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东北流人诗词中的文化特色

2022-05-30 15:02张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人民性东北地区

张亮

内容摘要:流人是明清时期东北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流徙期间著有大量的珍贵诗词,深植于流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使其诗词具有一定的人民性,真实的反映了东北地区的边塞风貌及社会状态,是后人考证东北明清时期历史进程的第一手辅助资料。

关键词:明清时期 东北地区 流人 诗词 人民性

明清时期东北大地上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流人。“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1]”,成为明清时期“南人北流”以及东北流人多拥有较高文化素养这一鲜明特征的真实写照。杨宾在《宁古塔杂诗(十一)》中云:“笑语乡音杂,衣冠上下同。十年乘堡障,一半是王公[2]18”。他在这首诗中描述了清朝著名流放地宁古塔有来自不同地区的众多流人,尽管半数以上是谪戍至此的朝廷官员,但是大家现在有着共同的流人身份,已无高低贵贱之分,均需从事充军、戍役、执边工作。这些文人名士、朝官饱受着困顿、屈辱、悲愤的身心摧残,在东北开启了充满辛酸的“文化苦旅”。

面对荒凉萧瑟的北塞边疆,在浓浓的思乡之愁与落魄的生活中,流人们往往在戍役执边之余,喜欢借诗遣怀、抒发情感,为后世留下大量珍贵诗篇。如清初流人方拱乾,他雅好诗文,在流放期间赋诗900余首,辑为《何陋居集》;归返途中又作诗近600首,编为《苏庵集》;归来后,著有《绝域纪略》,录其流戍宁古塔期间的见闻[3]349。再如,素有“东北第一流僧”之称的函可,他情系辽北,不仅自己吟咏不断,还组织成立“冰天诗社”与同为流人的友人们吟诗唱和,在精神上相互慰藉。函可的诗作被他的弟子们整理成《千山诗集》,其中收录有函可诗作1400余首及冰天诗社存诗60余首[4]。随着近些年流人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有越来越多的流人文学作品被学者们收集整理成辑,如张玉兴先生的《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一书收录了48位清朝流人的诗作558首;李兴盛先生的《历代东北流人诗词选注》一书有选择性的收录了上至金代,下至清末的90位流人的诗词之作480余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已被整理成专辑性质的文集,吴兆骞的《秋笳集》、顾永年的《梅东草堂诗集》、方登峄祖孙三代的《述本堂诗集》等。在艰难困苦的流放生涯中,流人们被东北土著居民的豁达心胸及豪迈性格所感染,他们用笔触采取“以诗叙事”的方式,真切地记述和反映了自身的苦难遭遇与感慨祈盼,记录和描述了东北地区真实的自然风貌以及民俗物产。并不断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构建自我人生价值,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成为这些文人名士安身立命的新起点。流人们开始以更广博的视野去关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他们的诗歌更多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人民疾苦相结合、与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相结合、与歌颂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俄斗争相结合,深植于流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使其诗词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一.记述恶劣自然环境下流放地民众的悲苦喜乐

1.“夏有蚊虻冬积雪”。东北地区在明清时期地处边远,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明时流人朱善于洪武九年被贬辽阳,他在《辽东杂诗(其六)》中云:“辽东三苦土人说,夏有蚊虻冬积雪。四时泥泞不堪行,长使征夫泪成血[5]61”,蚊虻因环境恶劣而大量滋生與肆虐,成为炎炎夏日里困扰辽东人民之苦。“群飞欲蔽天”、“终夜不成眠”,清时流人函可以《苦蚊》为题直述盛京地区蚊虫众多,当地民众饱受着蚊虫叮咬及扰攘之苦[5]118。东北的霜天雪地同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清时流人吴桭臣曾记述其父吴兆骞刚被流徙宁古塔时当地的自然状况:

“当我父初到时,其地苦寒。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绕到地即成坚冰,虽向日照灼不消。……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6]5”。

短短数语,便使流放地的大风、扬沙、荒寒景况跃然纸上。迥异的生活环境,在流人的内心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多以“雪”入诗记述。如明洪武年间谪戍辽东的黎贞在《冬至咏雪》中云“朔风吹雪如云堆,飘飘飞绕从天来。……严威砭骨寒入神,车摧牛死何纷纷。朔方幽都成肃杀,争似南国长如春[5]70”。深达数尺的积雪一眼望不到边际,伴着凛冽刺骨的寒风,使人们行动起来举步维艰,牲畜常被冻死在路旁,肃杀荒寒的边塞之地成为众多流人眼中的“畏途”。侧面映射出流放地广大民众自然生活环境的艰苦。

2.“出忧水旱入忧贫”。水、旱等自然灾害是封建社会时期决定百姓能否解决温饱的重要因素。

“去年秋潦淼茫茫,鱼鳖沙虫登我床。

瑶宫巨室皆漂没,何况流民茅札房。

死者横流生者泣,千口仅留不得食。

努力高山挖草根,至今面带黄泥色。

眼看麦短黍差长,虽未入口心有望。

上帝岂忧沟壑剩,其雨其雨乃复狂。

翻盘沉灶不肯止,庭户无光天重翳。

谁能拔剑斩顽云?捧出日轮头上置[5]113。”

