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庄资源的课程实践

2022-05-30 10:48胡静燕李凌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沟渠蝌蚪农庄

胡静燕 李凌

我园地处城中村,正对着幼儿园的大门有一片近两亩的荒田,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这片田地划归我园使用,这让我们如获至宝。有了地,做何用呢?如何规划才能让这来之不易的两亩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对环境与课程关系的思考与理解,我们将这两亩地打造成了一个功能多样的农庄,使之成为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课程实践场。

一、创设“辛辛农庄”,打造自然的乐园

农庄外形近似长方形,内设园艺区、种植区、养殖区、嬉水区等。孩子们为它起名“辛辛农庄”,“辛辛”意指“辛苦劳作”。位于农庄中部的园艺区植有一棵高大的樱花树,树下鲜花环绕。紧邻园艺区的是一块铺了防腐木的平坦开阔的活动场地。园艺区往东是一个20米见方的小池塘,池塘四周的环形浅滩用鹅卵石铺砌。再往东是一大片公共种植地和用砖块、田垄分隔好的各班的自留地,田地旁有压水井、堆肥箱和具有收纳功能的小木屋。木屋外有连排的水斗和悬挂着的各种工具,方便孩子们自主取用。园艺区的西边也有一个小池塘,一条蜿蜒的沟渠将其与东边的小池塘相连。小池塘旁是用篱笆围着的“动物之家”,内有羊圈、兔屋、鸡舍,动物屋舍外有一片草地可以让动物自由活动。农庄的空地上还种植了数十种果树和景观树木。

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如何盘活资源,据此打造的农庄环境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丰富

我们从活动场地、材料和内容入手,努力追求环境资源的丰富多样。农庄内田地、草坡、池塘、浅滩、沟渠等自然连接,用石板、木条、鹅卵石等铺设的小路、汀步交错连通,木屋、茅草棚、竹篱笆点缀其间,孩子们可以由此接触不同的自然元素。“动物之家”里饲养了羊、兔、鸡,池塘和沟渠里自然生长着鱼、虾、蝌蚪、泥鳅等,孩子们可观察、喂食、与之互动。我们还着意在植物的种类上体现丰富多样性。农庄里既有杨梅树、梨树、桃树、樱桃树等适应当地气候的果树,又有金桂、银桂、紫薇等景观树木;既有高大的乔木,又有低矮的灌木;种植地里既有各种时令瓜果蔬菜,又有水稻、麦子、高粱等粮食作物;花圃内、池塘边、小路旁,人工种植的沿阶草、粉黛子、矢车菊与恣意生长的野花野草交相辉映。结合周边社区的中医院资源,我们还开辟了一块中草药圃,种植了金银花、蒲公英、芦荟、薄荷等生活中较常见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环境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孩子们的体验、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2.自然

自然、生态的环境是儿童探索和学习的绝佳场所。农庄的东边是种植地,西边是“动物之家”,种植地里的菜叶、野草可以用来喂养“动物之家”里的动物们,动物们的粪便又可以肥田。农庄的草地上有不少散放着的木桩、石块,将其翻开找寻虫子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木桩上长出的蘑菇和木耳也会引发孩子们的阵阵惊叹。池塘、沟渠中常常漂着落叶,定期清理池塘和沟渠是孩子们的一项工作,而他们常常一边清理,一边找寻躲在石头缝里的小鱼、小虾和泥鳅。沟渠不宽,上面没有桥,有的孩子一步便能跨过去,而有的孩子却感到有些困难,于是大家一起搬来木桩,架起了独木桥……富有生命力的农庄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的乐园、探索自然的基地。

3.开放

我们在打造农庄环境时非常关注空间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体现在消除不必要的边界感上。我们移除了原本种植在农庄四周的密實的法国冬青,换成了仅1米高的通透的木栅栏,孩子们在农庄外便能将农庄内的景物尽收眼底。为了方便进出,农庄共设了三处出入口,其中主出入口挂着“辛辛农庄”的名牌,名牌上的字是大一班的孩子书写的,孩子们都为自己是农庄的主人而感到自豪。农庄内的各个区域自然衔接,没有明显的边界,“动物之家”外是用木条做成的稀松的围栏,孩子们在给动物喂食时可以与动物亲密接触,也可以在动物屋舍外的草地上与动物玩耍,并进行观察、探究。动物也有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兔子和公鸡和谐相处,小羊会跑到树下吃吃草、啃啃树皮。空间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适当留白上。我们考虑到孩子们的个性化需求,在打造农庄环境时做了不少留白设计。在每个班的自留地里,孩子们可以自己决定种什么,有的班种了芋艿,有的班播撒了青菜种子,有的班培育了向日葵。农庄原本就规划种植了各种花,但春天时孩子们又收集了许多花种子,我们便将一块空地变成花圃,让孩子们种花。随着花儿的绽放,这个花圃成了“网红打卡地”。同样,农庄里的中草药圃也是后续我们追随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而开辟的,如今中草药圃里的药用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开放的环境创生了多种问题情境,引发了孩子们的学习与探究。

