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特征及启示

2022-05-30 10:48占小红
化学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化学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占小红

摘要:  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明确了以大概念统摄的学习主题内容结构,新增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指引课程评价,倡导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主题的整合设计。在未来新课标的贯彻落实中,应当立足并超越学科认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结构,基于大概念规划教材内容框架与单元教学,基于课标活动建议拓展完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细化学业表现标准有效支撑素养落实。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1005 6629(2022)08 009 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有效践行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蓝图,2019年教育部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用以为我国各学段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文件提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战略任务[1],国家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估的根本依据,既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并进行课程改革的坚实基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2]。为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教育部于2022年4月21日颁布了最新版本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新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版课标”)凝练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并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内容结构、学业质量及实施建议等做出指导。因此,洞察新版课标的变化和特征,有助于在教材编制和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方式,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及特征

2.1 课程目标: 由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

2018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陆续颁布,标志着课程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新时代。此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新版课标均提出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为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新版课标立足化学课程本质,结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凝练形成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3]。其中,“化学观念”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所形成的基本观念,是对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科学思维”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是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是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经历探究与实践过程形成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对化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以及所表现的责任担当。综观化学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它们直接对应了学生“能做成事”——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概念、体验探究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四个基本条件:“认识基础”“方法工具”“能力要求”和“习惯意愿”,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双基”和“能力”目标的超越,彰显了全面育人的理念。

新版课标的化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不仅顺应了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与2017版高中化学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维度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4])形成了呼应和衔接。其中,“化学观念”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深刻理解宏微联系、变化观念、平衡思想奠定基础,“科学思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能灵活运用宏微联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方法的认知基础,而“科学探究与实践”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与高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更是呈现出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其中初中关注学生科学探究实践的体验和品格态度的初步形成,而高中阶段则更加强调探究实践方法与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课程内容: 基于大概念统领学习主题的结构化设计

化学知识的结构化是形成对学科思维方式方法系统性认识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实现从化学知识向素养转化的关键[5]。新版课标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设置5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通过大概念统领相关知识。大概念是指具体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思想或看法,它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6]。通过以大概念为统领,将核心概念、次位概念和具体事实与学科中更具统摄性的大概念建立关联,能让学生领悟更有普遍意义、迁移价值的学科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7]。

新版课标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与2011版课标(主要呈现知识内容)有所不同,每个学习主题均由五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包括“大概念”“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和“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每个主题的第一部分即为统领该主题的学科大概念。新版课标提出了“化学科学本质”“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五个大概念。每个主题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该主题的核心知识,第三、四、五部分依次是学习该主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通过该主题学习之后学生所要养成的“重要态度”及“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除了第二部分的“核心知识”外,其他部分均为新增内容。而大概念统摄主题下辖的核心知识、基本方法、重要态度以及需要经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直观而深刻的主题内容结构。

以主題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为例(见表1),统领该主题的大概念为“物质的多样性”,其内涵包括: 物质是多样的,可以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成分组成、性质差异、自然存在还是人工造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等角度进行物质分类;可以基于分类认识物质的共性及差异,并据此对物质加以利用。基于大概念“物质的多样性”可以提取出核心概念“基于组分多少的物质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基于元素组成的物质分类(单质和化合物)”;进一步引出常见的物质,包括混合物(空气、溶液),单质(氧气、常见金属),以及化合物(水、金属化合物、酸碱盐);而在认识概念或具体物质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等学科事实性知识,展现了该主题中的大概念与核心概念(混合物、纯净物等)、次位概念(酸碱盐等)和具体的学科事实(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等)之间的联系。该主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研究和学习物质的性质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主张引导学生“从物质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视角认识物质性质”并“基于物质类别看物质的共性和差异”;强调研究物质性质与应用中最常用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分析揭示等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等。“重要态度”则强调应认识到物质性质的社会价值,认识合理使用化学品的重要性,形成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 而“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部分则为促进该主题核心知识的学习规划了一系列的经典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