函可在这首《大雨》诗中描述了连年的洪涝灾害使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悲戚场景。当连绵不断的大雨将初生的庄稼再次淹没时,无异于给刚刚燃起希望的人们当头一棒,其苦闷心情已无以言表。“谁能拔剑斩顽云?捧出日轮头上置”,此句道尽了贫苦百姓的无尽辛酸与彷徨无助。

明朝流人陈循谪戍铁岭时,面对百姓疾苦他感到非常痛心,“不识安闲识苦辛,出忧水旱入忧贫。岂闻纨绔膏粱辈,非是条桑播谷人[5]82”,这位昔日的朝廷高官,在《田家(之三)》诗中既真切地表达了他对底层贫苦百姓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的同情心理,又表达了对衣食无忧的富贵子弟无法体会底层民众热切期盼能遇到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的强烈愿望的痛斥。“昔日豪华子,挥金如粪泥。……一朝窜绝域,无食但解衣。解衣衣复贱,粒米如玉饴。身口择所急,未寒先疗饥[5]112”。函可的这首《戴子卖衣买粟》深刻描绘了流人们在谪戍地贫困交加、节衣缩食的无奈与痛苦窘境。流人们感同身受的生活遭遇,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能吃的饱、穿的暖,能有个可以挡风避雨的茅屋,便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贫苦大众的最基本愿望。

3.“甚得村田丰稔乐”。在东北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明清时期大自然带给人们最多的是“四时节令最多风,冰雹常飞六月中。入夏雷声才出地,雪花犹舞夕阳红[5]378”,但“时不遗微物,天原育至仁[5]369”。人们坚信大自然对万事万物是平等仁爱的。在缺衣少食中,人们感念上苍偶尔带来的好收成,“登高已过筑场时,霜倍加寒酒力微。甚得村田丰稔乐,狂歌醉舞月中归[5]81。”在这首《村田登高乐》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贫苦百姓在喜获丰收后,载歌载舞欢庆的盛大场面。

二.对造成底层百姓疾苦的繁重苛税及频仍战争予以一定的揭露与抨击

封建社会时期造成底层民众生活凄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水旱、虫患等天灾外,战争与苛税等人为因素亦是主要原因,正是“流民流民奈若何,生世坎壈何其多![5]113”

1.“老稚征徭穷到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集权统治下,底层百姓承受着繁重的苛捐杂税,这既是造成民众流离失所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灵蛇头,筋竹袖,皇英市,多多有。千年龟,张大口。燕支税,多多有。锦牛驼,银狮吼,死人汁,多多有[7]。”函可的这首《多多谣》描述了清初之时榨尽百姓血汗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人民苦不堪言。即便百姓们已经家徒四壁、窮困潦倒,但是所谓的应缴纳的赋税却是一分不能少的,“画阁已空搜白屋,小民欲尽索穷儒[8]12。”这句诗深刻揭露出官府对百姓的欺压与搜刮是无穷无尽的。流人们在戍所往往亲耕田间劳作,“贫家课圃关心甚,云净西郊怯暮晴[5]312”,这句诗既表达出作者在学种果蔬中因担心遭遇旱灾,偶得小雨时的欢喜心情;又侧面表达出面对繁重苛税贫苦百姓渴望获得丰收以缓解生活压力的强烈愿望。流人们通过诗句深切地表达出对底层百姓不幸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

2.“白骨何年战,黄云终古愁”。明末清初之时由于连年的战乱以及大批百姓、兵丁移居关内,使原本繁盛的东北地区变得萧条残破,《辽左见闻录》中云:“辽左自山海关直至开、铁,每三十里即筑一城,势如连珠,明季边防旧制也。昔皆列兵戍守,今所存皆空城且半就倾圮矣[9]57”。明清之战使东北地区,特别是使辽东地区处于“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态。函可初至沈阳时正值明清易代百废待兴之际,在看到荒凉破败的场景时他不禁无限感慨,“开眼见城郭,人言是旧都。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5]109”他即兴创作的《初至沈阳》诗使底层百姓缺衣少食的艰辛生活以及留都盛京的颓败凋敝的情景跃然纸上。“夫死战场子在腹,令谁在家相对贫?[5]81”陈循在《古征夫词》中道尽了战争将无尽的苦难带给人民,致使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白骨何年战,黄云终古愁[10]。”戴梓以“白骨”之词将战争的残酷刻画的淋漓尽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流人们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疾苦更为关注,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面对频仍的战乱,使人们越发渴望获得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人们时刻期盼着家国安宁。

