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创新趋势

2022-05-30 10:48卫娜星席洲宫本勇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政教育高校

卫娜星 席洲 宫本勇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对当下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同,增强理想信念,同时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将对党的浓厚情感上升为自觉行动,将无形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促使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文章基于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索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政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068-04

一、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利于学生在党史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能从根本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一系列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尚未成熟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引导。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使大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史和创造的四项伟大成就,更深刻地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增强对党的认同,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利于学生在党史教育中增强理想信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而当下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也是我们最接近、最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这一梦想的特殊时期。广大青年大学生也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将自己的个人梦想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实现个人梦想、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出一份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一次次挫折和失败中奋起,靠的就是伟大梦想的引领,也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崇高的追求。

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在党的光辉历程中感受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感悟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使青年大学生增强精神动力,增强精神信仰,树立个人理想,并将理想转化为实际效能[1]。

(三)利于在党史教育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党史教育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伟大精神转换为育人实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斗争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发展史,是一部砥砺前行的建设史,有一句话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历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元素,将党的历史、党的理论融入思政课堂,一方面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感染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感悟党的伟大精神,在聆听红色故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中激荡灵魂,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性。

第二,利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进一步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弱勢问题,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

第三,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党性知识教育,而融入党史教育,更能加深青年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党的政策和宗旨等方面的理解,并且能够突出党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2]。

二、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创新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和宣传者,因此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发挥思政课程在开展党史教育中的作用。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比较强,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这对于在新时代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学习党的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将党史知识与思政课紧密相连,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重要的时间节点等教学元素运用到课堂中去。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创新上课方式,改变往日的“填鸭式”教学。在信息化时代,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思政课程实际,将党史知识融入课程中去,实现二者密切结合。

教师在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党员的身先示范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最突出最优秀的群体,更应该走在前列。

第一,学生党员应该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中主动学习党史知识,带头学习党史知识,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递党的声音。

第二,学生党员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思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增强党性修养,避免错误价值观的侵蚀。

第三,要将学习党史变成日常的习惯,因为党史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所以对党史知识的学习也要紧跟时代潮流,既要了解过去的故事,也要讲好新的党史故事。

第四,可以组建学生党员宣讲团,深入校园开展党史宣传,以青年的视角、用青年的语言讲党史、讲理论,讲好党的百年故事,让青年大学生感悟到党史中榜样人物的力量,培养其价值认同,增强情感共鸣,形成积极的党史学习氛围,推动党史教育向纵深处发展。党员学生干部可以结合当下重大事件或者重大时间节点,比如可以围绕“弘扬抗疫精神,践行责任担当”“百年征途,红色传承”“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等主题开展宣讲活动。此外,还可以借助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将党史教育渗透到学生中去,形成学生讲、学生学、学生互动、学生促学的良好局面。

(二)活用红色资源,增强党史教育的趣味性

红色资源是党史教育中最鲜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第一,与思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教学元素,以当地的红色资源为依托展开实践教学。比如,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烈士纪念馆以及开展红色研学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重温党的峥嵘岁月,回顾党走过的艰难历程,在党史教育中荡涤灵魂,洗礼精神,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通过参观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时,也应该加强背景介绍以及升华感悟,使学生对党的百年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第二,还可以在校园中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营造党史学习的浓厚校园氛围。可以利用党史中重要的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故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熏陶和感染,例如,通过举办红色文化知识宣传设计栏比赛、知识竞赛、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等等,使高校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用党的历史的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3]。

(三)利用网络媒介,扩展教育平台

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比于通过课堂、书籍等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式,青年大学生更加青睐于借助网络新媒体来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在推动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优势。

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坚持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搭建网络平台,设置专门的党史网站,发挥“互联网+党史”的新模式,利用党史教育专门网站、课程学习、移动展览馆等将党史教育与互联网相融合,通过直观、便捷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高校思政教师也可以借助大学生经常用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一些学生关注的、代表性比较强的热点事件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避免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使学生端正对党史的认识,延伸党史教育的领域,保障党史教育在网络宣传中的话语权。

