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性”解读

2022-05-30 06:39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名篇古代文学诗性

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折射出古人浪漫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东方审美。笔者在进行安徽省 2021 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gxyqZD2021067)研究时,参考了由鲁洪生、赵敏俐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上册)。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诗意解读,既有对文学史的认识,又有对文学鉴赏的深度阐释,还有对文化研究的深入探索。本书所体现的选篇角度、表达方式和逻辑论证,为读者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养料。

本书以文学体裁为分类方式,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典作品串联起来。如先秦文学部分,列举了《诗经》《左传》《国语》 《战国策》《论语》等九部作品,不仅选篇求精,而且分析细腻。为更好地普及经典,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兼顾文学鉴赏性,选取了能体现时代特征、发展规律、流派风格、艺术品位的名篇佳作。此外,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在每个篇章都有分段文学史概述,引文注明出处,随文夹注,并附有参考书目。既可作为文学教学的参考书,也有助于文学爱好者自主阅读。

总体而言,本书每一部分的独特安排和阐释分析,都体现出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从历史、哲学、书法、音乐、建筑等多维度进行阐述,形成了多维的人文观照。

作者在运用当代文学理论解读古代文学名篇的同时,也赋予 了 古 代 文 学 名 篇 以 新 的 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意味,即诗性。作者认为,极具诗性的文学作品暗合了古代文人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人的思维方式。古人对事物的认知大多是感性和直观的。比如,中国的古代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体验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哲学,充满回归自然的美感和盎然生机,鲜有形而上的理性分析。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很少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成体系的理性架构,作品通常产生于作者随意的灵感迸发或者临时性事件,如游园览胜、围炉夜话或是相互唱和,等等。二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本身就具有诗性的特点,语言的诗性使文学作品有了诗意的表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字所具有的独特“诗性”与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关系。如汉字的发音、表意的形象等,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风格;又如古汉语中丰富的修辞,能够使文学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语句更加错落优美、富有韵律,情感抒发更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三是古代文人追求生命和生活的理想状态,这也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在审美的感知中令读者得到理性的启示。作者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性”解读,为读者打开了体味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体现了新的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分析具体,研究深入,层次清晰,语言简明,要点突出,行文灵动,充满诗意情怀,仿佛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意地图”。本书兼顾了学术性与可读性,对文学研究和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淮北職业技术学院 马 兰)

猜你喜欢
名篇古代文学诗性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