二、发掘农庄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我们将农庄的活动日常化,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会在农庄开展活动。我们采取全园轮流制度,每周有两个班在农庄中开展晨间户外活动,这两个班的孩子进入农庄的首要任务就是参与劳动。他们不仅要照顾班级自留地的植物,还需要负责整个农庄的环境维护。幼儿园后勤人员中有一位种植能手,孩子们喊他“徐爷爷”,我们请他指导孩子们照顾农庄里的动植物。早晨,孩子们一到农庄就去小木屋拿水壶、水桶,去压水井取水或去沟渠中舀水,用以灌溉田地。他们从地里拔草,摘下莴苣叶等,送去“动物之家”给动物们喂食。他们还要打扫“动物之家”,把动物粪便堆到一起,让徐爷爷去施肥。他们会和徐爷爷一起给植物松土、捉虫、搭架。他们参与花圃的维护管理,修剪枯枝败叶;参与沟渠和池塘的维护管理,每天打捞漂浮的落叶,每两个月一次把沟渠排空后彻底清理。劳动结束后,他们还要负责检查与整理劳动工具。

除了在晨间活动时间有专门的安排,农庄在其他时间向所有班级开放,孩子们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入农庄开展活动。农庄的种植区有各班的自留地,也有公共种植地。公共种植地由徐爷爷负责种植,全园孩子一起负责照料、收获。我们特意请徐爷爷种些不同的植物,以引发孩子们的观察和探究。比如,同时种大麦和小麦、葱和蒜,孩子们就会比较它们的异同;种番薯、芋艿、南瓜、黄瓜、甘蔗等根、茎很有特点的植物,孩子们可以从中发现植物世界的千姿百态。到了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写生、采摘、测量、称重、加工、品尝、翻土、继续播种。孩子们还常常在沟渠里摸螺蛳、捉泥鳅、捞小鱼小虾,采来鲜花插在花瓶里或做花环、制标本,迎接一窝又一窝的小羊、小兔、小鸡的诞生……有了农庄,孩子们总有忙不完的事。

当农庄的资源被充分利用时,课程便生成了。下面通过几个课程案例来展现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案例1 堆肥箱的秘密

在种植地旁边,我们设了几个翻斗式堆肥箱,孩子们虽然不清楚堆肥箱是做什么用的,但经常会去翻一翻、转一转。春天,大三班孩子在自留地种下了芋艿。有一天,孩子们去给芋艿浇水时,发现徐爷爷正从堆肥箱里拿什么东西往地里埋,便好奇地问徐爷爷在做什么,徐爷爷笑呵呵地指了指堆肥箱,说:“这是我秘制的肥料!”堆肥箱里的究竟是些什么,为什么可以做肥料呢?顺着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引导孩子们探究堆肥箱的秘密。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了资料,了解到除了动物粪便可以做肥料之外,平时吃下来的果皮等也能发酵成为肥料。孩子们提出想试试自己做这种酵素肥料,教师在分析了活动的价值和可行性之后决定支持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找了一个矿泉水桶做发酵桶,并去收集可以用来发酵的果皮。他们把果皮撕成小块,投入到装了水的水桶中。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果皮一开始是浮着的,后来慢慢沉了下去,水里还冒出了泡泡。在打开水桶盖子排气时,孩子发现很臭。徐爷爷说,往水里加红糖,气味就不臭了。于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红糖加进去,过了几天再打开盖子,发现果然不臭了。制作酵素肥料的过程漫长,但孩子们都愿意耐心等待。孩子们还决定把自留地划分成三块,一块不施肥,一块用酵素做肥料,一块用动物粪便做肥料,看看最后哪块地里的芋艿长得好。孩子们还了解到,把植物的叶子等与土混合,等它们发酵后,把这种土拿来种花特别好。于是,孩子们又去找原料。除了收集落叶、杂草外,他们还收集了其他班剥下的蚕豆壳。据说这种原料发酵需要更长时间,但孩子们愿意耐心等待。

