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审美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2-05-30 10:48赵红光
天津教育·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阶段阅读教学文章

赵红光

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而言,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没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一个学生即使面对一篇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也不知道好在何处,因何而好,更不能品读其中的奥妙。审美思维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品质,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学生的审美构建。有些教师会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谈审美构建还为时尚早。可是,一个孩子自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世界,也在接触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是也有“爱美之心”,在教学中何不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养成高雅的审美,为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终身发展打下向善向美的基础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思想的指导之下,将构建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特性,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注重工具性,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虽然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阶段,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比人文性的特点更为突出,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因此就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更不应该对教学中的美“视而不见”。如今,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存在着“重应试,轻美育”以及教学方式枯燥的问题,正是这两大问题,对小学生的审美构建产生着不利影响。

(一)重应试,轻美育

曾几何时,语文阅读的教学也和数学题一样有了套路和公式。在许多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会给学生传授答题技巧,试图让学生通过技巧答对题目。然而,想要理解一篇文章,理解其中的好词妙句,又岂是套公式可以做到的?阅读教学不应当只注重答题技巧,而应当注重学生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学习的目的不是应试,而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让语文学习能作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甚至让学生的人生之路因此受益。以往,“重应试,轻美育”的做法,看似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效果,影响的却是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想象空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只通过口头的描述和引导就试图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核。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很难将抽象的表述转为形象的思维。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从而阻碍阅读理解与审美构建。

二、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重要意义

审美思维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也是决定学生阅读学习的关键。良好审美能力的构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核,与作者感同身受,同时深入挖掘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因此,审美能力的构建也是人文素养的建设,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维,在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人文性,明确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情感教育需求

美能悦耳,也能明目,最能愉心。美育强调了以情动人,是一种理解与领悟。因此,审美能力不能像其他知识一样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而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一点一点地理解和体悟。小学语文的课文脍炙人口、文采斐然,多为名人名家写的名篇,也是优秀的美育素材,能够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教育需求。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海上日出》,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太阳写“活”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叹更是洋溢在文字之间。《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则通过多种方式的人物描写,使雨来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能够在脑海之中塑造出人物形象……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如果教师能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文采与情感,学生也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教育,收获情感体验。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为了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体会美,而且应当学会创造美。而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中帮助学生构建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美。很多小学生都写不好作文,其实就是因为不会创造美,也不知何为美,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好的文章,学生自然也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向好的文章靠拢。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后,让学生对故事的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蔺相如与廉颇重归于好,共同治理国家。”还有的学生写:“廉颇后来又自鸣得意,被蔺相如再度感化,从此低调做人。”不同的学生写出了不同的故事,那么,为什么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呢?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从审美的角度深入理解了文章中人物的特性。由此可见,审美能力的构建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三、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有效策略

审美能力虽然是一种悟性、不可强求、教师也无法言传身教,但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将培养审美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采用科学的策略加以正确引导。想要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审美能力的构建需求出发,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文化背景,为审美构建奠定基础

想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重视文化底蕴与审美能力的关系。强大的文化基础是审美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读到了一篇文章却对文章的背景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一无所知,那么教师再怎么引导,学生也是云里雾里。因此,教师应在每次开展阅读教学前,着重注意文章相关文化背景的整理与收集,为课堂教学补充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以及审美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背景文化引入课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参与率。

例如:《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教育重点在于带领学生感受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教师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前,应当先搜集整理本篇文章的文化背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搜集春节的由来、北京春节的民俗活动、北京的春节与其他省市的春节在风俗上有何不同,来保证课堂知识的丰富多彩。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课文解读,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审美,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为审美构建提供思维支撑

理解是审美的前提,也是审美的基础。想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文章的魅力,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对于文章生动巧妙的遣词造句未必能够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阅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将课文中的情境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心中有句子,眼前有画面”,这样的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文字与情境相交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理解文字之妙,同时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扩展学生的四维空间,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学生都知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个句子写得好,然而当教师问及好在何处时,学生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只需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瀑布的视频,让学生看一看瀑布的壮美,领略山之高峻陡峭,瀑布喷涌而出,水流之急,势不可挡。当雄伟的瀑布展现在眼前,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理解,自然能领略这寥寥数笔的字字精妙,体悟诗仙李白高超的文学造诣。

依前面所述,审美能力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阅读汇聚了美育素材,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的,自觉重视阅读教学中审美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點,制订科学审美构成策略,引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懂得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让审美的力量照亮语文学习,为学生带来一场又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盛宴。

(徐德明)

猜你喜欢
阶段阅读教学文章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