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后石嫣:闯出“新型科技农民”之路

2022-05-30 10:48李娜祁蕊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农场有机农民

李娜 祁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石嫣,从学术殿堂走向乡间地头,她致力于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组织培训了新农人1000多名,还在网络上科普农业知识,努力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农业,“博士”“海归”种地不再被当成是稀奇事!

从抵触到热爱

石嫣并不出生于农村,2002年,进入河北农业大学就读本科只是因为高考失利,再加上河北农业大学口碑不错而且就在石嫣的老家河北保定。小时候,生长于城市的石嫣对农村的记忆,仅来自于70年代上山下乡的父母,甚至连农村都没有去过!石嫣最初对农村的认识,顶多是对农村生活的好奇,“他们那时干活很累,也不是田园牧歌的生活状态,但那是他们青春的回忆,所以说出来都是轻快的。”

2002年刚入学时,石嫣一度抵触自己的专业,她说:“就觉得土。”石嫣就读的专业是农业经济管理,隶属于商学院,她选择的农学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农业不好招生,大家意识里要把它包装得看起来不那么农业。”一开始石嫣对农业经济管理这一专业压根儿没感觉到自信,但既然选择了农学专业,干一行爱一行。石嫣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北农大毕业后,被学校免费推荐到人民大学继续进修。

2006年,石嫣大学毕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农村发展专业博士(硕博连读),在这里,石嫣遇上了足以影响她整个人生的导师: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在本科期间,石嫣就已经读了不少知名三农专家温铁军的书,深为敬佩,因此在研究生推荐免试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温铁军为未来导师,最终如愿。石嫣坦言导师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强调实践的务实精神,因为现实中的石嫣并不喜欢过多与他人争辩一些问题,强调“先去调查实践才有发言权”。这句话是导师温铁军经常说的,他常警告自己的学生,当你还没有能力去争论时,就是不争论,而默默去做认为正确的事情。

“温老师把我们放进了一个更宏大的叙事里。”石嫣说,刚入学,温教授就派她去山西某煤矿村调研农村经济,她几乎没去过农村,第一次下乡心里完全没底。“后来我才意识到,他是希望我们去真正的农村、看到真正的问题,只有当你不仅仅关注自己时,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建立起来。”导师温铁军“将做学问和做人结合得特别好”,务实严谨,朴实随和,没有架子,擅长于与农民沟通,“在田地里拿毛巾擦汗的动作无异于农民”,下乡调研从不在饭桌上喝酒。这些传言身教不断坚定着石嫣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石嫣尊从导师的教诲,对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慢慢了解真正的农村生活。在那里,石嫣開始真正认识土地,开始与土地有了连结。

从学术到服务社会发展

石嫣渐渐地深入农村,自从了解到真正的农村土地之后,农民不只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在学院大楼,石嫣经常看到来参加论坛的农民,“这让我觉得我们做的很多工作,是真正服务于农民需求,而不是只为了做一个研究。” 石嫣在老师温铁军的带领下,遍访七十多个乡村,深刻了解当前农村现状,石嫣决心为改变旧有农业生产模式尽一己之力。“知识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这也成了石嫣之后十几年的信条。

为了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石嫣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新的计划。石嫣先是到清华从事课题研究,在取得博士后学位后,石嫣成了公费赴美从事农业研究第一人。2008年,石嫣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地升农场实习,也就是在这里的半年,石嫣惊讶道:“原来地还可以这样种!”石嫣第一次接触到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中文译为“社区支持农业”),即订单农业的合作模式:农场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订单式的耕种,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从而为自己带来收益,获得更稳固的经济保障。在欧美,这种模式很常见,但彼时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

去美国前,她看了很多有机农场的研究,但到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每天需要面对的不是理论模型,而是很多切实的琐碎小事。她逐渐将种地的过程当成了一种修行。石嫣越来越享受在农场的时光,“原来老琢磨做什么事是有意义的,当自己天天都在拔草时,想的是如何在这样持续的状态中找到意义。”在这里,这位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城里姑娘,每日在农场种植园内为作物浇水、移植、耕种、施肥、采摘等,俨然成为了一位地道的“农场主”。此外,虚心求教的石嫣跟随农场师傅不但学会了驾驶拖拉机进行农场作业,甚至还学会了制作各种农用小机械。农场内的石嫣,一改城里人的娇气。为了“用心侍奉”农场内从未见过的农作物,更为了尽快适应有机农业所必需掌握的农用工具的使用,石嫣早出晚归,几乎整日“泡”在农场。那段经历,石嫣常笑称为“洋插队”。石嫣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将做农场当成了毕生志愿,她只知道博士毕业时,这件事已经成了优于去高校任教,或去其它科研单位任职的第一选项。

