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角度、问题意识及其情感温度

2022-05-30 17:53曹璇
安徽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苏州角度

曹璇

从论文透露的信息来看,该文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学术文章的撰写一般都是硕士博士乃至专家教授的活儿,对于一个大学本科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学术意识,有对学术探索的精神,尤为可贵。具体到这篇论文《危机时刻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论苏州评弹与现代文学的结合和发展》,我认为该文体现了评论者和文章本身的一些优秀品格,这里不妨姑妄论之。

首先,这篇论文有一个非常好的选题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从鸿篇巨制到微篇论文,可谓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充斥着许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那些平庸之作多是没有好的选题,更没有好的切入角度,只能够空泛甚或不着边际地发些缺乏严格论证的议论,并没有将论析落到实证的细部。朱志晗的这篇论文,有着不错的选题和角度。她从苏州评弹与现代文学的结合和发展入题,从特定角度来探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传播学的角度,而且这里的传播不是当下时髦的网络平台,不是自媒体、短视频,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具有独特地域文化魅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地方曲艺——苏州评弹。可以说这个选题、这个角度是比较冷门的,唯其冷门,才更有学术探究的价值。苏州评弹作为地方性的曲艺,所选用的脚本,不仅有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它也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选用现代文学经典,对现代文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苏州评弹的艺术再创作、演出,很多经典的现代文本如《雷雨》,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力。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而作者就敏锐地把握住这个学术增长点,可以看出她对学术的敏感度。作者是学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素养的加持,让她的这个跨界研究具有切实的学术意义。戏曲、音乐、文学和传播等跨领域的学科,在她穿针引线的论述下,有机地融为一个话语体系,角度新颖,可圈可点。

其次,论文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往往是一篇论文的起点,论文创作要针对切实的问题,这样的论文才有学术针对性,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够在对问题的系谱学探究过程中,把论题引向深入,才有可能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该篇论文意识到了当下苏州评弹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挑战,并由苏州评弹的困境,延伸至苏州评弹与中国现代文学结合的困境及挑战,这中间的逻辑过渡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论文对苏州评弹当下的困境作了多层面的分析: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苏州方言的障碍、艺人的青黄不接、评弹技艺的流失、苏州评弹缺乏时代性的元素、舞台空间的限制等等。作者经过观察、调研和分析,意识到苏州评弹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尽管有政府文化部门的扶持,但在当前的生存语境中,苏州评弹仍在困境中挣扎。苏州评弹遇到的这些问题,必然给苏州评弹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结合,对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带来无可回避的影响。由此,作者才有了“危机时刻”的切身感受,对苏州评弹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效结合充满了忧虑。循此理路,文章探讨纾困解难的对策,并给予苏州评弹的复兴以美好的展望。文章接着论述了要加强艺人基本功的练习,强化艺人的技能;要在评弹的“老套路”中融入现代和时代的新元素,比如和芭蕾舞的结合;探讨进一步拓展舞台的表现空间,让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更新评弹的表现内容,青春的、企业的、现代的,各取所需;同时,更新苏州评弹的传播方式,多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评弹的时空界限等等。论文以问题意识为牵引,在逻辑上层层递进,从现状、到原因,再到问题的解决策略,将论述建基于扎实的逻辑基础之上,从而将论文的论述落到了根部。

再次,论文书写有着情感和温度。这篇论文和一般的纯客观、零情感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它可能没有太多的学术规训,还不太懂得约定俗成的学术规范,但正因为如此,这篇论文才有一种原生态的观感。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情感以及判断融入字里行间,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有情感、有温度、有识见的论文。行文中有对苏州评弹逐渐调零的焦虑,有自己对苏州评弹自幼习得的深情,有作者对评弹指法熟稔的自豪。文章中还大段叙述了自己在现实中的感受与遭遇,这不仅让文章更具现实感、真实性,也让行文不是那么学术地四平八稳,而是有了切身的体验性和现场感。这些段落溢出了学术论述的框架,不那么循规蹈矩,或者说不那么学术,却让人感觉亲近,感觉是有温度有体验的学术。这种学术行文的风格,多半是学术造诣颇深的资深学者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一些有见地的随笔体学术文章,才会有如此这般生命体验、经历和情感的代入。但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这样的行文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学术文章的别样书写,这或许是她的不按套路,或许是她的涉世未深,也或许是她的自然性情的流露。无论如何,给了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样的论文貌似青涩,不够珠圆玉润,反而体现了论文的原生观点,没有经过精心的整饬,保留了最初的感知与判断。

鲁迅先生曾经赞美殷夫的诗歌:“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这篇论文当然也不可能是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它还带着初入学术的青涩、稚嫩,但它所呈现的论述角度、问题意识以及自我情感体验对观点的介入,都体现出年轻作者的新锐之气。我们的学术需要这样新锐气息的渗透,一方面让我们的学术探索后继有人,另一方面,新的思维进入学术探索领域,也会给沉闷的学界带来别样的启示。另外,学术创新,往往都是从年轻人开始的,他们没有预设的认知框架、对现象的前理解以及对某一研究课题的先验判断,他们凭借直覺的判断反而更易于接近真知。

责任编辑 黄月梅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苏州角度
神奇的角度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苏州一光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苏州十二忆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说个好苏州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