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问题导向?助推学生深度学习

2022-05-30 03:18李海燕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数学素养数学思维

李海燕

【摘 要】优化问题导向是打造深度学习的根本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元思考、多方谋划,努力设计出更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问题,以此助推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咬定目标设计问题,让研究更给力;关注重点预设问题,让学习有动力;重视思维设计问题,让研究有活力等;通过系列的、精准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而促使深度数学学习的生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问题导向 深度学习 数学思维 数学素养

优化问题导向是提升学习关注度的有力举措,也是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根本方法,更是打造深度学习的动力所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并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适合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有方向、有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精准解读学情,使问题设计贴近知识的生成点,符合儿童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最终实现深度数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

一、咬定目标设计问题,让研究更给力

众所周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有效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它既有教学活动所达成的愿景,也有学生学习所能企及的高度目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准地把握好教学目标,并以此去谋划相应的教学细节、创设问题情境等,给学生一个思考、分析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问题解析活动中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感悟变得更深刻,并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经验,让深度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例如,在“梯形的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适合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解读梯形,形成感知;辨析梯形,领悟其本质,从而让学生积累起丰富的梯形学习感知,建立起扎实的梯形数学表象,为准确地抽象出梯形的概念奠定基础。

(一)利用问题引导复习

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课件呈现一系列几何图形和相应的问题:“屏幕上的图形你们认识吗?”学生一一说出图形的名称。其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应的强化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认知建构。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梯形,并指着梯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它有点儿像什么图形啊?”问题会诱发学生再度去观察屏幕上的图形,并寻找这些图形与梯形的类似之处。

(二)设计问题引发联想

同样,在初步感知梯形时,教师还需要设计问题(“你还在哪里见过梯形呢?”)引发学生必要的学习联想,促进学生对梯形的深入感知。于是,学生们会说出所见到过的梯形,像河堤大坝就是梯形形状;水渠则是倒过来的梯形;爬高用的梯子整体也是梯形的,而且每一层也是梯形的;等等。大量的事例,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极大程度地丰厚了学生对梯形的感知,从而为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积累学习资源。

(三)巧设问题加速领悟

要使学生较为理想地建构梯形的表象,形成扎实的概念,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经历必要的知识形成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中深化理解,在体验中形成学习感悟。

首先引导学生做一做。“拿着平行四边形纸片,想一想它与梯形之间有何相似的地方?”“你能把它变成梯形吗?”等问题促进了活动开展,接下来学生就会分析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图形的直接比较(重叠的方法),看出它们都有一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组对边也是平行的,而梯形的另一组对边则不是平行的。

其次引导学生做梯形。学生们经过动手操作,发现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就是梯形,经过分析与讨论,发现这一“剪”的本质就是让这组原本平行的对边变得不平行。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能够深刻地感悟到梯形的基本特征,明确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本质区别。

二、关注重点预设问题,让学习有动力

关注学习重点,并以此设计问题,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还具有一定的促动效应。所以,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还应准确把握这部分知识学习的重难点,并以此来设计适合的问题,让学生在系列问题研究中深入思考,助推深度学习的发生。

(一)阅读习题,理解题意

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托教材,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创设最贴近儿童生活,又切合文本大意的数学问题,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探究情境,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自主尝试解决。比如,设计下列的问题:“李琳琳准备为班级联欢会购买一些奶糖,每千克是32元,她带了196元,最多可以买多少千克的奶糖?”

对此问题,教师就应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阅读,便于引发学生的自主分析与思考。学生围绕着问题去阅读,带着目的去阅读,这样的学习活动势必能促进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保持。同时,学生会在阅读中发现这是一个有关数量、单价和总价的问题,要求能买多少千克的奶糖,对应的关系式是总价除以单价,进而顺利地列出算式。在列出算式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去比一比、议一议,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列出的算式与前面的学习内容有很大不同,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心生疑虑,“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前面的除法方法相同吗?该如何分析与思考呢”等,疑问会诱发学生思考,也会激发学习动力。

(二)尝试实践,反馈提炼

“试一试这个除法计算,看看你会遇到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难以解决的困难?”教师用简单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笔算。经过小组学习交流与争辩,学生终于感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应该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除数,而这里是19÷32不够除,所以要同时看前三位数,也就是196÷32,进而用既有的经验去试商,并明确商应该写在个位上。到这里学生们对这类习题计算方法的理解也就達到了基本目标,也会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模型。

三、重视思维设计问题,让研究有活力

以激发思考为目的,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问题设计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数学思维的关联。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要着力于与思维相关联的问题设计,并以此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创新思考,进而促进学习领悟的深入,加速数学知识的科学建构。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盯紧核心问题——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因是分数单位的不同,所以把不同的分数单位转为相同的分数单位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成为学生必须要解决的学习难点。

(一)观察分析,引发思考

重视学习观察与学习比较,是构建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为此,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抓实“引导解读、感知分数单位的不一致”这一重点的学习引领,努力构建一系列学习观察、学习争论等学习情境,以及相对应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思考,深度研究。

首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习题,感知不一样的元素,利用问题引入学习探究,比如:“小明用一张彩纸的1— 2做小五角星,用它的1— 3做圆片。他一共用去了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其次指导学生多次读题,明晰习题的基本大意,从而准确地列出对应的算式。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学习积累很轻松地列出算式1— 2+1— 3。但是教师还需要设计问题:“你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说明理由,让他们积累相对应的学习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问题引领,诱发深思

当学生们面对1— 2+1— 3算式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中生成学习联想,从中甄别这个算式与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之间的差异。教师紧接着设问:“现在还能按照前面的计算方法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学生会在思考后纷纷表示:“不行的,不可以直接相加。如果做成1— 2+1— 3=1+1—2+3=2— 5,用小数来验算是不正确的,所以这样的思考是错误。”此时,教师就可趁机追问:“那该怎么办呢?什么样的分数是可以直接相加的呢?你有办法改变1— 2和1— 3吗?系列追问,会促进学生们思考的不断递进,从而让他们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明白,通分可以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分数单位是一样的,就可以直接相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脉数学知识内容的基本性质,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创设问题研究情境,搭建必要的学习探究平台,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进行着积极地阅读与分析,大胆地分析与思考,從而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数学素养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