思政教育教师应该通过互联网的运用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课堂感染力,而云思政课堂的出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思政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可以借助于大數据了解青年大学生喜欢的话题和感兴趣的内容,将思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党史教育知识和当下的时政热点相结合。思政课旨在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党史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在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路线、政策和纲领等的基础上,拥护党的领导,增强个人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并将其转化为实践行动。因此,教师要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丰富课堂形式,提升云课堂的参与率。

其次,在云课堂应用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监管。相比于传统的课堂,云课堂更加自由,需要教师加强管理。教师应该熟悉各个平台的操作,充分挖掘和应用云课堂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又要加强师生互动,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及时完成云思政课堂每一个环节的任务,增强学习体验感。最后,云思政课堂也要求教师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严格把控青年大学生对党史知识的学习。在线作业、任务完成进度、学习打卡、学情统计等一系列的数据信息使云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量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处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呈现教学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4]。

(四)开展经典著作学习,丰富教学内容

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当中,要紧抓经典著作做教学,保证党史教育内容的权威性、标准化和专业化。各教材编写单位要紧紧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更新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纳入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当中。高校的思政公共基础课程教材都结合最新思想和最新时事进行了更新,出台了新版本,为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权威性党史学习内容。

实现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还要引导青年大学生阅读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经典著作和中共党史的相关教材,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党史教育经典书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材中,引用了许多党史经典书籍,例如,《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都是党史教育的经典书籍。同时,学生阅读党史相关经典著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必须紧密结合党的时代背景去认识党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从阅读党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此外,可以在班级举办“经典著作”研讨会,营造良好的党史教育学习氛围。党的百年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凝聚了强大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开创进取,取得了四项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这些无形的精神力量,值得每一位青年大学生去研习。可以通过经典著作研讨会、读书分享会等形式,挖掘并分享党史知识学习中遇到的生动案例,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对党史知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宽视野、增长学识,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对共产党党性的认识,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5]。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党史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二者有效结合的重要保障。党史教育教学成果的取得依赖于人才队伍,高校思政教师是利用思政课堂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发力点。

首先,广纳精英,引进党史学科优秀人才,为高素质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当下,高校思政教学岗位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科班出身”的党史专业的专业教师欠缺,部门机构老化松弛,新生力量不足,这就迫切需要广纳人才,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党史专业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人才,扩大“中共党史”专业的教师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当中的比例,用专业的人才讲党史,发挥党史专业教师在思政队伍当中的引领作用。同时,鼓励党史教学资源丰富、科研学术水平高的高校,在每年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增加培养名额,为党史研究储备高层次专业人才。

其次,将高校思政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思政教师的重视,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高校中推进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需要有专业知识过硬、政治方向坚定的人才队伍作保障。针对当下高校思政教师在党史专业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搭建可供思政教师再学习的平台,鼓励其进修党史相关的专业,为其提供学习机会,从而推进教研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要密切关注思政教师的个人成长,尤其是更要关注新思政教师的发展,解决其工作困惑和发展困惑。此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定期举行教师集体备课会,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讨,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共同成长进步。

三、结语

党史教育是爱党、兴党、护党的必然要求,是砥砺奋进新征程的内在要求;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使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引导学生向历史寻经验、求规律、探未来;使学生在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提高思想站位,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激励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崔再军,吕婉可.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路径分析[N]. 山西科技报,2021-11-16(A06).

[2] 张雪. 云思政课堂模式下高校党史教育实现路径[J]. 时代报告,2021(10):46-47.

[3] 田成兰.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9):86-89.

[4] 冯留建,江薇. 深化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的实践逻辑[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03):29-33.

[5] 李先伦,牛婷娴.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微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5):42-44.

(薦稿人:陈雪梅,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和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XKT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卫娜星(1994—),女,硕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席洲(1991—),男,学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宫本勇(1982—),男,学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思政教育高校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