三.歌颂八旗将士的勇猛及边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热爱祖国、关心时政是每一位仁人志士的共同情感。昔日文弱的文臣、书生流放东北后,在经营自身惨淡的生活中,仍不忘时时关注国事,期盼有朝一日可以重新找到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机会,“题桥空负相如志,投笔长怀定远功[5]73。”流人们怀揣着以建功立业的方式重拾人生抱负的梦想,他们通过大量爱国题材诗歌热情赞美八旗军士的勇猛,歌颂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以及不屈的抗俄斗争。

1.“驰镳昏白日,鸣镝乱流星。”清朝时期东北民众多为少数民族,不论男女都非常善于骑射。当时的八旗将士每逢冬季在驻守边疆之余都会进行围猎,不但提振士气又可锻炼队伍。流人们常常在围观之余被壮观的行围狩猎场面所感染,留下许多赞美八旗军士勇猛及记述盛大射猎场面的诗歌,如孙旸的《雪天观猎》、季开生的《观猎后访沈子》、陈之遴的《出猎歌》、吴兆骞的《校猎即事》、方登峄的《妇猎词》等等。

“射猎冲寒雪,冬蒐极北溟。

驰镳昏白日,鸣镝乱流星。

鹿尾连车载,雕翎带血腥。

今年膺上赏,生获海东青[5]264。”

张贲的《宁公台杂诗(其十)》为后人描绘了万马争驰、响箭齐鸣,众将士不畏严寒围捕野生动物的壮观场景,渲染了人们满载而归后的浓郁喜庆氛围,特别刻画了因生擒海东青而喜获圣上赏赐那令人振奋的热烈场面。作为深受清朝皇室喜爱的雕类,海东青非常难以捕捉,流人如果捕获海东青将有望获得赦放,正是“海清如便得,万里会骞腾[2]18”。在歌颂与赞美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流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那淡淡的哀伤之愁以及对寻求赦放之路的强烈渴望。

2.“雪照旌旗万马鸣”。从明朝末年至清朝康熙年间沙俄军不断对我国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曾记述到:“时逻车国人造反(又名老羌),到乌龙江黑斤诸处抢貂皮。……,人皆深眼高鼻绿睛红发”[6]2。当时的边疆军民在清廷的带领下奋起自卫反击,多次大败沙俄军。清时流人众多的乌拉、宁古塔地区处于抗俄前沿,戍役执边的流人们对东北边疆战事有了更为深入直观的了解,他们时常赋诗赞颂边疆将士的英勇善战,咏颂广大军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抗敌精神。方拱乾的《海上凯歌》组诗即是对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领官兵大败沙俄侵略者的光辉事迹的咏颂,也是开启了流人以诗歌形式咏颂抗俄斗争的先河[5]191。吴兆骞将他在谪戍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诗中,其诗歌创作题材多有刻画广大官兵及戍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之作,“乌孙种人侵盗边,临潢通夜惊烽烟,安东都护按剑怒,麾兵直度龙庭前。……苍茫大碛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催连营[5]219”。这首《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诗为咏颂宁古塔将军率军东征沙俄侵略者之作,诗人开篇直述沙俄侵略者在我国边疆燃起战火,英勇无畏的边疆人民热烈欢迎清军的盛况以及在清廷的带领下奋起抵抗,必将取得胜利,全歼敌军的必胜信念。“旌旆晓迷鸦岭色,风涛春走雁沙声”[5]211、“军声欲扫昆弥兵,战气遥开野人部[5]219”等句大展边疆军威;“断流明发诸军渡,龙水滔滔看洗兵”[5]221、“破羌流尽征人血,好进温貂报国恩”[5]224等句指出了抗俄战争必胜的结局;“羁戍自关军国计,敢将筋力怨长征”[5]211、“朔漠自来争战地,欲将书剑一论功”[5]215等句则是诗人以诗明志,在国家利益面前抛却个人得失,从维护祖国统一角度出发,期盼能像边疆将士一样保家卫国,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明清时期的流人诗歌真实反映了东北地区的边塞风貌及社会状态,它是流人们在真切地体验和经历后的情感抒发。作为东北文化开发的先驱,流人们用诗词记录和传递了时代声音,反映了民众疾苦。尽管受所处时代的限制和自身遭遇的影响,流人诗歌的人民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所承载的东北历史文化记忆对于后人挖掘、整理、开发地域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针对东北流人诗的合理化利用,必将对东北潜在的特色地域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初国卿.《清代流人的辽河诗(上)》,《刊授党校》2015年第5期.

[2]杨宾.《柳边纪略》卷五.

[3]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0.

[4]秦嘉.函可《千山诗集》研究[D/OL].东北师范大学,2013.

[5]李兴盛.历代东北流人诗词选注[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12.

[6]吴桭臣.宁古塔纪略.

[7]刘成宝.清代沈阳流人函可谪戍诗论[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7):17-18.

[8]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M].沈阳:辽沈书社,1988.

[9]靳恩全.辽左见闻录注释[M].铁岭:铁岭文史资料第二十辑(内部资料),2007.11.

[10]刘成宝.清代沈阳流人戴梓谪戍诗论[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4(9):38-39.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人民性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