2.3 表现标准: 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支撑科学评价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发布,提出要“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8]。为此,新版课标专门研制了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完成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后应当达到的化学核心素养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特征进行了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标准是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版课标中的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反映了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化学思想与方法的感悟以及对化学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的多重要求,同时更对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在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关键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描述。从实践角度来看,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依据和表达方式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学业质量标准的认知与落实。我国高中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应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学科内容主题的特点和目标定位,形成了覆盖五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但指向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必修”指向学业质量的1~2水平,而“选择性必修”指向学业质量的3~4水平。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同样以化学核心素养为框架,并出于对初中化学课程学程短,强调基础性、启蒙性特点的考虑,4个条目的学业质量分别侧重某一核心素养维度,并且未进行水平划分。为了在学业质量标准中更好地反映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新版课标选择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科内容,以二者的融合为基础提炼出细化后的具体条目,以此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内容领域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而充分彰显与发挥学科内容的重要载体作用。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是提倡课程标准文本不仅要呈现内容标准,还应该包含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标准,以此为实现“教 学 评”一体化提供基础性支撑。在上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新版课标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业要求”,通过描述学生在完成某主题学习后能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类型的能力活动任务、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水平,反映出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在学习主题层面的具体表现期望[9]。可以认为,学业要求旨在从中观层面对学生参与化学学习之后的标准表现进行刻画,以期对课程、教学、评价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而学业质量标准则更加宏观,是以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进行整体的刻画,用于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10]。

2.4 课程实施: 基于跨学科综合实践进行学习方式变革

跨学科综合实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学习方式变革的共同追求,旨在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形成解释、解决问题、创造产品,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各科独立进行教学且学科间联系相对薄弱。跨学科综合实践是破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所面临的上述问题的创造性举措。为保障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新版课标共提出了10个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并规定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所用课时不应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以期从内容到课时为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规划与指导。就内容而言,新版课标中设置的10个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项目(课题)为纽带,着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挖掘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项目(课题)主题,对“真实生活”“整合课程”“实践探索”三个关键词的本真意味做出了较好的诠释: 如“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和“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均是源于日常生活又紧扣环保理念的时代主题;“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等选题则密切联系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可见真实生活情境已成为跨学科实践学习的活水源头。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还特别强调将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关键概念、原理融入各类主题项目之中并贯彻于实践项目学习的各个环节,如“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这一作品制作类综合实践活动,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知识基础,对“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和“物质的化学变化”等学习主题中的核心知识进行了覆盖,同时还涉及“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中的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健康的相关内容以及物理和数学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此外,该项目还需学生积极迁移应用技术与工程方法解决问题并制造装置,将验证氧气的实验方法和作品制作的一般过程整合于理解任务、构建模型、制作作品以及试用并完善模型的项目推进过程之中,使得知识获取、方法学习与项目任务完成实现了统一。化学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还强调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对社会和自然的探索来获得实践经验再从中形成并逐步提升素养,故课标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主要涉及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沟通交流、观察改进、数据分析等实践方式,以此作为促成初中生跨学科理解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基本路径。

3 新版课标解读的启示

3.1 立足并超越学科认识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外延

在本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制订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其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和修订课程标准的依据,以此统领课程改革。新版课标提出了化学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并将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化学核心素养具有宏观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对其的有效落实一方面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学科视角全面深入地理解各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掌握统整知识、关键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多个维度的思维框架。另一方面则要求教材编制或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探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要素内涵及其关系,在具体的教材内容或教學内容呈现上,让知识、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多个维度的发展要求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以及个体经验等相契合,并由活动、问题、示例、论证等多元的教学方式构成素养转化的进程。

此外,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领域化、学科化体现,精准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还需跳出学科的限阈,站在科学课程的视角下透视化学与生物、物理等科学分支课程以及综合科学课程中凝练的核心素养体系的联系与差异。此次新修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构成了4个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的基础,并明确指出这些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发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的载体[11]。而化学与生物、物理等科学分支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正是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基础,它们既在观念和思维方面凸显了各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也在探究和实践方面综合体现了科学实践的共同要求,还在态度责任方面呈现了超越科学领域范围的内容。故此,我们需在厘清科学各分支学科核心素养相互关系和共性要求的基础上,明晰科学课程中4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在化学及其他科学学科中的具体内涵和侧重点,进而循着由化学学科内部到科学学科之间的逻辑顺序思考和把握化学核心素养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3.2 基于大概念规划教材内容体系与单元教学

