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2018阅读样题与中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比较研究

2022-05-30 20:17陈思月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命题中考试题

陈思月

摘要实用类文本是中考语文阅读测评的重要考查内容。本研究以PISA2018阅读样題和参评PISA测试的省市中考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者在情境设置、文本构成、问题设置三方面的异同,探讨PISA样题对我国中考实用类文本试题命制的启示。

关键词 PISA2018 阅读测试实用类文本启示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测评去文化背景,实用类文本居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新闻和说明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多种材料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获取主要信息,得出有意义结论,并强调要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实用类文本是中学语文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阅读题注重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为凸显二者的可比性,本文选择先后参加过PISA的五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近三年来的中考题和PISA2018阅读样题,从情境设置、文本构成和问题设置三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情境设置

戴维·H·乔纳森从情境学习角度提出学习者建构的知识置于学习的情境中,并认为学习总是被置于某些情境和学习文化里。这指明了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情境学习理论越来越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到具体的学科中。PISA2018阅读测评框架强调对情境的重视,并进一步地将情境分为“个人的(Personal)”“公共的(Public)”“教育(Educational)”“职业情境(Occupational)”,以达到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语文学科越来越强调对情境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直接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明确在语文测评方面要坚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的理念。“从测评理念上来说,二者都重视情境的设置,在具体的试题实践上,二者则表现出较大差异(表一)。

1.PISA重视依托真实情境设置阅读任务,关注学生生活

PISA样题的每个阅读单元都以一个具体的真实情境开始,情境中描述了阅读单元的总体目标(即学生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构成阅读单元的文本,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阅读任务提供信息和材料。真实性体现为,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辨认、获取、运用相关文本信息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融合的过程。

PISA样题的情境设置是真实的。个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都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个人情境是指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和兴趣而进行的阅读,例如“如何照顾家禽”“牛奶能不能喝”等。教育情境是指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进行阅读。如“搜集资料为即将开始的讲座做准备”。这些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情境,明确了学生的阅读目标,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基于材料开展的认知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建构起自己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而在传统的阅读测评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主要是有关文本主旨大意、彼此缺乏关联的几个问题。

2.中考重视上下文语境,情境任务相对缺乏

语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各种主观要素,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其中,上下文语境即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2]在语境学看来,上下文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语、语句、篇章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中考阅读重视联系上下文语境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梳理五省市近三年的中考实用类文本试题,依托上下文语境的题目就有7道,其中直接出现“依据上下文”的题目就有3道。如2018北京卷15小题,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从选项中的“展示、阐明、阐释”选择出搭配最恰当的一组。回答该题时,学生不可仅凭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而要结合这些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来选择。此外,中考对语言知识的考查,正在从注音、组词、释义等传统方式向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的方式转变,这体现出我国母语教育命题特色。

对比PISA测评的情境任务设置,中考同类文本试题的情境任务则相对缺乏。以提示文字“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开始,然后直接呈现阅读材料,这样由“材料+题目”的组合是中考阅读命题的常见构成方式,这类题目未见情境,更未见文本特征。由于情境的缺乏,在阅读前,学生很难对自己的阅读目标和任务有明确和清晰的认识。这样的阅读训练与生活的关联度不高,难以产生实效的训练效果。

二、文本构成

PISA 2018阅读测评框架将文本按文本单位(Source)、组织和导航(ganization and Naviga- tion)、形式(Format)、类型(Type)四个角度进行分类并阐述。“文本类型”包括描述、叙述、说明、议论、指示、交互(Transaction)。其中“交互”即交流和互动,表示旨在达到目的的文本,例如要求完成某件事,组织会议或与朋友进行社交活动。生活中的信件,电子邮件或文本消息等都可以归为此类。PISA阅读框架下的文本类型,相当于我国的表达方式。基于框架,下面从文本形式、文本单位、文本类型三个方面对样题和中考题进行了梳理。

