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发展与前景

2022-05-30 22:23张彦
海南金融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字货币区块链发展前景

张彦

摘   要:央行数字货币以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为技术基础,是数字信用与国家信用的有机结合体。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货币管理信息化,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提高跨境支付效率,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推动货币国际化进程。为此,当前许多国家都开始探索发展央行数字货币。未来,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采取中心化管理与分布式记账的有机结合、从备付准备金模式逐渐向新发模式过渡、基于账户和基于令牌相互配合、匿名支付与可控管理相结合等模式。

关键词:数字货币;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发展前景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9.007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9-0074-07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数字货币四个阶段。货币形态的演变是社会需求与技术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以电子数据为载体,使货币从有形到无形转变,实现了货币的巨大创新。根据数字货币发行主体的差异,可以分为私人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两种类型,后者以国家信用为支撑,是纸钞、硬币的信息化、智能化形式,在支付与结算上有极大的便捷性,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格兰银行的定义,央行数字货币(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是由央行发行的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广泛地被个人和企业用于支付,且具备一定的可编程性或支持智能合约。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基础——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多中心化架构的新型技术,它通过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运用分布式网络和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借助于智能合约编程和操作数据。每一个存储数据的区块都会自动加盖时间戳,各区块前后关联、共同形成一个连续的数据记录存储结构。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区块链系统的信息经过验证添加至区块链后,就会得到永久存储,单个节点无法对数据库进行有效修改,除非能够掌控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加密技术、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的三大要素。数字货币通过许多加密算法(包括哈希算法、默克树、数字签名等)实现未来价值索取权的占有,这不同于银行账户体系下的身份验证;共识机制是让区块链各分布式节点相互信任、就区块信息达成全网一致的机制,可以保证最新区块被准确添加至区块链以及节点储存的区块链信息一致;智能合约是采用数字形式定义的一套承诺,其中约定了合约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一旦交易触发相关条件,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

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种分布式记账技术。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是一种在分布于不同位置的网络成员节点之间共享、复制和同步的数据库,各节点皆可保存全部加密交易数据并且共同维护交易信息(账本),账本中的任何改动都会及时在各成员节点的副本中得到反映,从而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唯一和不可篡改。央行数字货币对于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应用有完全开放系统、联盟系统和完全封闭系统三种方案,它们的分布式账本共享范围不同,分别是所有的互联网用户、央行授权的节点或仅仅是央行自己。从方案一到方案三,账本副本数目递减。在方案二中,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到银行等节点,再由这些节点为公众提供所需服务,央行及其授权单位共同完成区块链的延续过程。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属性——技术信用与国家信用相结合

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是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货币,属于信用货币。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首先由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基础货币,其次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制度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派生存款的信用创造循环过程,影响货币乘数,形成货币信用循环体系。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信用创造的主体从银行机构拓展到其他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形成了基于资本中介业务的信用创造机制,非正规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也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然而,信用创造功能的过分发挥,会带来货币过度扩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甚至金融危机。

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数字货币用计算机的程序信用或技术信用来代替传统的社会信用及市场信用。数字货币以信息技术容量为限,采用技术锚定来控制数字货币发行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信用货币的过度扩张。然而,当前区块链技术不够成熟,私人数字货币难以确立自身的信用或是对这种信用进行足额担保,而央行数字货币是由一国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法定货币,可以有效弥补私人数字货币的不足。央行数字货币通过技术信用与国家信用的有机结合,在实现信用创造智能化的同时,能够确保公众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状况及其优势

(一)国内外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

截至2022年6月,全球共有50个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处于研发阶段、试点阶段或正式推广阶段,其中有10个国家和地区正式推广了其央行数字货币。在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上,小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更为灵活激进,而发达国家和大型经济体则相对谨慎缓慢。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类型①来分,全球共有7個批发型项目,45个零售型项目,52个混合型或未明确定位的项目。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研究小组开启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工作。2017年5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挂牌成立。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工作,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个城市及北京冬奥会场启动试点和测试。数字人民币的运行采取“二元模式”:中国人民银行生成数字货币,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根据公众需要兑换到其数字钱包中。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一币两库三中心”。“一币”是指由央行担保并签字发行的CBDC,“两库”是指数字货币发行库和商业银行库,“三中心”是指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大数据中心。截至2022年5月底,数字人民币试点拓展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②,试点地区数字人民币的累计交易约2.64亿笔、830亿人民币。