分析与思考

农庄里设了堆肥箱,但教师并没有主导孩子进行堆肥实验,而是寻找契机,等孩子萌生兴趣,才顺应需求、给予支持。在堆肥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推着孩子去深入探究堆肥的原理,而是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给予适宜的支持:鼓励孩子自己在生活中收集果皮,将果皮撕成小块;引导孩子用透明的桶堆肥,让孩子可以观察到果皮发酵的全过程;让孩子自己给发酵桶排气,从而发现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和臭味……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他们持续观察、耐心等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大自然“循环”的奥妙。

无论是种植还是饲养,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也让我们学着慢下来,更長远地去思考课程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农庄这个“有准备的环境”中,我们陪伴着孩子们,观察他们的行为,捕捉他们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探索。

案例2 蝌蚪回家

一天,中一班孩子在用网兜打捞沟渠里的落叶时发现了不同形态的青蛙卵,有的粘成一团,有的连成一串,也有的刚刚孵化成为蝌蚪,孩子们十分惊喜,都围过来观察。教师告诉孩子们,过几天就又到每两个月一次彻底清理沟渠的时间了,孩子们立刻想到一个问题:这些青蛙卵该怎么办?以往清理沟渠时,由于与沟渠相连的两个池塘的水比较深,不会排空,因而沟渠里的很多小鱼、小虾都会自己游到池塘去,孩子们也会帮助它们转移。可是,这次看到那么多青蛙卵,孩子们觉得这些“青蛙的小宝宝”太柔弱,需要好好保护。他们自发地进行讨论,最后决定将这些青蛙卵先转移到班级自然角去饲养,待沟渠清理干净后再送它们回家。于是,孩子们拿着大玻璃缸去农庄,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青蛙卵捞起来放进缸里。这些青蛙卵没几天都变成了蝌蚪,孩子们每天都要来看一看,给蝌蚪喂食。等沟渠清理完,孩子们舍不得把这些蝌蚪送回家了。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孩子们发现沟渠里也有不少蝌蚪,他们知道这是在转移时遗漏的。而他们仔细观察后发现,沟渠里的蝌蚪明显个头更大,并且很多都已经长出了后腿,而养在自然角里的蝌蚪还没有一个长出后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猜想与讨论。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并通过查找资料,得出了以下结论:自然角里的玻璃缸太小了,农庄的沟渠和池塘大,蝌蚪游来游去更自在,所以长得好;农庄在室外,阳光好,空气也好,所以蝌蚪长得快;蝌蚪在农庄里吃的是水里天然的食物,不像在自然角里只能吃面包屑。经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户外的自然环境比室内的人工环境更有利于蝌蚪生长,于是主动把蝌蚪送回了家。

分析与思考

清理沟渠是孩子们在农庄的一项工作,我们在预设这项活动时就预想到孩子们会与水生动物互动,进行游戏与探究。而这次孩子们提出把青蛙卵转移到班级自然角饲养,进而发现蝌蚪在室内与室外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对我们来说是意外的收获。事实上,自从有了农庄,与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农庄一比,自然角不免黯然失色,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对自然角资源的关注和利用,有时甚至觉得自然角可有可无。蝌蚪回家的案例引发我们的反思:自然角并不能被农庄取代,有了农庄,我们就能实现室内与室外资源的互补,帮助孩子获得更完整的经验。

案例3 白鹭来做客

一天午饭后,大二班教师带着孩子们在农庄散步时,一只白色的大鸟飞来,停在了农庄的草地上,孩子们见状欣喜万分,正打算一拥而上时,教师提醒孩子们要慢慢地、轻轻地走过去,不要靠得太近,以免惊吓到白鸟。孩子们在观察时,教师用手机拍摄了白鸟的照片和短视频。白鸟飞走了,孩子们围绕白鸟的议论热度不减,有的说它是鸭子,有的说它是天鹅,有的说它是丹顶鹤。这只白鸟究竟是什么鸟呢?教师表示也不知道,并提议孩子们回去查一查。孩子们对照着教师拍的照片在动物百科全书上查找,发现原来这只白鸟就是白鹭。白鹭为什么会来我们的农庄?它还会再来吗?围绕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说,白鹭来到农庄是因为这里很美丽;有的说,白鹭是一种很爱干净的鸟,它一定是觉得农庄很干净才来的;有的说,池塘里有很多小鱼小虾,这些都是白鹭爱吃的食物,所以白鹭才会来……孩子们都希望白鹭能再来,于是,他们提出了很多想法:在农庄里种上更多美丽的花,让农庄变得更漂亮,这样白鹭一定会再来;一起努力保持农庄的整洁,这样白鹭就会愿意来;在池塘里多养一些鱼虾和螺蛳,把白鹭吸引过来;在农庄里给白鹭搭建一个家,这样白鹭就不会飞走了……于是,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行动起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向全园小伙伴发出了让农庄变得更美、更干净的倡议。在漫长的等待中,白鹭没有再来,然而农庄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吸引了其他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光临,孩子们为此欢喜雀跃。