1.PISA重视多文本,文本材料凸现异质性

多文本(multiple)是指每个文本具有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时间或不同的标题或参考资料。这些文本主题相同或相似,文本之间关联度不大,有的甚至彼此冲突对立,体现出文本的复杂性。PISA测评重视多文本,本文所选的三套样题,其文本单位均为多文本。“家禽论坛”单元,文本由网络论坛上发布的帖子集构成,这些帖子内容是网友们在不同时间的回复。“拉帕努伊岛”单元由教授博客的网页、书评和在线科学杂志的新闻报道三个文本构成。“牛奶”单元由两篇网页文章“牛奶营养益处多多”和“向牛奶说不”组成。

不同材料在内容与观点上的差异、对立,即为文本材料的异质性。如样题“牛奶”单元:文本一“牛奶营养益处多多”基于乳制品协会的角度,认为牛奶集合了多种营养元素,具有增强人体骨骼强度等多种功能。而文本二“向牛奶说不”站在医疗记者角度,指出饮用牛奶导致的健康问题。两个文本围绕“牛奶”这一话题提出了极具矛盾冲突的观点,即为材料异质性的体现。同时,“牛奶”这一话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综上,PISA所选择的文本材料既具有思辨色彩,又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能有效锻炼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辨别和处理能力。

2.中考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选材单一、编排模式化

非连续性文本因其直观、概括性强的特点,被廣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是我国中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从表2来看,以五省市为代表的中考试题,都关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以单文本呈现为主,文本类型侧重说明。相对于PISA成熟的文本组织方式,中考同类试题在选材方面较为单一,编排版块化。

“选材单一”表现为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材料以说明文为主,缺少描述、叙述、议论等类型,同时,例如新闻、传记等中学语文常见实用类文本也较少涉及。2017——2019年,五省市中考实用类文本共13篇,其中9篇是说明文类,在文体类型中的比重达69%;3篇议论类文本,比重达23%,选材集中且单一。

“编排模式化”指以非连续性文本为材料的题目中,总是选用2个或3个文本或图表,比较呆板,缺少灵活性。如2018南京卷““走两步”,认出你”,直接以在一篇文本嵌套一个图表为编排方式。非连续性文本不能局限于形式,而是要根据命题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材料灵活多样编排。

此外,中考阅读题的文本构成特点从整体上看体现为多材料和图表结合,但内容上各个材料间同质性强,具体表现在这些材料为信息的简单并列或同一话题的相互补充。2018北京卷的阅读材料由三则“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构成,这些材料介绍了不同的博物馆、科技馆,但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太大相关性。这种选材方式和编排模式下的阅读材料,缺乏思辨色彩,难以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命题设计

PISA2018阅读测评框架中将阅读策略分为文本处理策略和任务管理策略。3并基于此框架进行题目的命制,现已形成一套完备且科学的命题机制。中考命题也有自己的参照标准,对基础知识以及阅读能力的考查都可以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语文教科书中找到“测评框架”要素。下面以2019上海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试作分析(表三)。

1.PISA能力层级划分清晰,注重考查批判性思维

PISA从三方面七层级做出更为明晰精准的阅读能力层级划分,并且由易到难设计试题。以样题“家禽论坛”为例,该样题依托于文本处理策略的三个方面设计试题,综合考察文本处理策略。其试题设计精确,针对不同的阅读能力层级设计有不同的题目,命题指向性强。第七小题“谁对伊凡娜_88的问题发表了最可靠的回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文本的质量和信度,命题要求学生考虑四位网友的职业背景,判断他们的回答质量和信度,这需要多个信息来源才能准确完成该题目。学生必须首先理解每个帖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考虑每个帖子的哪些元素使它成为伊凡娜_88问题的可靠答案。此类试题命制形式在PISA样题中还有很多,体现了对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