2016年,加拿大银行(Bank of Canada,BOC)发起了一个以支付为基本场景的数字货币应用试验——贾斯珀项目(Project Jasper)。至2020年该试验已历经四个阶段:一是基于以太坊平台的银行间大额支付系统测试;二是基于R3 Corda平台③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大额支付系统中的应用;三是将分布式账本技术拓展至证券及外汇支付结算;四是数字货币跨境、跨币种支付试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从2016年开始推进数字货币项目Ubin。目前Ubin项目已经进行了五个阶段的研究工作,通过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一是新加坡元的Token(令牌)化;二是模拟银行间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三是进行Token(令牌)化资产之间的付款交割(DVP);四是同步跨境转账;五是多币种支付网络,包括跨境支付、外币兑换、外币计价证券的结算,以及与其他基于区块链的平台的集成以实现跨多个行业的端到端数字化用例。

2020年1月,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吉安卡洛创立的数字美元基金会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合作发起了数字美元项目(Digital Dollar Project)。2020年5月,该项目发布了《数字美元白皮书》,对数字美元提出了设计构想。数字美元是代币化形式的美元,与美元现金并存;数字美元将采取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组成的双层体系架构发行,并兼顾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模式。

中美洲加勒比海峡岛国巴哈马于2020年10月宣布,发行沙币(Sand Dollar)。然而巴哈马CBDC推进的并不顺利,目前巴哈马的CBDC沙币流通量仍不到现金的1%,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以及技术有待改进等。2021年10月,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发布“eNaira”。eNaira是一个安装在手机里的数字钱包,用户可直接使用eNaira支付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政府也将通过eNaira向符合特定福利计划的公民直接付款。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优势

1.降低货币发行和交易成本,实现货币管理信息化

央行数字货币由于采取数字化的“铸造”、流通和存储,通过逐渐取代现金交易,货币发行成本将大幅下降。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使得交易中介结构的扁平化,减少货币支付的中介手续费和摩擦成本,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商业银行现金兑付业务的三个环节包括收付兑换、清点调运以及储存保管的成本也将显著降低。

区域链技术基础上的分布式记账模式在“点对点”交易中可以发挥其信息对称共享、节约成本、可信度高等优势,能够促进央行货币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在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中央银行拥有数字货币交易数据信息的管理者身份,可以将私人数据信息整合和转化为公共数据信息,从而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出台和施行提供数据信息资料。

2.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跨境支付效率

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研究表明,提高金融普惠性和跨境支付效率是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需求。由于账户服务费用和交通成本等较高,低收入群体在获取金融服务上受到制约。央行数字货币通过改进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使得境内零售支付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从而解决普惠金融实施中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央行数字货币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与现有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充分融合,能够促进社会节本增效。新加坡央行数字货币项目第三阶段的研究显示,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新型券款对付流程可以压缩结算周期、简化结算流程,如使证券业结算周期从T+3缩短为T+1,从而弱化了本金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支付标准不统一、耗时长、费用高等跨境支付痛点,改进与完善国际支付体系。

3.突破货币政策障碍,提升政策有效性和精准性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解决货币政策的“零利率下限”困扰。在以纸币为主要形式的现金流通使用的时代,非常规货币政策无法顺畅地调节到负利率区间,存在“零利率下限”问题。而央行数字货币收取保管费近似于货币的负利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货币政策的“零利率下限”困扰。其次,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能夠弱化金融产品之间的流动壁垒,提高投资利率弹性,缩小利率政策的传导时滞,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效率。再次,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追踪性和可编程性将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前者让中央银行可以追踪和监控数字货币发行后的流转和交易信息;后者则可通过在系统中设置“时点”“流向主体”“信贷利率”“经济状态”等政策触发生效条件,分别可以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实现精准定性货币投放、促进基准利率向贷款利率的有效传导、进行逆周期的经济调控等。

4.推进货币国际化进程

Krugman(1980)的研究发现,具有最低交易成本的货币最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结算能够突破时空的约束,公众更倾向于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交易结算,货币的边际成本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逐渐趋向于零。央行数字货币不需要通过传统银行账户就可以进行资金转移,在跨境使用中能够替代现金的流通,从而可以提高一国货币的国际接受度。

SWIFT作为目前通用的全球支付清算系统,是美元世界霸权地位的重要支撑。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点对点支付成为可能,使银行账户变成非必需品,发展中国家可以构建基于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从而绕开现有的美国主导的全球清算支付系统,加速货币支付国际化进程。

三、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

(一)分布式记账与中心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分布式记账技术通过自动化交易实现“点对点”交易和结算,从支付结算的由第三方实体控制下的集中化处理到分散化处理。央行数字货币借用区块链技术的全程留痕、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创新和改造,如采取层级架构、联盟链、合作性记账等形式,让一些关键节点参与到记账体系中来,从而在发挥数字货币技术优势的同时避免其完全去中心化特征,以保证货币体系的效率和安全。

在短期内央行数字货币会与现金和其他类型的货币并存,并不会大幅度取代传统纸质和电子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核心应是分布式而不是去中心,只要不改变现有中心化管理的货币发行机制,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就不会对现有的交易支付及政策传导带来颠覆性影响,反而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竞争和创新。