分析与思考

白鹭的出现令人惊喜。要不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探究白鹭呢?教师发现自己对白鹭也知之甚少,由于白鹭不常见,除了现场抓拍到的照片和视频外,其他资料全要通过书和网络获得,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那么,就这样放过白鹭做客带来的生成课程的机会吗?之后,教师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发现通过讨论孩子们的提问“白鹭为什么会来”“白鹭还会再来吗”,可以自然地引导孩子们将白鹭来做客的原因与我们农庄美丽、自然、生态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孩子们对保护农庄环境的关注。这远比让孩子们通过书和网络上的资料去获得些许间接经验要有意义。

通过现场考察,孩子们发现了当前大家在维护农庄环境方面的不足,也感受到农庄环境的维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尽管白鹭没有再来,但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农庄在他们的努力下变得更美了,由此增进了对农庄的喜爱之情,也进一步强化了主人翁意识。

案例4 因兔结缘

农庄“动物之家”的母兔接连生了好几窝小兔,现有的屋舍不够用了,怎么办?一次,园长外出开会回来告诉孩子们:“社区里另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想养兔子,他们听我说我们幼儿园里的兔妈妈又生小兔了,就想问问你们愿不愿意将前几天刚出生的两只小兔送给他们养。”在征得孩子们同意后,那个幼儿园的孩子捧着鮮花来我园迎接小兔。我园大班的孩子们一起绘制了一份“兔宝宝成长说明书”,里面画有照顾小兔的注意事项,他们叮嘱对方一定要好好照顾两只小兔。小兔送走后,有一天,孩子们说:“好想念我们的小兔呀,不知道它们在那个幼儿园里生活得怎么样,它们应该很大了吧?”园长向对方幼儿园的园长转达了孩子们对小兔的挂念后,对方园长马上发来了很多张小兔在他们的饲养园里快乐生活以及孩子们和小兔在一起玩耍的照片。后来,对方幼儿园的园长经常会拍一些小兔的照片来分享,两位园长成为两所幼儿园的孩子的联络员。孩子们也因兔结缘,建立了友谊,他们还商量着找机会让小兔回来看看它们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呢!

分析与思考

农庄里的兔子、羊生崽不是头一回了,我们也曾把小兔、小羊送给别的幼儿园,但并没有将其视为课程资源。而这一次对方幼儿园的孩子提出要亲自来接小兔,令我们意识到这是一次生成课程的契机。孩子们对养了那么久的兔子有很深的感情,眼看着这几只降生不久的小兔要被送走,他们恋恋不舍,也放心不下。在我们的引导和鼓励下,孩子们把自己照顾兔子的经验画下来,做了一份说明书送给对方。这样,不仅孩子们与小兔之间的情感联结没有被切断,而且两个幼儿园的孩子之间也因小兔而有了互动,建立了友谊。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农庄的这两亩地本就来自社区的馈赠,那么我们能否以农庄为纽带,增强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联结,引发孩子与社区的互动,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孩子的发展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做了积极的尝试。比如,我们举办蔬菜义卖活动,孩子们把辛勤收获的蔬菜卖给社区居民,并将义卖所得捐赠给社区福利院;重阳节,孩子们把祖辈请到幼儿园来过节,和祖辈一起到农庄赏菊,亲自采摘菊花泡茶给祖辈喝;孩子们还把蔬菜送给一墙之隔的松花江中学,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举办运动会的场地……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感恩,农庄资源发挥了社会教育的作用。

环境为课程的生成与实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教师在发掘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其课程意识和教育敏感性也不断提升。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三年中,能尽情去欣赏、去发现、去探索、去经历……我们的探索仍在继续,实践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沟渠蝌蚪农庄
海里的巨头蝌蚪
浅析农田建设项目中沟渠施工技术及受到破坏后的治理方法
从蝌蚪到青蛙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灌区沟渠对氮磷的截留机理及去除效果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蝌蚪
洞庭湖典型垸内沟渠水体富营养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