2.中考题目指向不明确,命题带有经验性

中考能力层级主要关注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从命题依据可以看出,相比PISA,中考考试说明缺乏评价反思等能力的考查,考查的阅读能力点区分度不够,在试题中则表现为指向性的缺乏。依据考试说明命制的中考阅读题,更重视理解分析和概括,评价反思较为缺乏。例如2017年上海卷第二大题的第5小题,该题围绕《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这篇说明性文本,共设计了五个问题。而从能力层级来看,不论是对词语的理解、文体特征的考查,还是及概括利弊,其背后考查的阅读能力均停留在文本理解层次,水平较为单一。中考的“评价”类试题,常见如“结合材料/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某某问题/观点的看法”。2015杭州卷15题要求“对下列处理废旧衣物的做法进行评价”,要求结合材料,对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实际上直接归纳材料内容就可以回答。这类试题看似开放,实则指向不明,难以评判答案。

命题带有经验性表现为试题命制呈现模式化、类型化。全国各地每年有一百多套中考语文试题,题型本应该千姿百态,但实际上却大同小异:命题未能抓住文本特点,文学类文本的题型可以在实用类文本中设置,试题泛化、重复频率较高。2017上海卷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异军突起”含义的理解,以及第2小题判断文章内容正误的题目设计,在其他类型的文本考查中同样适用,未能突出实用类文本的特点。中考阅读题中大量存在这样经验化的命题设计,这些题目缺乏对实用类文本的针对性考查,其命题指向性不强。

四、启示

通过以上对两类测评试题的比较,我们能够看到目前中考阅读试题命制取得的一些进步,如文本来源多样化、命题设置规范、具有较好的检测和选拔功能。但相比PISA成熟的命题理念和技术,我国同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制存在值得思考之处。

1.增加阅读情境设置,在真实情境中激发阅读能力

学生面临的真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课标要求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那么这些都指明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试题中表现为学生能否利用已有知识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通过情境的代入,创设开放性的阅读情境,实用类文本成为沟通语文和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追求学生在测评情境中遇到的阅读与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阅读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是“保证和促进考、教、学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4同时,在当前强调“学习任务群”“项目式学习”的大背景下,增加阅读情境的设置,以“情境任务”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增强文本材料异质性,在矛盾冲突中训练批判性思维

近年来中考实用类文本的选材来源不断丰富,有政府统计报表、各大报纸、期刊资料等等,但是这些文本的组合大多是信息的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按此标准选材,忽视了学生面对信息的真实情况,其结果就是学生是仅仅考试题目的理想状态下进行信息的分析、理解,缺乏了批判思考,何来思维发展与提升。在信息化的今天,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学生的生活被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这种现实处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同时课标中强调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阅读测试所采用的文本材料,作为教科书阅读的有益补充,更应该选择多角度、有矛盾、有冲突的材料来命题,阅读具有矛盾冲突材料的过程,就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3.促进命题科学化,在指向明确的试题中综合考查阅读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PISA题目所具有的精细和明确的指向性,体现出科学命题的特点,这与PISA清晰的阅读测评框架分不开。有研究指出,“一线专家和教师在实际命题中多凭以往经验来保证信息筛选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考查,导致实用文命题带有明显的经验性和较强的随机性”,[5阅读测评本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活动,应该去“经验性”,去“随机性”,中考阅读试题不但要基于一定的命题依据,还要尽可能减少应试背景下考查价值失真的影响。同时,中考阅读文本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与此对应试题的命制也要针对文本特点来进行,打破固定命题模式在中考阅读文本中的重复套用。否则,“在“以考定教'的大环境下,教师再按照命题者制定的答案进行教学,这会让语文学习失去应有的丰富空间”。6因此,这方面有必要借鉴PISA在命题方面的成熟经验,加强阅读试题的能力考查指向性的研究,综合考查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2-44

[2]荣维东,路展霞.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J].语文建设,2014(07):19—23.

[3]俞向军,宋乃庆,王雁玲.PISA2018阅读素养测试内容变化与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5):3—10.

[4]叶丽新.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26

[5]杨怡.中考实用文阅读测试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2019.

[6]冯渊.PISA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对中高考同类试题设计的启示[J].考试研究,2013(06):9—16.

[作者通联:重庆西南大学]

猜你喜欢
命题中考试题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