大概念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在课标的内容规划部分,虽然新版课标学习主题的划分与2011版课标中的内容主题基本保持一致,但新版课标对学习主题的规划是以对“大概念”的结构性、深刻性和统摄性特征的认识为出发点的,通过在学习主题内部以“大概念”为线索构架起包含核心知识、思路与方法、科学态度、实践活动等的主题内容结构,使得“大概念”成为新课标内容组织的航标,也是我们基于课标规划教材内容体系以及实施单元教学的基础。而2011版课标中的内容主题主要反映的是学科内容体系的板块化以及板块内部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联[12],对板块之间的逻辑生长性与板块内部知识的普遍联系性体现不够。反观新版课标中各学习主题凝练的学科大概念有助于教材编写者立足更加宏观的视角来把握课程内容,进而打破传统的知识逻辑体系,按照“大概念”划分不同模块,并采用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每个专题还会进一步细分为单元,透过“模块—专题—单元”的教材框架彰显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意义关系。但是,当前课标还未对如何基于“大概念”组织单元教学给予直接的指导和解释,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如何基于“大概念”规划单元、如何从单元到课时层面对知识内容及其本质加以把握缺乏了解。因此,未来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还需对如何掌握“大概念”教学的逻辑框架、掌握围绕“大概念”组织结构化与情境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探究。

3.3 以课标活动建议为蓝本拓展完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育人方式变革的有效载体,在新版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以提出活动系列、明确课时要求以及提供设计案例等方式对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作出了具体要求,表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对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新版课标的要求,在化学教材或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并非是传统学习方式的点缀或补充,而是要以整合的形态与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融为一体。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对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功能定位进行廓清。通常我们让学生直面来源于生活或生产实际的问题并进行问题解决时,问题解决过程可以被视为对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试验场”,即侧重于巩固深化知识并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实际上,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也可以整体活动为框架,通过活动任务的驱动引入与之相关的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方法的学习、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及实施和评价反思等环节,此时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发挥了教学组织要素的作用,促使知识学习、问题解决、能力与态度发展实现了较为合理的统一,这也正是这次新教材和教学实施中着力践行的活动类型。二是灵活调整或拓展课标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课标中提出了10个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主题上看它们均与特定的学习主题存在联系,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应内容的教学中。但所列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既非必选项目,也非不可替代性项目,不同地区学校应结合实际的课程资源条件和基础,适切性地设置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生动的实践经验,如“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活动可以具体调整为以本地区或校园中的某些植物为研究对象。三是积极探索构建有深度的综合实践活动进程。实践探索是促成学生知识理解和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因此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更要为学生应用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沟通交流、观察改进等实践方式创设实践情境。同时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和资源支持,并借助一定的交流平台延展教学时空,通过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并将其嵌于具体的活动任务中以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标准对照等,全方面地构造出能够使学生深度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

3.4 细化学业表现标准有效支撑核心素养落实

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在学业评价上的具体体现。二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相互关联和融合是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新版课标构建了融合“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和“学科内容”的素养导向性学业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四个条目的内容,所选的学科内容具有覆盖度,且表述较为具体,能反映学科的本质、方法和价值,包含中观层面的学科核心概念、关键过程和重要思想等。上述表达方式为教师正确理解化学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的关系,进而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不论是学生完成学段课程学习后应当达成的学业质量标准,还是描述学习主题输出性结果的学业要求,新版课标对其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落实的建议并不具体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述标准或要求的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在规范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实践功能,我们需要在理解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课标中规划的学习主题的核心知识以及教材对应章节中的具体内容,对课标提出的标准或要求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细化到每个章节或单元层面的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方式,包括活动表现指标设计、实验操作评价标准等,切实做到深入单元乃至课时层面以学科核心内容为载体把握核心素养有效融入的契机和方式,让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过程中兼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有用“工具”。

参考文献:

[ 1 ]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 人民教育, 2019, (5): 7~10.

[ 2 ] 钟启泉, 崔允漷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3 ] [ 8 ]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 基础教育参考, 2014, (11): 77.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 5 ] [ 6 ] [ 7 ] 何彩霞.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大概念单元教学探讨[J]. 化学教学, 2019, (11): 44~48.

[ 9 ]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義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化学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化学课程中的能量与化学能量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