石嫣毕业后,作为清华女博士,有着众人艳羡的学历,还曾经赴美留学“镀过金”,放着高待遇的工作不做,却要一门心思钻研“种地”。连自己的父母对石嫣的做法都想不通,更别提外人会相信石嫣一个城市女孩会种地,还能种出什么名堂。“你就算在城市工地干活,也比在乡下种地强!”石嫣的小毛驴农场,苦口婆心招来的“工人”,不断被他们的父母用此冷言劝退。石嫣为了避开父母的施压,更为了拉近与农民的距离,石嫣选择了与村民同吃同住,尽管身边反对、质疑声不绝,但石嫣坚信自己的付出会终有所报。精诚所至,金石亦开,在与农民长期耕种合作中,石嫣渐渐收获了农民的信任,他们开始主动详询CSA模式的应用。这种由消费者预付款的有机种植模式,既可以让农民安心耕种,同时也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污染,在为消费者供应原生农产品的同时,也让土地回归原本的模样。石嫣的农场除了耕种还要养猪,动物的粪便作为蔬菜的农家肥,既减少了污染,又为无公害的农作物增加了生长养料。但相比现代化肥农药催生下的农作物,有机农产品卖相差,价格又偏高,加之又有多少人会相信你的农产品种植会是无公害操作。石嫣靠着自己坚持与忍耐,逐渐消除人们固化的耕种思维,有机农场的新观念,更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检验。石嫣要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CSA可以在中国推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之后,石嫣的农场会员从瘳廖无几的50户,到逐渐发展壮大到1000多户,年收入也超过800万。这位连父母都不曾看好的清华女博士,终于靠着自己对有机农业的执着与热忱,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科技农民”之路。绿色、环保、健康是有机农业的宗旨,信任、理解、支持是石嫣推行有机农业最大的动力。

从线下到线上科普

石嫣闯出的“新型科技农民”之路,当时显少人知晓。石嫣认为,在一定经济收入基础上,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度的高低更决定了人们是否选择有机食品。因此,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石嫣刚创业时,国内CSA农场屈指可数,但如今,有机农场数量已经达到了300至500家。石嫣与团队在北京郊区建成了260余亩农场,并为1500个家庭提供绿色蔬菜配送,同时,她也积极组织CSA联盟,并为全国各地的新农人提供技术支持与销售平台。

2012年,石嫣与后来成为丈夫的程存旺博士共同成立了分享收获有机农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石嫣共开展过37期新农人培训,组织培训了1000多名新农人。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有机农业的推广,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招募参与者。自从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发达,短视频平台也在迅速爆火,石嫣也紧追互联网步伐,在2020年入驻抖音,石嫣与丈夫程存旺博士通过现代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普及有机农业的概念与合作模式,从而让更多人接受并认可。

此时石嫣发现通过抖音慕名而来的新农人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我强烈地感知到,抖音能扩大我们的宣传面,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石嫣原以为,通过传统的传播渠道,她已获得了大部分能获得的受众,直到开始做抖音,她才意识到这里仍藏着一个“广阔的天地”。就在不久前,石嫣去北京平谷区参加一个休闲农业推介会,在一个卖菌菇的摊位前,老板告诉石嫣:“我经常看你的抖音,这些菌菇都是尽可能按照有机方法种植的。”石嫣很有成就感。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已成为传播农技知识的重要工具。抖音发布的《抖音农技知识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农技知识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突破10亿。前不久,抖音还携手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同推出“新农人计划2022·来抖音学农技”活动 ,计划引入1500名专业农技员或机构,助力农业信息技术普惠。“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对有机农业缺少认知,用短视频做科普,能让人直观地知道绿色、环保、健康是可实现的”,石嫣说,同时也能纠正人们对蔬菜的一些错误观点。她在农村平静的生活状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都市人的选择。有位新农人学员,以前在北京某时尚媒体做化妆师,参加培训一年后,回到了安徽老家种植生态莲子。在石嫣的印象里,那位学员以前过着每天化妆的精致生活,现在返璞归真了,很享受这个状态。不过,石嫣也不建议都市人贸然尝试农场经营,眼下,石嫣还希望重新引导人们思考原有的食物供应体系,她一直倡导都市周边要有自己的农业带。她想,做科普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大家认识蔬菜的层面上。“還是要让大家理解农业的价值,并思考生活中的农业问题。”石嫣说。

如今,石嫣早已习惯农民的身份,甚至还希望给人们一种反差。“过去大家认为博士后做农民不可接受,未来我倒是希望大家能越来越认可这样多样化的选择。”她表示,如果未来大家回到乡村时,不会被冠以标签,“博士”“海归”种地也不再算稀奇事,还会被羡慕,“那个时候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谈及将来的计划或打算,她说:“CSA肯定是我未来最主要的选择,大的方向是不变的。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看到这条路值得我一辈子走下去……”她仍然记得丈夫的那句鼓励:我们一定要有信心,通过做农业获得我们想要的生活。对于未来,石嫣有自己的希望:“最好能够推动国家政策上的调整,既然能够给农药化肥补贴,那么在转化为生态农业的三年减产过渡期里能不能也给补贴呢?”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农场有机农民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农场假期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农场
一号农场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