确等问题,具体体现为: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忽视当地产业特点与区位优势,过度追求当下热门产业或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产业;在人才引进来源上将注意力过度投放至知名专家、学者或国家支农支教人才上,忽视了附近地区的企业家、当地的能工巧匠、返乡高校毕业生等潜在优秀人才;在人才后续发展策略的制定上缺乏培训的精准性,进而影响整体培养成效。

3.激勵保障不充分。乡土人才的作用受制于平台、环境而发挥得不充分。从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内部看,乡土人才的选拔、激励与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加速培养、引进和使用乡土人才的政策体系尚未健全。从整个乡村环境来看,大多数乡村在经济条件、文化资源、政策保障等方面难以满足乡土人才的成长需求。从社会层面价值观念来看,“城市优于乡村”“乡村发展上限较低”的固有印象尚未完全去除,以上多种因素导致人才回到乡村、留在乡村的难度较大。

综上,乡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三个部分的脱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脱节、政策制定方与政策享受方信息脱节、作用发挥与现实条件脱节,建议以平台建设为切口,实现人才选拔培养、政策信息、干事创业等资源要素全方位聚集整合。

二、“服务+培养+转化”:农技小院功能定位

2021年,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为着力点,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为目标”“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其中,高职院校建设的农技小院样板是农民教育创新重要“策源地”,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新探索。它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优势,立足乡村、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链,具有“服务+培养+转化”功能,具备“有团队、有场地、有活动、有辐射、有保障”五个条件,能够实现“零距离、零门槛、全方位、全链条”(简称“四零”)的资源聚集平台。其中,“服务+培养+转化”是农技小院的三大基本功能,且互为渗透、互为促进、互为支撑。

(一)服务:聚焦乡村整体发展

农技小院聚焦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农技小院”建设,真正为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服务,真正实现“建设小院—人才培养—带动产业—辐射农村”、从人才供给到农村发展的逐层递进,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技小院服务乡村整体发展既包括在平台之上构建的“村社理性”、融合“治理—发展—福利”功能的运营主体,也包括以“综合性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乡村内生组织建构,使其具备适切性、低成本性、低风险性、高融入性等特征。从政策视角来看,通过“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能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体现乡村发展的系统性、关联性与整合性。

(二)培养:具有职业性的乡土人才

农技小院培养具有职业性的乡土人才。笔者认为,传统农民与乡土人才的重要区别在于价值追求上的差异:传统农民以追求生计为目标,是一种身份的认定与继承;乡土人才将农业作为事业,将农民当作自我成就的职业,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自由选择。乡土人才在经营方式、市场方式、规模化程度等方面都与传统农户有明显差异,是理性经济人的代表,一般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职业技能、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如果说传统农民是以“生存逻辑”为基本行为模式的话,乡土人才则将更加进取、对市场机会更为敏锐的思想带入乡村。以“农技小院”为平台,构建乡土人才终身教育体系,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乡土人才培养放在农村生产一线,边实践、边服务、边研究,真正培养既具有深厚的“三农”情感,又具有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创新的乡土人才。

(三)转化:科技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技小院创新科技应用推广“新手段”,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学设计农技支持体系,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实现向“智能农业”“智慧农村”的转型,基于线上、线下融合性服务的优势,消除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壁垒,不断提升终端销售层次;同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力量,探索生产、加工、仓储等全环节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延伸及增值。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培养的外溢效益,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以技术为中心”变革为“以农民为中心”,促进“知识转化为行动”,将研发成果直接应用到田间地头,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通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第一时间诊断影响“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为当地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创新实践乡土人才农技服务的“新方法”,通过“四零”服务方式,降低技术传递成本,提高技术服务到位率,解决技术与生产脱节的难题。探索科技成果与农技小院自然地理水文环境的“嵌入性”,探索区域内特色产业、亮点联动,以低成本深化和服务深化做出精品,本着大胆创新、小步实验的仿真,在适度范围内推广扩散,产生辐射带动效应,让农技小院成为社会资本、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桥梁和路径。发掘、展示具有潜质的乡村项目、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匹配各类资源、社会资本与智力服务,孵化、辅导、优化各类项目。为乡土人才提供长期性、陪伴式、社会化的支持机制,联结各领域投身乡村发展的企业、社会资本等各类资源。此外,还要为广大乡土人才提供相互联络、交流学习的平台。

三、依托农技小院培养乡土人才的模式探索

长期以来,受诸多问题制约,乡土人才的培养与留存始终面临巨大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托高职院校农技小院的“选育动”乡土人才成长培养模式,即在“政府主导定政策、学校主责抓培养、社会助力造氛围”机制下以“选育动”为人才培养路径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选”,让乡土后备人才破除门槛;通过“育”,让乡土人才获得成长;通过“动”,让乡土人才聚集效能,其中,把乡土后备人才选出来是基础、把乡土人才培育好是关键、让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是根本。