(二)从备付准备金模式逐渐向新发模式过渡

目前各国央行均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是现金(M0)的等价物,具有类现金功能(Cash-Like),如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日本央行和我国央行。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是新发行的货币,也可以是将已发行的货币作为准备金(100%的比例)而发行的货币。前一种情况下央行负债增加,也即货币总量增加;在后一种情况下,货币总量不变,只不过现有部分货币转化为数字货币,Adrian和Mancini-Griffoli(2019)称之为合成型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清算银行指出①,合成数字货币不构成中央银行的债权,因而不是央行数字货币。

合成型央行数字货币一方面带来技术复杂性,如数字货币跨机构流通,不仅需要运营机构账本更新,还增加了央行备付准备金账户间的清算和结算;另一方面导致央行管控难度加大,如运营机构可能利用备付准备金账户清算的时间差,虚增数字货币。因此,直接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更优的模式。

(三)基于账户和基于令牌(Token)相互配合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交易主要两种模式,一种是发行令牌(代币);另一种是基于银行账户。两者的区别是,令牌模式是将使用某种形式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来验证每个代币的所有权和支付交易,不需要中央银行及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在基于银行账户模式下,个人和公司将持有将资金以电子方式存入中央银行CBDC账户或存款机构的专门指定账户,央行处理每次支付交易,只需借记付款人的CBDC帐户,并贷记收款人的CBDC帐户。令牌模式对用户高度开放、地址匿名、不可篡改等,可以改变现有银行账户体系繁琐的身份验证以及数据库不连通的限制,实现用户隐私保护、交易安全和数据安全。然而,基于令牌的系统验证成本较高,其所有权链要存储到加密的分类账中(副本存储在支付网络每个节点上),添加之前要借助高度复杂和能源密集的计算程序进行验证。基于帐户模式的优势是,支付几乎是即时的和无成本的。

世界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央行数字货币技术路线,不少国家选择了“批发型+令牌范式”的组合模式,而我国选择的是“零售型+技术中立”的模式。数字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将是传统数据库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混合系统,数字人民币拟采用“银行账户体系+数字货币钱包”属性,借助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和成熟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推行成本,促进用户群体的快速增加;推行稳定后,再逐渐与银行账户体系松耦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商业银行脱媒风险。

(四)匿名支付与可控管理相结合

央行数字货币在发展过程既要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又要遵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及反逃税方面的金融监管规定。数字加元的设想是央行不直接掌握个人隐私信息,让二级代理商来负责在交易的合规性检验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权衡。数字瑞典克朗和数字日元提出了“小额匿名券”的方式,同时兼顾用户的隐私保护需求与合规性要求。数字人民币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可控匿名原则,在满足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需求的同时规避非法交易的风险。此外,由于各国金融合规性要求以及隐私保护条款存在差异,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使用中,要适应不同国家的隐私保护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未来,CBDC采用实现匿名性和可控性兼顾以及满足跨境使用的合规性需要还须在技术和制度层面开展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长铗,韩锋等.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2]徐忠,汤莹玮,林雪.央行数字货币理论探讨[J].中国金融,2016(17):33-34.

[3]Michael D Bordo,Andrew T Levin.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and 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J].NBER Working Paper,2017.

[4]庄雷,赵成国.区块链技术创新下数字货币的演化研究:理论与框架[J].经济学家,2017(5):77-81.

[5]姚前.法定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体制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J].国际金融研究,2018(4):9-11.

[6]姚前.共識规则下的货币演化逻辑与法定数字货币的人工智能发行[J].金融研究,2018(9):45-49.

[7]易宪容.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及金融风险[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1-12.

[8]张纪腾.区块链及超主权数字货币视角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展望,2019(6):23-26.

[9]谢开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演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7):1936-1937.

[10]方显仓,黄思宇.数字货币与中国货币政策转型[J].学术论坛,2020(2):96-100.

[11]周雪飞.公共金融框架下央行数字货币“私人信息公共转化”研究[J].战略与决策,2021(1):5-8.

[12]郭琲楠,魏成龙.央行数字货币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金融科技时代,2021(1):37-38.

[13]季晓南,陈珊.央行数字货币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机制与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21(1):96-97.

[14]李拯.比特币、Libra和央行数字货币的比较研究[J].中国市场,2021(3):13-17.

[15]向宏.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顶层设计:风险与启示[J].清华金融评论,2021(3).

[16]巴曙松,姚舜达.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对金融系统的影响[J].金融论坛,2021(4):4-9.

[17]刘川,张庆君,桂杨.货币演进视角下的法定数字货币再认识[J].西南金融,2021(4):81-82.

[18]钟红,彭雅哲.美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态势[J].中国金融,2021(9):86-87.

[19]梁廷玺.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金融科技时代,2022(3):27-29.

猜你喜欢
数字货币区块链发展前景
数字货币的国际监管经验与启示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用“区块链”助推中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