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情而定因体而教

2022-05-30 20:17陈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群文预设鲁迅

陈明

摘要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隔膜,为加深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大多采用单篇深教的方法,对群文阅读实践的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如何从回忆性散文“两个我”的角度与小说“景与人”的角度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鲁迅作品。

关键词鲁迅作品群文阅读创意教学

统编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选入了8篇。钱理群教授说: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开创者之一,他是一位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还存在着一定的阅读隔膜,经常有同学表示鲁迅先的文章语言文字不好懂。因此,在教学中提到,教师常采用单篇深教的方法,把鲁迅的作品作深度的解读,力求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把“不好懂”变为“好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本设计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创意阅读理念,从鲁迅作品中最贴近儿童心理感受的共通点切入,根据散文与小说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与品析中,变“不好懂”为“好懂”,消除对鲁迅作品阅读的隔膜。

一、重温“童年的我”,打通生命的共通点

许多学生觉得鲁迅作品不好读的原因是出于其对鲁迅的一种固有的印象:严肃、冷峻,作品充满了批判性。依据这一学情,要更好的让学生走近鲁迅先生,就要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通点。[3]我们的阅读设计,不妨从“童年的我”切入,打通学生与鲁迅的共通点,引起阅读共鸣。案例片断:

1.最爱的游戏

教师出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8段,让学生体会在雪地捕鸟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

雪地捕鸟是童年的我最喜欢的游戏,我抓住时机、小心翼翼—________—何其失望—________—________—一语中的,也让我更加的佩服他。虽然我没有捕到几只,但却感到趣味无穷,因为我还遇到了一位能教我捕鸟的山野老农呢!

这样的游戏,在“我”的童年中何其少呢?

在百草园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我会________; 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我能________; 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还能________。

你做过这样的游戏吗?

2.最烦恼的事

“童年的我”不只有百草园这样的乐园,还有一些小烦恼呢!

老师出示《阿长与<山海经>》中元旦吃福橘部分语段“梦里也记得元旦的……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朗读批注示例:

“他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到“我忽而记得了”朗读的时候要停顿一小段时间,或者是加上“哦”这个词,表示我忘记这个繁琐的规矩到想起来的过程。

学生仿照示例做批朗读注,同时朗读。

预设:从“立刻”“一把”“按住”“惶急”朗读的时候要用夸张的语气,读出长妈妈生怕我忘记说祝福语的情状,表现长妈妈看似可笑实则可爱的样子。

“冰冷”“塞”“大吃一惊”要读出我被强迫吃福橘的无奈。

“磨难”“总算”“可以”要读出我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在这种烦恼的背后,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长妈妈繁琐的规矩,确实让“童年的我”感到不耐烦。但是我还是感觉到了长妈妈的爱意,我也是爱长妈妈的。所以这种不耐烦的背后是一种儿童的懵懵懂懂的爱。

烦恼何止于此呢?

一到夏天,睡觉的时候,________; 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或翻一块石头时,________; 饭粒掉在地上,________;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________。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烦恼呢?

这样的活动,还可以设计很多,如最喜欢的乐园、最爱听的故事、印象最深的那场戏……让学生感受“童年的我”的喜怒哀乐,就像身边的同龄人一样,这样就打通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通點,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近了鲁迅先生,改变了固有的印象,也提升了思维能力。

二、回归“现在的我”,感受两种交织的情感

回忆性散文的作为一种回忆与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作者也。

就是叙述者所经历的事与人,以及由这些事与人产生的有关“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的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有时可以明显的区分开来,有时又交织在一起。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中,“现在的我”与“童年的我”形成了两种情感的交织。引导学生适度的分离和体会“现在的我”,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鲁迅先生。

案例片段: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通过对比这两段,你发现鲁迅以前对阿长的情感和现在的情感一样吗?

小结:文中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童年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这样的叙述视角,叫做两重叙述视角。这样的两重叙事视角也形成了两种情感的交织,“童年的我”对阿长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的,“现在的我”却从灵魂深处发出祈愿,表达了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与爱,这也是鲁迅生命的呐喊。

找一找《藤野先生》一文中“现在的我”出现在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示例: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预设: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藤野先生,直到多年以后,“现在的我”才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我不倦的教诲,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这样的两种情感交织,更好的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现在的我”也间或的插话,“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当然睡不着的”,显然就是“现在的我”的突然出现,这样的叙述,在紧张的听故事的情境中,更增添了几分节奏感和幽默感。

三、体味“故乡的蛊惑”,追寻永远的精神家园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这都是使他“思乡的蛊惑”。也许蛊惑鲁迅先生的不只是那些“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而是蕴含在蔬果中的故乡恬静的风光,还有乡下人的那些慈善的目光、温和的笑容,[5]这一切都永远的存在于鲁迅先生的记忆之中,构成了他的精神家园。由此,我们可以从故乡的景与人切入,带领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案例片段:

1.故乡之景

对比阅读:《社戏》的11段与《故乡》的12段

学生思考回答。

(1)你能给这两幅写景图分别起一个名字吗?(水乡月夜图海边沙地图)

(2)两段景物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预设:相同点为这两段都描写了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美丽的故乡图景,恬静的风光,神异的画图,情景交融,充满了对故乡的追忆。

不同点:

《社戏》主要抓住了豆麦、月光、青山、渔火等静态物象,从嗅觉、视觉角度进行描写;抓住水声、笛声等动态物象,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

《故乡》主要抓住了天空、圆月、沙地、西瓜等物象,赋予景物以“深蓝”“金黄”“碧绿”等明亮的色彩,构筑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的神异的画面。

小结:相比于现实故乡的萧索、荒凉,记忆中的故乡是如此美丽,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在这些景物描写的背后的那种浓烈的思乡恋土情节。这样的故乡也是鲁迅先生理想中的故乡。

2.故乡之人

出示《社戏》32—34段

(1)请大家体味一下六一公公在对话中态度有什么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出六一公公有什么特点?

预设:从笑骂(你们这班小鬼)——埋怨(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到释然(请客?——这是应该的)。从中可以看出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

(2)双喜是怎樣回答六一公公的呢?为什么前三句每一句都是句号?能否改为逗号?每一句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由此我们可见,双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句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的”,表示他承认都是他们偷得;“我们请客”,他说明了为什么要偷豆;“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言外之意就是就是我们看得起你才偷你的豆的;最后一句“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在转移话题,倒打一耙。由此可见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有担当、热情、活泼的孩子。

在那个在“我”看来是“乐土”的“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我看到了“那夜的好戏”,吃到了“那夜的好豆”,更感受到了村人的淳朴与憨厚。八叔不顾修整船只,竟然让一群孩子划船去看戏,毫不吝啬;阿发建议偷自己家的豆,刘一公公得到“我”的称赞时,竟然执意要送些给“我”的母亲尝尝。这一切的“故乡的蛊惑”,凝结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在鲁迅乡土小说的创作中,大多展现的是“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刻画出“世人的真面目”,这也是学生觉得不好懂的地方。这一设计进行“景与人”的细读品析,在品析中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看到了鲁迅精神世界中温情的一面,从而更好地走近鲁迅作品。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切人,依据散文和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促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读懂鲁迅先生的作品,消除与作品的隔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2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3]钱理群.鲁迅入门读本[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35.

[4]赵勇.回忆与散文[J].文艺理论研究,1994(5):50.

[5]施军.解不开的思乡恋土情结一从《社戏》析鲁迅[J].宁夏社会科学,2000(1):100.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群文预设鲁迅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群文活动
鲁迅《自嘲》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