(一)“摸举赛择”:对乡土后备人才进行筛选

乡土后备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不同,他们大多数扎根于乡土、隐藏于基层。这就意味着在人才筛选和后备培训上更需要聚焦本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检验出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广大乡村储备了四支乡土人才后备军,即具有农业经营专长的农职人员、高校返乡毕业生群体、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主群体和心系家乡的新乡贤群体。在认识到后备军人员构成的基础上,应以农技小院为圆心,以所在行政区域为半径,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方式,逐级走访、层层挖掘,把后备人才“摸”出来;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把行業协会、农技协等民间社会组织建在农技小院上,分门别类地对农村种植养殖大户、非遗传承人等当地特色人才进行考评,择优举荐,把后备人才“举”出来;在农技小院定期举办“技术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大赛””“农特产品大集”等活动,打造“友好竞争、交流至上”的乡土人才职业成果博览会,把乡土人才“赛”出来;在入驻农技小院中,通过近距离观察与后续考核评价,把真正“富有乡土情怀,具有专长技术、怀有研究热情”的潜在优秀人才“择”出来。

把通过“摸举赛择”方式选拔出来的乡土后备人才储量进行深度挖掘,建立资源共享的动态后备乡土人才数据库,为他们全面建档立卡,既能让他们找到组织,也能让组织发现他们,让乡土后备人才以农技小院为平台团结起来,形成智慧合集、经验合作、建设合力的新生态。

(二)“1134模式”:零距离培育乡土人才

乡村振兴中建设乡土人才团队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作,需要在后备人才选拔后的培养工作上做到兼具成长性、持续性和精准性。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严谨参照人才供需缺口精准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精心设计课程。优化教学效率,实现从“以教定学”逐渐过渡为“以教导学”,最终转变为“以学定教”。采用“旺出淡归”弹性学制,探索实践立足于农技小院的乡土人才终身成长的“1134”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即遵循1个根本:乡土人才培养放在生产前线,贯穿于全产业链;打造1支团队:“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水平一流、农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完成3项任务:通过在农技小院上育人,培养“一懂两爱”乡土人才,推动农业转型,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构建4个模块:构建“通识模块、实践(实训)模块、1+X职业技能模块、创新创业模块。通过科学排列组合实施多渠道、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的教育培养;通过1+X职业技能模块,X兑换学分,采用学分银行的模式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关联,消除乡土人才长期自我成长的屏障。

探索“校内打基础—参访长见识—小院练技能”乡土人才培养路径。在学校补齐通识教育短板,夯实素质底盘,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通识与创新创业课程;以“能力本位、阶梯提升”为理念,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抓手,采用专题化教学,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通过“专家带队+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的模式,组织学生到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业孵化园等人才培养基地,零距离了解农业产业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新方法。按照“淡出旺归”的学制安排,依照农业生产规律,到农技小院实行“生活—实践—研究”的一体化驻点学习,根据农技小院自身特色,把分类课堂搬到乡村农业生产前线,“从做中学”,通过采取实地工作、现场指导、成果考核等手段在驻点锻炼和检验实践技能。

(三)“带拉驱联”:让乡土人才动起来

在做好乡土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农技小院洼地效应的作用,通过技术集成、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品牌文创、市场营销、农业技术开发等方式,赋能农技小院建设。应立足于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为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把小院建设成推动乡土人才敢于实践、乐于实践的实践性平台,一方面让“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在此处聚集,解决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敢于实践”的问题;另一方面能落实地方关于激励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解决“乐于实践”的问题,引导当地逐渐养成“敬业乐业”的氛围。具体而言,通过“典型带动”,把名师工作室建在小院上,由乡土人才领衔,让乡土人才获得荣誉感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通过“产业拉动”,推进“农技小院+特色产业”“农技小院+龙头企业”“农技小院+富民工程”等强强联动工作,鼓励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经济实体办在农技小院上,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通过“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农技小院多元全面的科技优势,提高农技推广项目“科技含量”;推行“农技小院+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科技推广模式,充分发挥涟漪效应。通过“多方联动”,构建依托农技小院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上下互通的乡土人才网络,建立常态沟通机制,促进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和资源整合。

四、结语

乡村振兴是事关民生福祉、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而这一切与乡土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扎根鄉土、因地制宜的农技小院是集服务、培养、转化为一体的创新性培养平台。农技小院建设有利于创新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大批乡土情怀深厚、农业技术扎实、文化水平优秀的乡土人才。此外,通过“政府主导定政策、学校主责抓培养、社会助力造氛围”的合理分工,将乡土人才的“选育动”环节放在具有“服务+培养+转化”功能的农技小院上,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乡土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沈明高.经济政策的长期考虑——实例:农业和食物[J].经济研究,1988(7):18-26.

[2]张香丽.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实践基础[J].南方农业,2018,12(21):91-92.

[3]刘争,奚照寿.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调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0):187-188.

[4]田书芹,王东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21):77-84.

[5]叶惠娟.江苏省实用型乡土人才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8-9.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视角下的高职酒店职业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